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主要包括材料解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以下是各类大题的解题方法:

一、材料解析题

1. 读题审题

粗读材料:先快速浏览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如材料是关于哪段历史时期、哪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等基本信息。

精读问题:仔细研读问题,明确问题的要求。例如,问题是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比较还是评价等,确定答题的方向。

标注关键:再次阅读材料,将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等。这些关键信息往往是答题的依据。

2. 分析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标注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提取出能够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如果材料是文字叙述,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如果是图表材料,要分析图表的标题、数据、图例等要素。

分析材料主旨: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思想,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答题方向。有些材料可能存在多个观点或层次,需要进行归纳总结。

联系教材知识: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的历史教材知识相联系,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因为材料解析题虽然以材料为依托,但最终的答案还是要回归到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中。

3. 组织答案

紧扣问题要求:按照问题的要求进行作答,例如,如果是概括类问题,答案要简洁明了地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分析类问题,要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条理清晰作答:答案要有条理,分点列出。一般按照问题的逻辑顺序或者材料的层次结构进行组织答案。例如,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作答。

语言规范准确:使用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准确表述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名称,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二、简答题

1. 明确题目类型

叙述型简答题:这类题目主要要求叙述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等。例如,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分析型简答题:需要对某一历史现象、事件或制度进行分析,如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比较型简答题:要求对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如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

2. 回忆教材知识

根据题目类型,迅速在大脑中搜索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叙述型题目,要准确回忆事件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对于分析型题目,要梳理相关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对于比较型题目,要找出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涉及的知识点。

3. 组织答案要点

全面作答:确保答案要点完整,涵盖题目所要求的各个方面。例如,回答影响类问题时,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突出重点:在全面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内容。如果是比较型题目,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清晰明确,重点内容可以适当详细阐述。

逻辑连贯:答案的各要点之间要有逻辑连贯性,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如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

三、论述题

1. 解读题目要求

明确论述的主题,确定题目是要求论述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还是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等。

看清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如论述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角度要求等。

2. 拟定论述提纲

提出论点: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自己的论点。论点要简洁、准确、鲜明,能够概括论述的核心内容。

寻找论据:从教材知识、材料(如果有提供材料)以及课外积累的历史知识中寻找支持论点的论据。论据要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

组织论述结构:一般论述题可以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点阐述论据,结尾进行总结,重申论点并适当升华主题。

3. 展开论述

论据阐述充分:在论述过程中,对每个论据要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其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历史事件、人物言论、统计数据等多种形式的论据。

逻辑严密合理:论述的逻辑要严密,各论据之间要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例如,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等进行论述。

语言表达准确:使用准确、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避免出现史实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四、综合题(可能包含多种题型要素)

1. 整体把握题意

这类题目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包含多个问题,问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要先对整个题目进行整体把握,理解主题的内涵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2. 分题解答策略

按照题目中的问题顺序,分别采用材料解析题、简答题或论述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要注意前面问题的答案是否可以作为参考或者是否有连贯性要求。

3. 检查答案完整性

解答完所有问题后,要检查答案是否完整,是否满足每个问题的要求。同时,检查答案的整体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整个答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1. 中国古代史: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如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的加强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分化事权、明清的强化(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等)。可能要求分析制度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选官制度,重点是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废除。例如,让考生阐述科举制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对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发展的作用等。

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如古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等)、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等)、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等)。可能会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因素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商业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唐宋的商业城市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等)、明清的商业市镇等。还可能涉及古代的商业政策,如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对外经济交流,如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物品、影响等)、郑和下西洋(目的、意义、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

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等。可能要求考生分析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变化、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科技成就,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有其他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文学艺术,如先秦的诗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作品;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的过程,如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宋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对西藏、新疆、台湾等地的管辖措施)。可能会让考生分析民族融合的方式、影响以及国家统一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要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乾隆等皇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方面的举措和贡献。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2. 中国近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的侵略战争,包括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可能会要求考生分析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原因。

中国人民的抗争,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需要考生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包括其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意义,以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发展,中共一大、二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等重要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四个近代化探索的事件,要求考生分析它们在学习西方的内容、目的、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包括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等)、特点、困难及原因,以及民族企业家的贡献。

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交通通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等的出现)、文化生活(报刊、电影等的发展)、社会习俗(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3. 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背景、过程、意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建设。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要求考生理解这些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挫折:

“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确探索。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挫折,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其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意义;对外开放的过程(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等)、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意义和相互关系。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成就。

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内容、实践及意义;台湾问题的由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4. 世界古代史: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的地理位置、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筑、法律、宗教等)、政治制度等,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古希腊文明,包括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达的军事制度等)、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文学艺术(荷马史诗、希腊雕塑等);古罗马文明,如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扩张、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法的发展等。

宗教与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教义、传播、影响。

古代文字的发展,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字母文字等的产生和演变。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5. 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文艺复兴,其背景、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影响,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文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航路开辟,原因、主要航海家、路线、影响,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重要文件(《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意义,比较这些革命的异同点。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成就、影响,以及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殖民活动,分析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影响。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等民族解放运动,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领导者、主要过程和意义。

中考历史可能出大题的点6. 世界现代史: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背景、导火线、主要战役、结果、影响,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过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等)、战争的影响,分析二战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冷战,冷战的背景、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影响,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的成立背景、发展过程、作用。

科技与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其兴起的背景、主要领域(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特点、影响,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现代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领域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感受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历史基础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