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成就
《本草纲目》: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该书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传入朝鲜和日本,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
《农政全书》:由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书60卷,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部分。它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覆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建筑成就
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修筑了长城。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其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由城墙、关隘、城台、烽火台等构成,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修建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北京城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完整和谐,体现了皇权至上。
思想新变化
王守仁:明中期思想家,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文艺之美
小说: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有了突出发展,“四大名著”最为著名。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是曹雪芹。
戏曲
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发展到达顶峰,清中期以后因循守旧,走向衰落。
京剧:1790年,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秦腔、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