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建筑成就

(一)北京城

1. 北京城的修建与布局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而成的。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城,历经15年竣工。北京城布局严整,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城建筑宏伟壮丽,宫殿建筑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太和殿,它是故宫最大的殿堂,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殿内的装饰精美绝伦,龙椅位于大殿的正中央,显示出皇帝的尊贵地位。

皇城位于宫城之外,是中央官署等机构的所在地。内城和外城则是居民区和商业区等。北京城内的街道呈棋盘状分布,纵横交错,便于交通和管理。

2. 北京城建筑的意义

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其布局规划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观念,如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的秩序观念。同时,北京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它的建筑风格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明长城

1. 明长城的修建背景与目的

明朝建立后,北方的蒙古鞑靼、瓦剌等部时常南下侵扰明朝边境。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明朝统治者决定大规模修筑长城。

2. 明长城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多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和土等。在修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高山峻岭处修筑得较为低矮狭窄,而在平原或交通要道处则修筑得高大宽阔。

长城由城墙、关隘、烽火台等组成。城墙高大坚固,平均高度为7 - 8米,底部宽6 - 7米,顶部宽4 - 5米。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据点,如山海关、居庸关等,这些关隘地势险要,建筑雄伟。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一旦有敌情,白天放烟,夜晚举火,可以迅速将信息传递到远方。

3. 明长城的意义

明长城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了明朝北部边境的安全。同时,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技术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科技巨著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 李时珍的生平与编写过程

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春一个医学世家。他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学医。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所著的本草书籍存在很多错误和遗漏之处。于是,他决定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用了近30年的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参考了800多种书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

2. 《本草纲目》的内容与意义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4种。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病症、炮制方法等。此外,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图。

《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学知识。这部书出版后,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如日、英、法、德、俄等,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 宋应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宋应星生活在明朝末年,当时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但缺乏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这些生产技术的书籍。宋应星博学多才,他深入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 《天工开物》的内容与意义

《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8篇,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种植、收割、加工,纺织、制瓷、造纸、采矿、冶金、兵器制造等众多领域。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各种生产技术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还配有120多幅插图,直观地展示了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最高水平。这部书在清朝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失传,但在国外却广泛流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 徐光启的生平与编写过程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的科学家、政治家。他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深知农业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徐光启广泛收集前人的农业著作,同时结合自己的农业实践经验,编写了《农政全书》。他在编写过程中,还吸收了西方的一些农业知识,如水利灌溉技术等。

2. 《农政全书》的内容与意义

《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书共60卷,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个部分。书中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西方的农业技术,如欧洲的水利技术、种植技术等。

《农政全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它也是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徐光启开放的科学态度。

三、古典小说

(一)《三国演义》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间流传着许多三国时期的故事。罗贯中在这些民间故事、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三国演义》。

2. 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奸诈多疑的曹操、仁德宽厚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勇双全的关羽等。

在艺术特色方面,《三国演义》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它以描写战争为主,书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战役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谋略和战术,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水浒传》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也有罗贯中参与编写的说法。它成书于元末明初。当时,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水浒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历史现象。

2. 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水浒传》描写了108位梁山好汉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这些好汉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农民、渔民、猎户、小吏等,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书中展现了这些好汉们的反抗精神和兄弟情义。

在艺术特色方面,《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仗义疏财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武艺高强的林冲、鲁莽刚猛的李逵等。小说采用了白话文体,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普通百姓也能轻松阅读。《水浒传》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方面。

(三)《西游记》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他生活在明朝中叶。当时,道教和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民间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吴承恩在这些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

2. 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形象各异,有的凶残狡诈,有的天真可爱。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游记》充满了奇幻色彩,书中描写的神话世界丰富多彩,如花果山、水帘洞、天庭、地府等。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写了师徒四人之间的矛盾和情感。同时,《西游记》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对人性、佛道思想的探讨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对中国和世界的神话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红楼梦》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生活在清朝。曹雪芹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家族在康熙、雍正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曹雪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贵族家庭的生活百态。

2. 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众多贵族男女的生活。书中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贫富差距等。

在艺术特色方面,《红楼梦》描写细腻,人物形象众多且栩栩如生。它的语言优美典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基础

七下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