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题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

1. 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女子登上那倒塌的墙壁,向远处遥望的情景,表现出她对恋人的思念。

答案: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解答:“乘彼垝垣”点明了女子登高的动作,“垝垣”即倒塌的墙壁,展现出一种破败的环境。“以望复关”则直接说明了目的是望向恋人所在的复关,生动地刻画了女子思念恋人时的殷切姿态。

2. 2024年全国乙卷

题目: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答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解答:“停杯投箸”这两个连续的动作,将诗人放下酒杯、扔掉筷子的情景描绘出来,体现出他无心饮酒进食。“拔剑四顾”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绪,拔出剑却不知目标何在,只能茫然地环顾四周,把诗人在仕途受阻后的彷徨、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

3. 2024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水军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解答:“舳舻千里”描绘了战船首尾相连,千里不绝的壮观场面,体现了曹军战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旌旗蔽空”则通过旌旗遮蔽天空的景象,从视觉角度展现出军队的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曹军强大的军事力量。

4. 2024年新高考Ⅱ卷

题目: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落笔,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答:“万里”从空间上极言距离之远,暗示诗人漂泊不定,远离故乡。“悲秋”点明时令,秋季本就容易引发忧伤情绪,再加上诗人常年客居他乡,这种愁绪更甚。“百年”从时间角度感慨一生,“多病”体现身体状况不佳,“独登台”则突出了诗人的孤独,这两句将诗人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极具感染力。

5. 2023年全国甲卷

题目:《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即使遭受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解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用一种极端的假设,即便是身体被肢解这样残酷的刑罚,诗人也坚定地表示不会改变。“岂余心之可惩”则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自己内心的意志是不可被惩戒、动摇的,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6. 2023年全国乙卷

题目: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答:“大漠”展现出塞外空间的辽阔,“孤烟直”则通过一缕孤烟的挺直向上,与广阔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苍劲、孤寂的感觉。“长河落日圆”描绘了黄河横贯沙漠,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河面上的景象,“圆”字精准地勾勒出落日的形态,整个画面雄浑壮丽,意境开阔。

7. 2023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展现了大海的壮阔和威严。

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答:“水何澹澹”描绘了海水波涛汹涌的样子,“澹澹”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海水荡漾的动态美。“山岛竦峙”则刻画了海中的山岛高高耸立的姿态,“竦峙”二字凸显出山岛的挺拔,与波涛起伏的海水相互映衬,展现出大海的雄浑壮阔和一种威严的气势。

8. 2023年新高考Ⅱ卷

题目: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身处人境却能做到心境宁静的原因。

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答:“问君何能尔”以设问的方式引起下文,引发读者的思考。“心远地自偏”则给出答案,表明只要内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之中,也能感觉如同处在偏僻之地一样宁静。这两句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9. 2022年全国甲卷

题目:《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和声音,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答案: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解答:“轻拢慢捻抹复挑”详细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时手指的动作,“轻”“慢”“复”等词体现出她指法的细腻和娴熟。“初为《霓裳》后《六幺》”则说明她能弹奏多种著名的乐曲,进一步展现了她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看到琵琶女在舞台上专注弹奏的情景。

10. 2022年全国乙卷

题目: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年华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答:“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诗人借此表达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慨。“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血悲鸣的典故,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怨和对人生的惆怅,这两句通过典故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

11.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士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和坚强意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解答:“士不可以不弘毅”直接表明士人必须具备坚毅宏大的品格。“弘”强调志向的远大,“毅”突出意志的坚强。“任重而道远”进一步说明原因,士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且道路遥远,这就需要他们有坚定的意志去践行自己的抱负,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担当精神。

12. 2022年新高考Ⅱ卷

题目: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出猎时随从武士的英姿。

答案: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解答:“锦帽貂裘”描写了随从武士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显示出出猎队伍的威武和气势。“千骑卷平冈”则描绘了众多的骑手如狂风一般席卷平坦的山冈的场景,“千骑”体现出队伍的庞大,“卷”字生动地表现出出猎时的迅猛和壮观,展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13. 2021年全国甲卷

