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 产生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洋务运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产生情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缫丝业、棉纺织业等。例如,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等,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2. 初步发展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发展情况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发起了戊戌变法等政治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3. “短暂的春天”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发展情况

1912 - 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例如,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和福新面粉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但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仍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曲折发展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民族工业进行掠夺式经营,采用“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将许多民族工业企业据为己有。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进一步陷入绝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民族工业进行挤压。同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也使得民族工业纷纷倒闭破产。

(二)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外部因素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内部因素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持。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投资,以及政府在某些时期颁布的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政策,如奖励实业等法令,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不利因素

外部因素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内部因素

封建主义的束缚也是重要因素。封建势力的苛捐杂税、封建土地所有制等都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官僚资本的挤压在后期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1. 交通事业

铁路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修筑铁路。1876年,英国商人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不久后被清政府赎回拆除。1881年,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随后,铁路建设不断发展,到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的总里程有了一定增长。铁路的修筑,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轮船航运业

鸦片战争后,外国轮船开始在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航运业的发展,使水上运输更加快捷、便利,加强了沿海与内河沿岸城市的联系,也对传统的帆船航运业造成了冲击。

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道路上,随后公路建设逐渐兴起。不过,在近代中国,公路建设发展缓慢,且路况较差。

2. 通信事业

邮政

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邮政,设立大清邮政局。邮政业务逐渐发展,包括信件、包裹的邮寄等。邮政网络不断扩大,方便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电报电话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随后,电报事业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电话。电报和电话的出现,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二)文化娱乐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文化娱乐

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这是一部京剧纪录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此后,电影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上海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中心。电影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报刊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随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也日益增多,如《时务报》《民报》等。报刊成为传播思想、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2. 社会习俗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同时,提倡易服,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渐被新式的中山装、西装等取代。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反封建的一种体现。

废止缠足

清末民初,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开始被废止。政府和一些进步人士倡导妇女放足,妇女的身体得到了解放,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改称呼

民国政府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等新的礼节。同时,在称呼上,废除了“老爷”“大人”等旧称呼,改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这些变化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历史基础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