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1.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局势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赔款使清政府财政破产,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例如,向俄法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借款,这使得中国在经济上对列强的依赖加深。
割地方面,台湾等大片领土被割让给日本,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列强也借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如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德国强租胶州湾等,中国面临着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危险。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例如,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棉纺织厂、面粉厂等民族工业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挽救民族危亡。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1.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19世纪60 - 70年代,早期维新派开始出现。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例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思想,主张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国家富强。
2. 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和观念,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思考中国的政治改革道路。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想的发展
1.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他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公车上书”虽然没有上达光绪帝,但它标志着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等方式,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例如,康有为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报刊。这些报刊宣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倡导变法维新。同时,维新派还组织了强学会、保国会等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变法的人士。
(二)百日维新
1. 变法的开始与光绪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光绪帝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他重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
2. 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冗员,任用维新人士。例如,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鼓励私人开办新式学堂;奖励发明创造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发了民间的创业热情。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等。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中国培养了新型人才,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国防实力。
(三)变法的失败
1.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于1898年9月21日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训政”。她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
2. 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他们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变法。光绪帝虽然支持变法,但他在政治上受制于慈禧太后,无法真正掌控朝政。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他们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一些措施没有考虑到实际的社会情况。例如,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裁撤大量冗官冗员,引起了官员们的强烈不满。
客观原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慈禧太后掌握着实际的政权、军权等重要权力。她坚决反对变法,与维新派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当时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对维新思想还不理解,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
(一)思想启蒙的作用
1. 传播西方思想文化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报刊、学堂等渠道广泛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他们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知识,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西方的先进之处。例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启发人们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 推动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倡导民权、平等、自由等观念。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变革意识,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政治变革的尝试
1.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它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这一尝试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2. 为后来的革命提供经验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经验教训。它表明,在中国进行政治变革,必须要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支持,必须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这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在战略、策略等方面提供了思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