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一)事变背景
1. 日本的侵华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危机,中国成为其侵略的主要目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一直对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虎视眈眈,妄图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2. 中国国内形势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围剿”红军,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惕。东北军大部分被调往关内参加内战,东北的边防力量相对薄弱。此外,国际联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未能采取有效的制止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
(二)事变经过
1. 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 日军的侵略行径
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日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广大地区。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掠夺资源,如煤炭、铁矿等,还强迫东北人民充当劳工,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从根本上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
(三)事变影响
1. 中国方面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民众纷纷要求抗日,东北人民更是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抵抗日本侵略。同时,九一八事变也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 国际方面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但调查团的报告未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作出公正的裁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姑息迁就日本。这一事件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日本在国际上逐渐走向孤立。
二、西安事变
(一)事变背景
1. 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华北危急,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学生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3.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调集重兵“围剿”红军,而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这一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了国民党内部一些爱国将领的不满。
(二)事变经过
1. 事变的爆发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西安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 各方反应
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方势力反应强烈。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亲日派何应钦等企图借机扩大事态,轰炸西安,欲置蒋介石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认为这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关键。国际上,日本希望西安事变引发中国更大规模的内战,以便坐收渔利;英美则担心蒋介石被杀,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不利于其在华利益,也希望和平解决。
(三)事变影响
1. 国内影响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国际影响
在国际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决心,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解决内部矛盾、共同应对外敌的能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