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

1. 农民的土地需求

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 - 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 - 30%的土地。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迫切需要获得土地。

2. 解放战争的需要

土地改革是赢得农民支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可以调动农民参加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后盾,为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二)土地改革的政策与实施

1.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 - 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 土地改革的实施情况

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等生产生活资料。例如,在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到1948年底,约有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1. 对农民的意义

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对解放战争的意义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广大农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为解放军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强后盾。

二、战略进攻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 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经过一年多的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已经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出现了薄弱环节,其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造成了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2. 挺进大别山的经过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地带。刘邓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根据地。

3. 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一行动打乱了国民党的战略部署,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回援中原地区,从而缓解了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同时,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二)其他战场的战略进攻

1. 陈粟大军和陈谢兵团的作战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豫皖苏地区;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这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把中原地区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2. 战略进攻的整体影响

各战场的战略进攻,使国民党军队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进攻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1. 战役背景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虽然还有55万兵力,但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军心涣散,补给困难。而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100万,兵力占优势,且士气高昂,后方巩固。

2. 战役经过

1948年9月 - 11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先攻打锦州。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要道,攻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经过激烈战斗,东北野战军成功攻克锦州,封闭了国民党军队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随后,长春守敌起义或投降,沈阳的国民党军队在突围途中被全歼。

3. 战役意义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二)淮海战役

1. 战役背景

在华东、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集结了80万兵力,以徐州为中心,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人民解放军方面,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虽然解放军在兵力上略少于国民党军队,但士气旺盛,且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 战役经过

1948年11月 -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展开。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第三阶段,解放军在陈官庄地区全歼了杜聿明集团。

3. 战役意义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平津战役

1. 战役背景

在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分布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城市,处于或守或逃的犹豫状态。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逃或西窜,将其就地歼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2. 战役经过

1948年12月 - 1949年1月,平津战役进行。解放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首先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窜的道路;然后攻克天津,使北平成为一座孤城。最后,经过争取,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3. 战役意义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进程。

四、渡江战役

(一)战役背景

1. 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其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政治上孤立无援,经济上濒临崩溃。国民党妄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维持其在江南的统治。

2. 解放军的战略部署

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士气高昂,兵力大增。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渡江战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军在长江北岸做好了充分的渡江准备,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二)战役经过

1.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2. 解放南京、上海等地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继续南下,解放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以及江南的广大地区。

(三)战役意义

1. 全国胜利的基本实现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除了台湾、西藏等少数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获得了解放。

2. 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前提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历史基础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