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 would have been+现分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核心功能是“站在过去某个时间点,对未来某个时间点之前“已经持续发生且可能仍在进行的动作”进行推测或描述”。简单来说,它的时间轴逻辑是:过去时间点 → (持续动作)→ 过去视角下的未来时间点,重点强调动作在“过去视角的未来”之前的“持续时长”或“持续状态”。

一、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的核心构成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由“情态助动词(would) + have + been + 动词现在分词(V-ing) ”构成,各部分分工明确:

would:体现“过去将来时”的核心,表“从过去看未来”的时间视角

have been:辅助构成“完成进行体”,表“动作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已开始并持续”;

V-ing:体现“进行体”,表动作的“持续状态”(而非一次性完成)。

否定式:在would后加not,即“would not have been + V-ing”(可缩写为wouldn’t have been + V-ing);

疑问式:将would提前至主语前,即“Would + 主语 + have been + V-ing?”。

二、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的核心用法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的使用必须满足“双时间视角”——句子中需隐含或明确两个关键时间点:

1. 基准时间点(过去):说话人回顾的“过去某个时间”(如“昨天”“他去年说的时候”);

2. 目标时间点(过去视角的未来):从“基准时间点”看,未来的某个时间(如“明天”“今年年底”)。

动作的逻辑是:在基准时间点之前已开始 → 持续到目标时间点 → 可能仍在持续,重点突出“动作从过去到‘过去的未来’的持续过程”,而非“动作是否完成”。

常见使用场景:

1. 主句是过去时的宾语从句中:当宾语从句需表达“从主句动作发生的时间(过去)看,未来某个时间点前已持续的动作”时使用;

2. 虚拟语气中:用于对“过去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持续动作”进行假设(较少见,需结合语境);

3. 间接引语中:转述他人过去对“未来持续动作”的预测(如“他上周说,到月底他会已经工作满5年了”)。

三、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的例句

以下例句均包含“基准时间点(过去)”和“目标时间点(过去视角的未来)”,重点标注时间逻辑,帮助理解:

1. Last month, Tom said he would have been working in this company for 10 year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上个月,汤姆说,到今年年底,他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就将满10年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last month(上个月,过去)”→ 目标时间点“the end of this year(今年年底,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work”从10年前开始,持续到今年年底,共10年,由汤姆上个月预测)

2. I thought by the time w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the train would have been waiting for us for at least 20 minutes.

(我原以为,等我们到达车站时,火车至少已经等我们20分钟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thought(原以为,过去)”→ 目标时间点“by the time we arrived(我们到达时,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wait”在“我们到达”前已开始,持续20分钟,是“我”过去的推测)

3. She told her friend that she wouldn’t ha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for 5 years by next summer.

(她告诉朋友,到明年夏天,她学英语的时间还到不了5年。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told(告诉,过去)”→ 目标时间点“next summer(明年夏天,过去视角的未来)”→ 否定式,表“study English”的持续时长到明年夏天不足5年,是她过去的表述)

4. The manager predicted that the team would have been completing the project for 3 months by the end of October.

(经理预测,到10月底,这个团队完成这个项目的时间就将满3个月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predicted(预测,过去)”→ 目标时间点“the end of October(10月底,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complete the project”从7月底开始,持续到10月底,共3个月,是经理过去的预测)

5. He wondered if his parents would have been traveling around Europe for 2 weeks by the time he called them next Sunday.

(他想知道,到下周日他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在欧洲旅行的时间是否已达2周。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wondered(想知道,过去)”→ 目标时间点“next Sunday(下周日,过去视角的未来)”→ 疑问式,表对“travel”持续时长的疑问,是他过去的想法)

6. Mary said she would have been practicing the piano for 2 hours when her teacher came.

(玛丽说,等她老师来的时候,她练钢琴的时间就将满2小时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said(说,过去)”→ 目标时间点“when her teacher came(老师来的时候,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practice the piano”在老师来前2小时开始,持续到老师来,共2小时,是玛丽过去的表述)

7. We planned that by the time the concert started, we would have been queuing outside the hall for an hour.

(我们计划,到音乐会开始时,我们在大厅外排队的时间就将满1小时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planned(计划,过去)”→ 目标时间点“the concert started(音乐会开始时,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queue”在音乐会开始前1小时开始,持续到开始时,共1小时,是我们过去的计划)

8. The old man told us that he would have been living in this small village for 60 years by his 80th birthday.

(老人告诉我们,到他80岁生日时,他在这个小村庄居住的时间就将满60年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told(告诉,过去)”→ 目标时间点“his 80th birthday(他80岁生日,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live”从20岁开始,持续到80岁生日,共60年,是老人过去的讲述)

9. I was afraid that I would have been missing the important meeting for 10 minutes by the time I got there.

(我担心,等我到那里时,我错过这个重要会议的时间就将达10分钟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was afraid(担心,过去)”→ 目标时间点“by the time I got there(我到那里时,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miss”在“我到”前10分钟开始(即会议开始时),持续到“我到”,共10分钟,是我过去的担心)

10. The reporter said that the scientists would have been researching this new technology for 8 years by 2024.

(记者称,到2024年,科学家们研究这项新技术的时间就将满8年了。

时间逻辑:基准时间点“said(称,过去)”→ 目标时间点“2024年(过去视角的未来)”→ 动作“research”从2016年开始,持续到2024年,共8年,是记者过去的报道)

四、关键注意事项(避坑指南)

1. 不可脱离“过去时间基准”: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必须以“过去某个时间点”为视角,若没有明确或隐含的过去时间(如直接说“我将已工作5年”),需用“将来完成进行时(will have been working)”,而非此时态;

2. 不表“完成”,表“持续”:此时态重点是“动作在过去视角的未来前的持续状态”,而非“动作是否完成”(如例句1中“工作10年”是持续时长,而非“完成工作”);

3. 常见搭配时间状语:需搭配“by + 过去视角的未来时间点”(如by the end of this year, by next Sunday)或“when/by the time + 过去时从句”(如when her teacher came),明确“目标时间点”,否则时态逻辑不成立。

英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