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扩张需求
1.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例如,在棉纺织业领域,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英国的棉纺织品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销售其生产的大量商品,并获取廉价的原料。英国的商品如纺织品、金属制品等,需要寻找新的倾销地。
2. 英国的扩张传统与对华贸易状况
英国有着长期的海外扩张传统。在19世纪以前,英国已经在全球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对华贸易方面,英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在英国市场很受欢迎,而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却销路不畅。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具有很强的抵制性,英国的纺织品等在中国很难打开市场。为了改变这种贸易状况,英国开始寻求其他手段来打开中国市场。
(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腐败统治
1. 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乾隆帝时期规定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而且对外商的活动有诸多限制。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但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中国的科技、军事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例如,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军事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的军事装备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冷兵器和旧式火器阶段。
2. 清政府的腐败现象
清朝后期,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海关管理方面,海关官员常常与外国商人勾结,中饱私囊,这使得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不力。
清政府的财政也日益困难,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不断增加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 鸦片走私的猖獗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19世纪初,鸦片走私数量急剧增加。鸦片主要来自英国统治下的印度,通过走私船运到中国沿海地区。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它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吸食鸦片者身体消瘦、精神萎靡,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其次,鸦片贸易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30 - 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达1亿两左右,这导致中国国内银价上涨,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面对鸦片泛滥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禁烟。林则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禁烟措施。他责令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夹带鸦片来华。他还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惩处受贿官员。在林则徐的坚决斗争下,英美等国商人被迫交出鸦片共约2万多箱。1839年6月3日 - 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这一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战争爆发与进程
1. 战争的爆发
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 战争进程中的主要战役
定海之战:英军在封锁珠江口后,北上进攻定海(今浙江舟山)。1840年7月,英军攻占定海,这是英军在中国沿海攻占的第一个重要据点。定海之战表明英军的军事技术和作战能力远在中国军队之上。
大沽口之战:英军继续北上,直逼天津大沽口。清政府惊慌失措,急忙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琦善对英军妥协退让,答应惩办林则徐等禁烟官员,并同意与英国在广州继续谈判。
虎门之战: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清军将领关天培率部英勇抵抗,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守军寡不敌众,关天培壮烈牺牲,虎门炮台失陷。
吴淞之战:1842年6月,英军进攻吴淞口。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坚守炮台,重创英军。但由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脱逃,吴淞炮台最终失陷,陈化成战死。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与影响
(一)《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
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8月,中英双方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是英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
赔款2100万银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使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前沿阵地,中国的贸易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协定关税。中国海关失去了自主调整关税的权力,必须与英国协商确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这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
2. 《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与影响
《南京条约》附件包括《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等。这些附件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例如,在领事裁判权方面,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还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即英国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其他列强可以“一体均沾”,这为其他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便利。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社会性质的转变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在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都失去了部分自主权。
2.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棉纺织品等,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例如,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被迫成为外国商品的消费者或为外国资本服务的雇佣劳动者。
3. 思想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林则徐组织编译了《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的侵略,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
4. 社会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除了原有的阶级矛盾外,又增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变化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