题目:《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解答:“吾视其辙乱”是说曹刿通过观察敌军战车的车辙混乱,判断敌军已经失去了整齐的队列,军心可能已经涣散。“望其旗靡”则是看到敌军的军旗倒下,这是敌军溃败的明显迹象。这两个细节观察表明敌军已经大乱,此时追击就能取得胜利,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洞察力。

14. 2021年全国乙卷

题目: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贫妇人的动作和心理,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困苦。

答案: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解答:“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绘了贫妇人右手拿着拾到的麦穗,左臂挂着破旧的竹筐的形象,从动作上体现了她拾取麦穗的艰辛。“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则通过贫妇人的诉说,让人了解到她生活的困苦,听到她的话的人都会为此感到悲伤,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不公。

15. 2021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君子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通过学习和反省来提升自己。

答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答:“君子博学”指出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日参省乎己”强调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反省。这两个行为是并列且相互关联的,通过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效果,即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说明了后天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16. 2021年新高考Ⅱ卷

题目:《史记·鸿门宴》中,樊哙在鸿门宴上力劝刘邦逃走时说的话是“______,______”。

答案: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解答:“大行不顾细谨”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强调在关键的大事面前,一些小的细节可以忽略。“大礼不辞小让”表示讲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樊哙用这两句话来劝说刘邦不要被一些小的礼仪规范所束缚,应该果断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赶紧离开危险的鸿门宴现场。

17. 2020年全国Ⅰ卷

题目:《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佩戴香草和美玉,以显示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

答案: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解答:“扈江离与辟芷兮”描绘了诗人身上披挂着江离和芷草,“扈”有披挂的意思,江离和芷草都是香草,象征着美好的品质。“纫秋兰以为佩”则是说把秋兰结成索佩挂在身上,“纫”体现了制作佩饰的动作,秋兰也是香草,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佩戴香草的行为,寓意自己具有高洁的品质。

18. 2020年全国Ⅱ卷

题目:《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在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时,仁人志士的坚定态度。

答案: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答:“二者不可得兼”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情境,即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拥有。“舍生而取义者也”则明确地表明仁人志士的选择,他们愿意放弃生命来坚守大义,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人们在面对正义和私利的冲突时,坚守正义的原则。

19. 2020年全国Ⅲ卷

题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儒将风度和英雄气概。

答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解答:“羽扇纶巾”描绘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这是典型的儒将打扮,展现出他的儒雅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生动地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从容镇定,在谈笑之间就轻松地让曹军的战船化为灰烬,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气概,与下文诗人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

20. 2019年全国Ⅰ卷

题目:《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坚定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答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答:“三军可夺帅也”通过假设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来衬托下一句。“匹夫不可夺志也”则强调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志向也是不可被强迫改变的,体现了孔子对个人意志的高度重视,认为志向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坚守。

21. 2019年全国Ⅱ卷

题目: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飞鸟和猿猴都难以逾越,来衬托蜀道的险峻。

答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答:“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以黄鹤善于高飞却无法飞过蜀道,从侧面突出蜀道的高峻。“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写猿猴想要跨越蜀道也会为攀援发愁,“愁”字将猿猴拟人化,更生动地表现出蜀道的艰险,让人对蜀道的险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22. 2019年全国Ⅲ卷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进而推及齐王的处境,得出“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解答:邹忌先是讲述了自己被妻、妾、客蒙蔽的情况,然后通过类比,将自己与齐王进行对比,“由此观之”是承接上文的推理过程,“王之蔽甚矣”则直接点明齐王受到的蒙蔽会更加严重,从而引出齐王应该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的主题。

23. 2018年全国Ⅰ卷

题目:《论语·为政》中,孔子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答:“学而不思则罔”是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因为学习如果不经过思考,知识就无法真正被理解和吸收。“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出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因为思考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学习新知识,思考就会陷入困境,这两句准确地说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4. 2018年全国Ⅱ卷

题目: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龄大小的。

答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首先强调了不论地位贵贱,也不论年龄长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则说明只要有道理、有学问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体现了韩愈打破传统门第观念,以“道”为师的进步思想。

25. 2018年全国Ⅲ卷

题目: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答:“寄蜉蝣于天地”把人比作蜉蝣,蜉蝣是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将人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体现了生命的短暂。“渺沧海之一粟”则把人比作大海中的一粒粟米,突出了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客人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26. 2017年全国Ⅱ卷

题目:《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相关句子是?

