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大一统”的含义
“大一统”在政治上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使全国上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巩固封建统治。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 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
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他们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意义:通过“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建立刺史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内容: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包括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等。他们有权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防止地方官员滥用权力,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加强思想控制,统一思想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内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
3. 经济方面
盐铁专卖
背景:汉武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如对匈奴的战争)和工程建设,国家财政开支巨大,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有,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管理。
意义:盐铁专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和建设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一铸造五铢钱
背景:汉初货币铸造权分散,货币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导致市场混乱,影响国家的经济秩序。
内容: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
意义: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和商业发展,稳定了国家的金融秩序。
4.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
背景:匈奴是秦汉时期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汉朝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严重威胁汉朝的安全。
内容: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率领大军北击匈奴。卫青率领汉军七次出击匈奴,霍去病更是六次出击匈奴。其中,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
意义:北击匈奴的胜利,保卫了汉朝的边境安全,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西汉的国力达到鼎盛。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填空题
1.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2.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3. 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5. 在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6.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7. 汉武帝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大贾。
8. 在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9. 汉武帝时,卫青率领汉军在(漠北)之战中大破匈奴。
10.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11. 推恩令的实施,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
12. 汉武帝时期,(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1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 太学的学生被称为(太学生)。
15. 汉武帝统一铸造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
16. 盐铁专卖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7. 汉武帝平抑物价的措施稳定了(市场秩序)。
18. 卫青、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
19. 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主要事件时间表
1.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在诸侯的推举下,即皇帝位,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2.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
刘邦亲率大军抗击匈奴,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之计,向匈奴单于的阏氏(王后)行贿,才得以脱险。此事件后,西汉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3. 公元前180年:诸吕之乱被平定
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企图夺取政权,齐王刘襄举兵讨伐,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联合朝中大臣发动政变,诛灭吕氏家族,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4.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军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此次叛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汉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派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张骞在途中历经艰险,被匈奴扣押长达十余年,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使命的坚定信念。虽然这次出使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6.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这一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率领汉军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等大片领土。霍去病更是勇冠三军,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封狼居胥。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匈奴元气大伤,西汉的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
8.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西汉政府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这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和统治,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9. 公元8年: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王莽趁机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