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局势

1. 淝水之战影响

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领的大军被东晋击败。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原来被前秦统一的各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如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此外还有前燕、后燕、西秦、大夏等众多政权相互割据。

二、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1. 北魏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年向南迁移。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2. 统一北方过程

北魏建立后,逐步强大起来。拓跋珪和他的后继者们积极对外扩张。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许多问题。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如在统治区内,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鲜卑族与汉族百姓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而且,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控制和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

2. 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推行汉化政策

改说汉语: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一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语言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改穿汉服:要求鲜卑官员和百姓改穿汉族服饰,汉族服饰的推广使得鲜卑族在外观上更加接近汉族,减少了民族隔阂。

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例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改姓措施使鲜卑族的姓氏与汉族姓氏体系接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联系,促进了两个民族在血缘上的融合。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使北魏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3. 改革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鲜卑族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习俗和政治制度,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改革还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

1. 民族融合的表现

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例如,鲜卑族在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开始垦荒种地。

生活习俗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等方面相互影响。如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建造房屋,汉族也受到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

文化上: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教育,学习儒家经典等汉族文化知识。同时,汉族文化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2. 民族融合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关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填空题: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5题)

1.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

2.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地域基础。

3. 北魏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4. 鲜卑族原有的(旧俗)不利于对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

5. 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对鲜卑族产生了吸引和示范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8题)

1. 孝文帝改革中,在政治上,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3. 在文化上,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4. 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5. 孝文帝还要求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

6.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以加强民族联系。

7. 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改革鲜卑族旧的习俗。

8. 在服饰方面,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题)

1.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使鲜卑族迅速向封建化过渡。

2. 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深远,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四、北方民族大融合表现(2题)

1. 在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也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

2. 在生活习俗上,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相互影响。

五、北方民族大融合意义(2题)

1. 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

2. 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历史基础

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