答案: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解答:前文借大椿“大年”作铺垫,引出彭祖长寿却被众人羡慕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众人与彭祖相比的做法是可悲的,批判了世俗局限于追求相对“久”的观念,突出应追求逍遥境界。

27. 2017年全国Ⅲ卷

题目: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答:“舞幽壑之潜蛟”形象展现箫声强大美妙,能让深谷蛟龙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从侧面烘托箫声感染力与哀伤,极言其独特魅力和情感力量。

28. 2016年全国Ⅰ卷

题目:《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做到什么,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答案: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解答:以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一超越自身能力的行为为例,强调用心专一的重要性,为论述学习需专心致志做铺垫。

29. 2016年全国Ⅱ卷

题目: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当下怎样的局势,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答案: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解答:开篇点明天下“三分”的局势和蜀汉“益州疲弊”的艰难处境,强调形势严峻,为后文提出建议及请求后主广开言路等内容做背景铺垫。

30. 2016年全国Ⅲ卷

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典故,讽喻当局急于事功,相关词句是?

答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答:回顾刘义隆元嘉年间草率北伐,欲建封狼居胥之功却落得仓皇败逃的下场。借此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可盲目北伐,体现辛弃疾对朝廷急于求成、草率行动的担忧与批判。

31. 2015年全国Ⅰ卷

题目:《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答案: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解答:“总角”指儿童时期,描绘男女主人公年少时欢乐玩耍场景,“言笑晏晏”刻画其说笑时的和悦,与“青梅竹马”自幼亲密无间的意境相似,为后文感情变化做对比。

32. 2015年全国Ⅱ卷

题目:《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答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答:“陟罚臧否”涵盖奖励、惩罚、表扬、批评,“不宜异同”强调对宫中、府中官员赏罚不应有不同标准,体现诸葛亮希望刘禅公正治国、赏罚分明,维护朝廷公正与秩序。

33. 2014年全国Ⅰ卷

题目: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答:“长太息”体现深深叹息,“掩涕兮”描绘掩面哭泣,“哀民生之多艰”直接表达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哀伤,展现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4. 2014年全国Ⅱ卷

题目:《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答案: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解答:“朝菌”不知一月时间变化(晦朔),“蟪蛄”不知一年更替(春秋),通过这两个例子形象解释“小年”概念,与“大年”对比,突出时间相对性和生命不同境界。

35. 2013年全国Ⅰ卷

题目:请补全白居易《观刈麦》中描绘农民夏日劳作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______,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答案:背灼炎天光

解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脚和背两个角度,写出农民在炎热土地上劳作时身体承受高温炙烤的情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农民即便体力耗尽仍珍惜白昼多劳作的心理,体现农民生活困苦与对劳动的执着。

36. 2013年全国Ⅱ卷

题目:在《劝学》中,哪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答:通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对比,突出单纯空想的局限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实际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智慧,而非一味空想。

37. 2012年全国卷

题目:《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在二者不可兼得时,会怎样抉择?

答案: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答:明确在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拥有的情况下,儒家倡导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38. 2011年全国卷

题目:《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他的乡人质疑的话是?

答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答:“肉食者”指当权者,“谋之”表示谋划战事,“又何间焉”反问曹刿为何参与。体现乡人短视,认为战争是当权者之事,与普通人无关,衬托曹刿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39. 2010年全国Ⅰ卷

题目:《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答:同2013年全国Ⅱ卷该题解答,通过对比突出学习重要性。

40. 2010年全国Ⅱ卷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答案: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答:“俄顷风定云墨色”描绘狂风过后乌云如墨的景象,“秋天漠漠向昏黑”进一步渲染秋天阴沉、昏暗的氛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诗人悲惨处境做铺垫。

41. 2009年全国Ⅰ卷

题目:《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答:同2018年全国Ⅰ卷该题解答,阐述学习和思考相互依存的关系。

42. 2009年全国Ⅱ卷

题目:《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答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解答:从变化角度观察天地万物,说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一瞬都未停止,体现苏轼对宇宙万物变化的深刻认识,表达豁达人生观,不必执着于事物永恒不变。

43. 2008年全国Ⅰ卷

题目:《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句子是?

