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1.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魏晋以来,选官制度主要为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他们往往不学无术,却能占据高位。而寒门子弟,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有出头之日。这就导致了官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场,政治日益腐败。
2. 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同时,封建统治者也需要选拔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来充实官僚队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
1. 隋文帝的探索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不同科目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这是科举制的雏形,初步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
2. 隋炀帝的正式确立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从此,科举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三、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1. 考试内容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考试内容相对固定,考生需要对儒家经典的原文和注疏有深入的了解。进士科则考查诗赋、策论等内容。诗赋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文学才华,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歌和辞赋;策论则是对时事政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这就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具备一定的政治分析能力。
2. 考试形式
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级别。首先是地方上的乡试,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京城的会试,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中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不同的官职。
四、科举制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使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出身贵贱,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大大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将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了中央政府,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上升为统治阶层的一员。这种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避免了阶层固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对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所以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纷纷送子弟入学读书。这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繁荣,也使得儒家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科举考试以诗赋等文学形式为重要考查内容,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诗的繁荣就与科举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消极影响
思想束缚
科举制在考试内容上长期局限于儒家经典,使得考生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考生们为了通过考试,往往死记硬背儒家经典和范文,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形式僵化
科举制在后期形式越来越僵化。例如,八股文的出现,规定了严格的文章格式和写作规范,考生只能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写作,严重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关于科举制的填空题:
1.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2.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中,(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
5. 唐朝时,(唐太宗)大力扩充国学规模。
6. 在唐朝,(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7.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8.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
9.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人们为了科举而读书。
10. 科举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唐诗的兴盛。
11.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12.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则逐渐严密,(糊名法)就是为防止考官舞弊而实行的。
13. 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
14. 明朝科举考试答卷的文体被称为(八股文),这种文体格式死板。
15. 清朝时期,(科举制)已经走向僵化,但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16. 科举制在(隋朝)之前,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主要看门第。
17. 科举制下,(读书人)为了参加考试,需要在各地的书院或家中刻苦学习。
18. 科举制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19. (乡贡)是唐代由州县荐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20.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