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一、引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隋唐时期在建筑、科技和文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个文化灿烂的时代,去感受隋唐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书法成就
(一)隋朝书法——承上启下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书法发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隋朝的书法融合了南朝书法的秀美和北朝书法的雄健,这种融合为唐代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好像是一个接力赛中的交接棒环节,隋朝书法顺利地将前代书法的特点传承下来,并传递给了唐代。
(二)唐朝书法——名家辈出
1. 欧阳询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险峻严谨。他写字的时候,结构特别紧凑,笔画刚劲有力。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当我们看欧阳询的字时,会感觉每个字都像是精心构建的小城堡,笔画之间的搭配非常精准,就像城堡的砖石紧密相连。这种严谨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追求和精湛技艺。
2. 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敦厚。颜真卿的字就像一位正气凛然的壮士,充满了力量感。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等。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笔画饱满圆润,字的形态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颜真卿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这种品质也融入到了他的书法作品中。他的字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骨力劲健,结构严谨。他的字就像一位身姿挺拔的武士,充满了坚毅之感。他的代表作是《玄秘塔碑》。柳公权的书法与颜真卿的书法有着不同的韵味,但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二人的书法被后世称为“颜筋柳骨”。“颜筋”指的是颜真卿书法笔画的丰满圆润,富有弹性,就像肌肉一样;“柳骨”则是说柳公权书法的骨力,笔画刚劲,像骨骼一样支撑起整个字。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种风格就像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但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绘画成就
(一)隋朝绘画——展子虔与《游春图》
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画家,他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这幅画描绘了贵族游春的情景。画面以青绿设色为主,色彩鲜艳得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在这幅画里,人物、山水的比例适当,人物的形象生动,山水的描绘也很细致,展现了隋朝山水画的高超技艺。我们仿佛能透过这幅画,感受到当时人们在春天里游玩的喜悦心情,看到隋朝山水的美丽景色。
(二)唐朝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1. 阎立本与《步辇图》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画家,他的人物画以写实著称。他的代表作《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在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坐在步辇上,神情庄重,而禄东赞则恭敬地站在一旁,他的表情和姿态都刻画得非常细致。从这幅画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阎立本高超的绘画技巧,还能了解到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外交关系。
2. 吴道子与《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是盛唐时期的画家,他被称为“画圣”,这可是非常高的赞誉啊。他的绘画风格豪放洒脱。他的人物画线条流畅,富有动感,就像有生命一样。他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画面非常精彩,其中人物的衣袂飘飘,仿佛要乘风而去。他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将人物的神态、动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吴道子的绘画技巧对唐代及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隋唐时期书法和绘画成就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隋唐文化的繁荣。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隋唐时期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性。希望同学们在感受这些伟大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培养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填空题:
1.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高度繁荣,( 颜真卿 )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
2. ( 柳公权 )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他的字结构紧凑,笔画锋棱明显。
3. 被誉为“画圣”的是唐代画家( 吴道子 )。
4. 阎立本的绘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代表作有( 《步辇图》 )。
5. 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是( 《送子天王图》 )。
6.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的代表作有( 《颜氏家庙碑》 )等。
7. 柳公权的书法代表作有( 《玄秘塔碑》 )。
8. 隋唐时期的书法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 雄健 ),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
9. 唐朝书法家中,( 颜真卿 )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他的字体被称为“颜体”。
10. 在绘画方面,隋唐时期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 人物画 )、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
11. 阎立本擅长( 人物故事 )画,他的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
12.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 画圣 ),他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13.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 雄浑敦厚 ),他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大唐盛世气象。
14. 柳公权以( 楷书 )著称,他的书法风格与颜真卿有所不同。
15. 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 历史 )题材的绘画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6.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是(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他的线条富有运动感。
17.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当时的( 政治、经济、文化 )繁荣密切相关。
18. ( 颜真卿 )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盛世风貌,展现了大唐的气魄。
19. 柳公权的书法在当时备受推崇,许多人将他的字视为( 书法范本 )来学习。
20. 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多元性 )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历史基础
- 广东中考(初三考)历史满分100分×100%
- 中考历史考点大全与286道经典填空题
- 中考历史各类大题解题方法(更新)
- 2023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4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2026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待续)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北宋的政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 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八上第4课:洋务运动
- 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 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 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 八上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
- 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 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
- 八上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 八上第15课:北伐战争
- 八上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八上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 八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 八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3课:内战爆发
- 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八上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八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八下第2课:最可爱的人
-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
- 八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
- 八下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八下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
- 八下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
- 八下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 八下第14课:钢铁长城
-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八下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 八下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八下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 八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
- 九上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上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 九上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 九上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 九上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九上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九上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 九上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 九上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九上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九上第12课:美国的诞生
- 九上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九上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 九上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 九上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九上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九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 九上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 九上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 九上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 九上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 九下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 九下第2课:俄国的改革
- 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
- 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 九下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 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九下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 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九下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 九下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九下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 九下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九下第14课: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九下第15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九下第16课:亚非拉的奋起
- 九下第17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 九下第18课:冷战中的对峙
- 九下第19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下第20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九下第2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九下第22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 九下第23课:现代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