答案: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解答:“芳与泽其杂糅兮”描绘诗人身上美好品质与外界现象交织,“唯昭质其犹未亏”强调即便如此,自身光明纯洁的品质仍未受损,展现诗人对自身美好品质的坚守。

44. 2008年全国Ⅱ卷

题目:《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答:打破传统师生关系刻板认知,强调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在各方面都比弟子贤能,体现韩愈对师生关系的进步认识,鼓励以开放心态学习,不局限于师生身份。

45. 2007年全国Ⅰ卷

题目:《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答:“君子生非异也”指出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无不同,“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超越常人是因善于借助外力,体现荀子重视后天学习和借助外部条件的思想。

46. 2007年全国Ⅱ卷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答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答:诗人在自身茅屋破败、饱受风雨之苦时,仍心系天下劳苦大众,愿以自己冻死换取众人温暖,充分展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自我牺牲精神。

47. 2024年北京卷

题目: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当面对义与利的抉择时,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表述?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答:“君子喻于义”表明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喻于利”表示小人只追求利益。孔子通过对比,鲜明表达对义利的看法,强调君子应以道义为准则,而非只重利益,此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48. 2024年上海卷

题目:李白《将进酒》中,哪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答:“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诗人对自身才能的充分肯定,坚信每个人有独特价值作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显示诗人对财富的豁达,认为钱财身外之物,即使散尽也能重获,充满豪迈气概与积极精神。

49. 2024年天津卷

题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哪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词人豁达的情怀?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答:“但愿人长久”表达希望亲人健康长寿的愿望,“千里共婵娟”表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月光。词人借明月传达对亲人思念,又以豁达心态看待距离,体现对亲情的珍视和乐观生活态度。

50. 2024年浙江卷

题目:李清照《声声慢》中,哪七组叠词层层递进,将词人的孤独、凄凉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解答:“寻寻觅觅”描绘词人若有所失、四处寻找的状态,展现内心迷茫空虚。“冷冷清清”渲染环境冷清寂静,强化孤独氛围。“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悲伤痛苦忧愁,七组叠词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生动展现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悲惨心境。

51. 2024年江苏卷

题目:《劝学》中通过类比,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的句子是?

答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解答:“故木受绳则直”讲木材经墨线量过能取直,“金就砺则利”表示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后变锋利。以木材和金属的变化类比,说明人经学习磨砺能进步,强调学习重要性。

52. 2024年山东卷

题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哪两句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答:“了却君王天下事”体现词人愿为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大业,是爱国精神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词人渴望生前建功、死后留名,反映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现实无奈使壮志难酬,增添悲壮色彩。

53. 2024年湖北卷

题目:《诗经·关雎》中,哪两句生动地表达了男子对美丽贤淑女子的爱慕之情?

答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答:“窈窕淑女”描绘女子美丽贤淑形象,“君子好逑”直接表明这样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表达男子对女子的深深爱慕,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54. 2024年湖南卷

题目:杜甫《春望》中,哪两句移情于物,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得真挚动人?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答:“感时花溅泪”写诗人因感伤时事,见花开却落泪;“恨别鸟惊心”因怨恨离别,听鸟鸣觉心惊。诗人将情感赋予花和鸟,以乐景写哀情,更强烈地表达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离别的痛苦。

55. 2024年广东卷

题目:《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答案: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表明即便全世界赞誉他,宋荣子也不会更努力;“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说明即使所有人指责他,他也不会沮丧。体现宋荣子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坚定的自我认知,不被外界赞誉或诋毁左右。

56. 2024年福建卷

题目:《离骚》中哪两句表达了屈原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答:“亦余心之所善兮”表明这是内心崇尚追求的,“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极端表述强调即使历经无数次死亡,也不后悔选择,充分展现屈原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57. 2024年安徽卷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哪两句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答:诗人在自身茅屋破败困境中,仍心系天下寒士,希望有千万间大屋庇护他们,让他们欢乐,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体现杜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58. 2024年江西卷

题目:《劝学》中说明学习要积累,“不积跬步”会怎样,“不积小流”又会怎样?

