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成就

《本草纲目》: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该书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传入朝鲜和日本,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

《农政全书》:由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书60卷,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部分。它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建筑成就

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修筑了长城。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其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由城墙、关隘、城台、烽火台等构成,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修建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北京城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完整和谐,体现了皇权至上。

思想新变化

王守仁:明中期思想家,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文艺之美

小说: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有了突出发展,“四大名著”最为著名。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是曹雪芹。

戏曲

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发展到达顶峰,清中期以后因循守旧,走向衰落。

京剧:1790年,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