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一)事变背景
1. 日本的侵略野心与扩张计划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其妄图征服全中国,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以满足其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华北地区成为其进一步侵略的重点目标。通过制造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事件,日本已经控制了华北的部分地区,但仍不满足,企图全面占领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
2. 中国的抗日形势与民族觉醒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逐渐觉醒。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民众要求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呼声日益高涨。东北人民一直在进行顽强的抗日斗争,各地也纷纷成立抗日组织。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推动全民族抗战,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同时,国民党内部也有部分爱国将领和士兵对日本的侵略深感不满,抗日情绪在军中也有所蔓延。
(二)事变经过
1. 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是平汉铁路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就可以长驱直入,进逼北平,进而控制华北地区。
2. 事变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三)事变影响
1.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2. 国际影响
在国际上,七七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表明日本的侵略野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地区,而是要征服整个中国。这一事件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日本的侵略行为,也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援助等创造了条件。
二、全民族抗战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
1. 合作的背景与必要性
背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对峙状态,为两党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必要性:日本侵略者是强大的敌人,单凭国民党或者共产党一方的力量都难以取得抗战的胜利。只有国共两党合作,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敌。而且全民族抗战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全国各界人士都呼吁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2. 合作的实现过程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诚意。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二)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 - 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中国军队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太原会战:1937年9月 - 11月,太原会战爆发。会战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的指挥下,成功伏击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忻口战役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徐州会战:1938年1 - 6月,徐州会战打响。其中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著名战役。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武汉会战:1938年6 - 10月,武汉会战进行。这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在长江南北两岸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等。这些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在根据地内,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开展: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灵活多样,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这些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使其无法集中力量进攻正面战场。例如,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百团大战:1940年8 - 12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八路军出动105个团的兵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作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三)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1. 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各个阶层、各个党派、各个民族都团结起来,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等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战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民族凝聚力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2. 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才使得中国能够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与日本进行长期的对抗。在军事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在经济上,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持抗战;在外交上,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三、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牺牲精神
1. 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
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各个战役中,中国军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是淞沪会战中与日军进行巷战的中国士兵,还是敌后根据地中与日军周旋的游击队员,他们都不畏强敌,舍生忘死。许多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抗战。
2. 牺牲奉献的爱国情怀
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牺牲奉献的爱国情怀。民众积极为抗战捐款捐物,送子参军。许多家庭为了抗战失去了亲人,但他们仍然坚定地支持抗战。这种爱国情怀是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