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 日本的扩张野心
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开始积极寻求对外扩张。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日本扩张的重要目标。日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原料、市场和殖民地,以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2. 国际形势与列强态度
在国际上,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忙于瓜分非洲和争夺欧洲霸权,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了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例如,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虽然表面上要求各国在中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但实际上也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策略调整。
3. 朝鲜半岛局势与中日矛盾
朝鲜半岛是中日两国争夺的焦点。朝鲜是中国的传统藩属国,日本则妄图控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9世纪末,朝鲜国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并且在朝鲜蓄意挑起事端,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二)战争的经过
1. 战争的爆发与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丰岛海战中,日本不宣而战,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清军官兵死伤惨重。这一事件标志着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进攻朝鲜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英勇抵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由于清军主帅叶志超临阵脱逃,平壤最终失守。平壤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得以进一步侵入中国本土。
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在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下令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壮烈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英勇奋战,最终牺牲。黄海海战虽然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也重创了日军舰队,使日军未能实现全歼北洋水师的企图。
辽东半岛战役:黄海海战后,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进攻中国本土。清军在辽东半岛的防御较为薄弱,日军相继攻占了旅顺、大连等地。在旅顺,日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1895年1 - 2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水师的基地,由于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且清军陆上防御薄弱,日军最终攻占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一战役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 条约的签订过程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今下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谈判过程中,日本方面态度强硬,清政府处于完全的劣势。日本以战争胜利者的姿态,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2. 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极大破坏。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进一步受到列强的控制。
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无锡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这使得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被列强控制,外国商品可以更便捷地倾销到中国内地市场。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规定便利了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等国的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在中国直接设厂生产,与中国的民族企业形成不公平竞争。
二、“瓜分”中国狂潮
(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
1. 《马关条约》的刺激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从中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这刺激了其他列强的侵略野心。日本的成功侵略使列强认识到中国的软弱可欺,纷纷效仿日本,企图在中国获取更多的权益。
2. 帝国主义发展的需求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列强理想的掠夺对象。列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表现
1. 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三国共同出面干涉日本还辽。日本在三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清政府需要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争夺利益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表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
2. 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通过控制旅顺、大连这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山东建立了一系列的特权机构,如铁路公司、矿务公司等,掠夺山东的资源并控制山东的经济。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经济掠夺,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
英国:强租新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威海卫,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凭借其在中国长期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地位。
3.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但要求各国在中国的贸易机会均等。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防止其他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时将美国排除在外。“门户开放”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但也表明中国已完全沦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三)瓜分狂潮的影响
1.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列强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和资本输出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中国的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例如,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列强企业的排挤,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列强牢牢掌握。
2.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发民族觉醒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七上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 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
- 七上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 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 七上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 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 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
- 七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
- 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 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 七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 七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七下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七下第2课:“贞观之治
- 七下第3课:“开元盛世”
- 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 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
-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 七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 七下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 七下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七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 七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七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 七下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七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七下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 七下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 七下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七下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七下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 七下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