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一)内忧外患的局势

1.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后,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使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巨大危机。例如,太平天国控制了江南的大片富庶地区,清政府的赋税收入锐减,财政状况十分窘迫。

2. 外部列强侵略的压力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如领土主权(割让香港岛、九龙司等地)、关税主权(协定关税)、内河航运主权(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西方列强还不断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面临着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严重危险,这种外部压力促使清政府寻求变革以自强御敌。

(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部分官员的觉醒

1. 西方工业文明的展示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展示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西方的轮船、枪炮、机器设备等现代工业产品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制品形成鲜明对比。例如,西方的蒸汽轮船在速度、运载量等方面远远超过中国的帆船,西方的洋枪洋炮在军事效能上也远胜于中国的传统火器。

2. 洋务派官员的主张与形成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开始觉醒。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中央的奕䜣,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认为只有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军队等,才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 军事工业的创办目的与特点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即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力量,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些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清政府的财政拨款,产品大多由政府直接调配,不进入市场流通。例如,企业的管理方式往往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官员不懂生产技术却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

2. 主要军事工业及其成就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它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等。例如,它制造的枪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制造的轮船如“惠吉”号等,虽然在技术和性能上与西方先进轮船相比还有差距,但也是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端。

福州船政局: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是专门制造轮船的军事工业企业。它聘请了法国技术人员,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船政局建造的轮船在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扬武”号巡洋舰等,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办于安徽安庆,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企业,虽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发展的第一步,例如,这里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1. 民用工业创办的原因与性质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是为了求富。由于军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来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支持、原料供应和运输便利等。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产品主要面向市场销售,以获取利润。

2. 主要民用工业及其作用

轮船招商局:187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局面。例如,它的成立使得中国的航运业有了自己的企业,降低了航运成本,促进了中国沿海和内河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商业发展,同时也为军事运输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开平煤矿:1878年由李鸿章创办于河北唐山。开平煤矿是中国近代最早采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它的煤炭产量较高,不仅满足了国内部分地区的工业和民用需求,还为军事工业和轮船招商局等企业提供了燃料,减少了对进口煤炭的依赖,推动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发展。

汉阳铁厂:1890年由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创办。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开端。虽然在创办初期面临诸多问题,如设备不配套、技术不过关等,但它为中国近代的机器制造、铁路建设等提供了部分钢铁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发展。

(三)建立近代海军

1. 近代海军建立的过程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筹划建立近代海军。清政府先后建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北洋水师的建设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他通过购买外国军舰、聘请外国教官等方式来打造北洋水师。例如,北洋水师从英国、德国购买了“定远”号、“镇远”号等先进的铁甲舰,这些军舰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2. 海军建设的意义与局限

近代海军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它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海上侵略。例如,在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水师虽然在马尾海战中遭受重创,但也表明中国海军开始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然而,近代海军建设也存在局限性。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政困难,海军建设资金不足,海军官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且各水师之间缺乏统一指挥,难以形成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

(四)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1. 新式学堂的兴办目的与类型

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各种人才,包括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它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以便更好地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知识;二是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它以培养海军和造船技术人才为目标;三是技术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它着重培养电报、铁路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2. 留学生的派遣情况与影响

1872年开始,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些留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他们年龄较小,赴美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随后,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军事、造船等技术。留学生的派遣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思想文化观念等,成为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例如,詹天佑就是留美幼童中的杰出代表,他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洋务运动的结果与影响

(一)洋务运动的失败

1. 失败的标志与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封建性: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就决定了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都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无法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对外国的依赖性:洋务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严重依赖外国。例如,军事工业的机器设备大多从外国进口,民用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也多依赖外国专家,这使得洋务企业难以实现自主发展。

洋务派内部的腐败:洋务派官员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挪用企业资金,导致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生产效率低下。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了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例如,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军事方面:建立了近代海军,创办了军事工业,提高了中国的军事装备水平和海防力量。虽然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覆灭,但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军事力量相对于之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局部战争和防御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这些人才掌握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他们回国后,在教育、科技、工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 消极影响

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它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革,无法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这就使得洋务运动无法实现中国的真正近代化,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基础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