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 日本的扩张野心
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开始积极寻求对外扩张。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日本扩张的重要目标。日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原料、市场和殖民地,以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2. 国际形势与列强态度
在国际上,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忙于瓜分非洲和争夺欧洲霸权,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了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例如,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虽然表面上要求各国在中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但实际上也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策略调整。
3. 朝鲜半岛局势与中日矛盾
朝鲜半岛是中日两国争夺的焦点。朝鲜是中国的传统藩属国,日本则妄图控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9世纪末,朝鲜国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并且在朝鲜蓄意挑起事端,中日两国在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二)战争的经过
1. 战争的爆发与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丰岛海战中,日本不宣而战,中国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清军官兵死伤惨重。这一事件标志着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进攻朝鲜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英勇抵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由于清军主帅叶志超临阵脱逃,平壤最终失守。平壤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得以进一步侵入中国本土。
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迎战。在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下令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壮烈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英勇奋战,最终牺牲。黄海海战虽然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也重创了日军舰队,使日军未能实现全歼北洋水师的企图。
辽东半岛战役:黄海海战后,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进攻中国本土。清军在辽东半岛的防御较为薄弱,日军相继攻占了旅顺、大连等地。在旅顺,日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1895年1 - 2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水师的基地,由于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且清军陆上防御薄弱,日军最终攻占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一战役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 条约的签订过程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今下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谈判过程中,日本方面态度强硬,清政府处于完全的劣势。日本以战争胜利者的姿态,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2. 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极大破坏。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也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绝境。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进一步受到列强的控制。
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无锡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这使得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被列强控制,外国商品可以更便捷地倾销到中国内地市场。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规定便利了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等国的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在中国直接设厂生产,与中国的民族企业形成不公平竞争。
二、“瓜分”中国狂潮
(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
1. 《马关条约》的刺激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从中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这刺激了其他列强的侵略野心。日本的成功侵略使列强认识到中国的软弱可欺,纷纷效仿日本,企图在中国获取更多的权益。
2. 帝国主义发展的需求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列强理想的掠夺对象。列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表现
1. 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三国共同出面干涉日本还辽。日本在三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清政府需要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争夺利益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表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
2. 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通过控制旅顺、大连这两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山东建立了一系列的特权机构,如铁路公司、矿务公司等,掠夺山东的资源并控制山东的经济。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云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经济掠夺,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
英国:强租新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威海卫,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凭借其在中国长期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地位。
3.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但要求各国在中国的贸易机会均等。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防止其他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时将美国排除在外。“门户开放”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但也表明中国已完全沦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三)瓜分狂潮的影响
1.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列强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和资本输出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中国的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例如,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列强企业的排挤,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列强牢牢掌握。
2.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发民族觉醒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