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活动目标

通过对传统节日起源、演变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分析、概括影响传统节日产生和演变的因素,探究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节日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起源和演变的探究,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春节

起源: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000多年,舜继承天子之位后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人们将这一天当做岁首,这也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演变:先秦时期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出现“拜年帖”;宋代人开始吃饺子,普遍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明朝时,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盛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计年,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清明节

起源: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传说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后来演变为清明节。

演变:唐代以前,人们主要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种树被确定为清明节的常规项目。

端午节

起源: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也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演变:先秦时,五月五日已各有所侧重;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视的端午习俗是“辟兵缯”;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出现贴天师符等新变化;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不大,但规模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秋节

起源: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先秦时期已有相关活动,但多见于皇室。

演变:唐初,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唐朝上流社会兴起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至中晚唐,中秋赏月成为固定的节日;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围绕月亮进行各种节庆活动,由以赏月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