答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强调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能汇聚成江河大海。通过这两个比喻,说明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取得进步。

59. 2024年广西卷

题目:《论语·为政》中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时提到,只学习不思考会怎样,只思考不学习又会怎样?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答:同2018年全国Ⅰ卷该题解答,阐述学习和思考相互依存关系。

60. 2024年云南卷

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答: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61. 2024年贵州卷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描述自己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解答:此句通过“负箧曳屣”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宋濂当年求学路途的艰辛,“深山巨谷”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体现了他求学的坚定意志。

62. 2024年海南卷

题目:《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答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答:“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征人远离家乡,借酒消愁,思乡之情浓郁。“燕然未勒归无计”则表明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无法回家,体现了他们在报国与思家之间的矛盾。

63. 2024年宁夏卷

题目:《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______,______”两句自比,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答:这里苏轼以魏尚自比,用汉文帝与冯唐的典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体现了他渴望一展抱负、为朝廷效力的急切心情。

64. 2024年新疆卷

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解答:“马作的卢飞快”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弓弦响声如霹雳,形象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

65. 2024年黑龙江卷

题目:《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以“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答:这两句诗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人终有一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表明要将自己的一片忠心留在史册上,表达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

66. 2024年吉林卷

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用“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的道理。

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答:这两句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无论是朝代兴盛还是衰亡,受苦的始终是底层百姓。“兴”时,统治者大兴土木,百姓承担繁重的劳役和赋税;“亡”时,百姓又陷入战乱的苦难之中。

67. 2024年辽宁卷

题目:《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以“______,______”两句,借落花表达了自己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答:诗人以“落红”自比,“落红”即使脱离花枝,也不忘化作春泥来培育呵护新花,暗喻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68. 2024年内蒙古卷

题目:《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答:“出淤泥而不染”写出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濯清涟而不妖”则表明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生动地体现了莲花的高洁、质朴。

69. 2024年青海卷

题目:《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三句,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图。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解答: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70. 2024年西藏卷

题目:《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清幽、使人感到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解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描绘了小石潭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寂静空旷,没有旁人的景象,这种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感。

71. 2023年北京卷

题目:《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答:“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亦君子乎”则强调这种行为是君子的表现,体现了孔子倡导的宽容、豁达的处世态度。

72. 2023年上海卷

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答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答:孟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首先要让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艰难困苦来磨练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73. 2023年重庆卷

题目:《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解答:“夏水襄陵”描绘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情景,说明水势浩大;“沿溯阻绝”则表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突出了水流湍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进一步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江水速度之快。

74. 2023年广东卷

题目:《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最重要的一条是“______”。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

解答:诸葛亮深知亲贤远佞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近贤能的大臣,远离小人,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将“亲贤臣,远小人”作为最重要的建议提出。

75. 2023年江苏卷

题目:《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答:“采菊东篱下”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悠然采菊的闲适情景,“悠然见南山”则写出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南山的自然之景,“悠然”二字体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76. 2023年浙江卷

题目:《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以“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劝酒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答:“劝君更尽一杯酒”,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劝酒动作,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牵挂;“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点明了友人此行的艰难和孤寂,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愁绪。

77. 2023年山东卷

题目:《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答:“不畏浮云遮望眼”体现了诗人不畏惧眼前的困难和阻碍,“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明诗人站得高,看得远,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充满信心,展现了其高瞻远瞩和勇于革新的精神。

78. 2023年湖北卷

题目:《望岳》中,杜甫用“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答:“会当凌绝顶”表达了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一览众山小”则描绘出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群山时的豪迈气概,体现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雄心壮志。

