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1.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已成为历史必然。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商,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等。

2. 团结各界力量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需要通过一个会议来凝聚各方共识,确定新中国的发展方向、政权性质、国家制度等重大问题。

(二)会议的主要内容

1. 通过重要文件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还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2.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各党派、各阶层代表组成,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广泛性和民主性。

3. 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确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红色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无畏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二、开国大典

(一)大典的盛况

1. 举行时间与地点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各界代表以及国际友人等,人数众多,气氛热烈。

2. 大典的主要仪式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阅兵式上,人民解放军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受阅部队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兵等兵种,整齐的队列、先进的装备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群众游行则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二)开国大典的意义

1. 国内意义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此,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始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可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2. 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解放

(一)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

1. 历史遗留问题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受到一定影响。英国等帝国主义势力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在西藏培植亲英势力。

2. 新中国对西藏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根据历史和现实情况,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一方面,这体现了新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诚意;另一方面,和平解放有利于保护西藏的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人民利益。

(二)和平解放的过程

1. 谈判与协议签订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协议明确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等内容。

2. 解放军入藏

根据协议,人民解放军随后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从此,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历史基础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