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1. 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疯狂侵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例如,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德国强租胶州湾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海关和铁路等重要经济命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挤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二)社会矛盾的激化
1. 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民众的苦难
清政府的统治极端腐朽。政治上,官场黑暗,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例如,各级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却不为百姓办事。经济上,为了偿还巨额赔款和维持自身的奢侈生活,不断增加赋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极为沉重。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渴望改变现状,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壮大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例如,在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领域,出现了一批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兴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组织革命团体等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民众,积极准备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例如,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组织,吸引了众多有志于革命的人士加入,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一)武昌起义
1. 起义的背景与准备
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武汉成为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较强。同时,这里有许多革命团体在活动,如文学社和共进会等。这些团体在新军和民众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为起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2. 起义的爆发与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起义军迅速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夺取了大量武器弹药。随后,其他起义部队纷纷响应,很快控制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二)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 各省响应与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例如,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省先后发动起义或宣布独立。这些省份的独立,使清政府的统治迅速瓦解,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
2.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策和法令,如宣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约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同时,它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行政权归总统及内阁,司法权由法院掌握。
2. 约法的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原则,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它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辛亥革命的结果
1.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凭借其掌握的北洋军事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对革命派进行威逼利诱。在帝国主义的压力和革命派内部妥协势力的影响下,孙中山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辛亥革命的影响
1.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虽然革命果实被窃取,但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此后,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2. 经济方面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这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3. 思想方面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许多青年学生开始接受新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为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4. 社会习俗方面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体现等级观念的跪拜礼被鞠躬、握手礼所取代,“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所代替。这些变化表明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