79. 2023年湖南卷

题目:《春望》中,杜甫借花鸟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答:同2024年湖南卷该题解答,诗人将自己的悲愤之情移情于花鸟,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80. 2023年福建卷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答:同2024年安徽卷该题解答,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81. 2023年江西卷

题目:《泊秦淮》中,杜牧借“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生活。

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答: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唱《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实则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醉生梦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82. 2023年广西卷

题目:《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用“______,______”两句,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

答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答:“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亲人相聚的期待,“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想象了那时一起回忆如今巴山夜雨的情景,以未来的欢乐衬托出现在的孤寂。

83. 2023年云南卷

题目:《无题》中,李商隐以“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答:诗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自己对爱人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以蜡烛燃烧成灰才停止流泪,象征自己为爱情奉献一切的决心。

84. 2023年贵州卷

题目:《相见欢》中,李煜用“______,______,是离愁”三句,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写出了愁的滋味。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

解答:“剪不断,理还乱”把无形的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形象地表现了愁绪的纷繁复杂和难以排解,使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李煜的愁苦心情。

85. 2023年海南卷

题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李清照用“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答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解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描绘了天空与云涛、晓雾相连的壮阔景象,“星河欲转千帆舞”则写出了银河转动,千帆在云海中舞动的奇幻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氛围。

86. 2023年宁夏卷

题目:《浣溪沙》中,晏殊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希望。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答:“无可奈何花落去”感叹了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似曾相识燕归来”则在伤感中又透露出一丝对旧物重现的欣慰,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87. 2023年新疆卷

题目:《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以“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绪。

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答:“念天地之悠悠”描绘了天地的广阔无垠和时间的无穷无尽,“独怆然而涕下”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这广阔天地间,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悲伤之情。

88. 2023年黑龙江卷

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观点。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答:这两句诗一扫离别时的愁云惨雾,以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即使朋友远在天涯,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近在身边一样,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89. 2023年吉林卷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王湾用“______,______”两句,蕴含了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答:同2024年四川中考该题解答,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传达出新旧事物交替的哲理。

90. 2023年辽宁卷

题目:《使至塞上》中,王维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答:同2023年全国乙卷该题解答,展现了塞外大漠的雄浑壮阔之美。

91. 2023年内蒙古卷

题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早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答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答:“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的细腻滋润,“草色遥看近却无”则生动地描绘了早春小草刚刚发芽,远看有一片嫩绿,近看却又似乎看不见的朦胧之美。

92. 2023年青海卷

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感叹自己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困境。但“千帆过”“万木春”描绘出在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景象,形象地揭示了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体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93. 2023年西藏卷

题目:《卖炭翁》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表现了他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

答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答:“满面尘灰烟火色”描绘了卖炭翁长期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劳作,脸上布满了灰尘,呈现出烟火之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进一步刻画了他两鬓斑白、手指乌黑的形象,从外貌细节上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 。

94. 2022年北京卷

题目:《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答:孔子将时光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发出对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的感叹,“不舍昼夜”强调了时光不分白天黑夜,永不停息地流逝,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95. 2022年上海卷

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国恒亡”。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答:此句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容易灭亡,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指出了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

96. 2022年重庆卷

题目:《三峡》中,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解答:“每至晴初霜旦”点明了时间是在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林寒涧肃”描绘出树林和山涧此时一片寒冷、寂静的景象,再加上“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猿啼声,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三峡秋季的景色特点。

97. 2022年广东卷

题目:《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答:宋濂心中有自己认为值得快乐的事情,即追求知识和学问,所以他不会在意自己吃穿方面不如别人。这体现了他一心向学、不慕虚荣的品质。

98. 2022年江苏卷

题目:《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悟出人生真意,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答: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但这种真意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此中有真意”表明诗人有所感悟,“欲辨已忘言”则生动地表现出这种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境界。

99. 2022年浙江卷

题目:《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通过劝酒来表达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答:同2023年浙江卷该题解答,劝酒这一细节饱含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牵挂,以及深深的惜别之情。

100. 2022年山东卷

题目:《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的壮志豪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体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被眼前困难所阻挡的自信和勇气,两句诗都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的精神和高远的志向。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100题高考诗词默写真题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