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地豪强并起。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实力强大。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县,政治上取得优势,并且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势力也不容小觑。袁绍企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2. 过程

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军队人数虽少,但他善用人才,采用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袁绍军队因粮草被烧,军心动摇,曹操乘势出击,大败袁绍。

3. 意义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曹操通过此战消灭了袁绍的主力,逐步兼并了袁绍的地盘,势力范围得到极大扩展。

二、赤壁之战

1. 背景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后,退往夏口,与孙权联合。孙权占据江东地区,经过父兄孙坚、孙策的经营,根基稳固,不愿坐视曹操统一南方。

2. 过程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疾病流行以及连锁战船的弱点,采用黄盖诈降、火烧战船的计策。曹军战船被烧,火势蔓延,曹军大败。

3. 意义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退回北方,短期内无力再次大规模南征。孙权在江东的统治更加稳固,刘备则借机占领荆州南部四郡,并进而入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基础。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魏国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国继承了曹操在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在政治上延续了曹操的一些政策,如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等。魏国实力较强,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在北方地区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工程。

2. 蜀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为丞相,治理蜀国。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注重发展经济,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行屯田制,促进了蜀地的发展。但蜀国地势险要,人口相对较少,在三国中实力较弱。

3. 吴国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国占据江东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吴国还开发了江南地区,发展了海上贸易。

四、三国的治理与发展

1. 魏国的治理

在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后期逐渐成为士族门阀垄断政权的工具。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屯田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如芍陂、淮阳渠等,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化上,继承了东汉以来的文化传统,文学上建安文学繁荣,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诗歌风格慷慨悲凉。

2. 蜀国的治理

政治上,诸葛亮依法治国,赏罚分明。他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刘禅的忠心和对治理蜀国的决心。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利用,确保了成都平原的农业丰收。在民族关系方面,诸葛亮采取安抚政策,七擒孟获,使西南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促进了民族融合。

3. 吴国的治理

政治上,孙权善于用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相继辅佐。经济上,开发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和渔业。吴国的海上贸易发达,与海外有一定的交流。在文化上,江南地区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文人墨客。

关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填空题:

一、官渡之战相关(1 - 7题)

1.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

2. 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用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烧毁了袁绍的粮草。

3. 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地广人众,他占据的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四州之地。

4.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数量(少于)袁绍的军队数量。

5.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6.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内部(谋士不和、决策失误)。

7. 官渡之战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

二、赤壁之战相关(8 - 14题)

8.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交战的双方主要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9. 孙刘联军的主帅,孙权方面是(周瑜),刘备方面是(刘备自己参与作战,诸葛亮为谋士)。

10.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

11.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大破曹军。

12.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3.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大规模南征。

14.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15 - 20题)

15.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16.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17.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18.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的都城在(洛阳),蜀的都城在(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

19. 三国鼎立局面下,(魏)国的实力相对最强,在人口、经济等方面具有优势。

20. 三国鼎立时期,各个政权为了增强实力,都积极发展(农业、军事等方面),客观上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历史基础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