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双关

一、定义

双关是一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

二、类型

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关。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是说天气的晴朗,实际上谐音“情”,指感情。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比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这里的“路”既指水路,又指人生之路。

三、作用

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或想法:双关可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避免过于直白带来的生硬感。比如在一些古代诗词中,诗人通过双关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或政治抱负。

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人在理解双重含义后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如一些歇后语就常常运用双关来增加趣味性,像“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加深语义,丰富内涵:让一个词语或句子承载更多的意义,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而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使表达更加耐人寻味。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请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双关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谐音双关。“丝”字表面上是说春蚕吐丝,实际上谐音“思”,指相思。表达效果上,通过双关,诗人将春蚕吐丝直至生命尽头和自己对爱人的思念至死方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委婉的表达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同时,以春蚕和蜡炬为喻体,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让读者在体会双关含义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强烈和执着。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从双关的角度解读小说《XX》中“这棵树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变化”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语义双关。“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表面上是在描述树的叶子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变化,这是第一层语义。第二层语义是,“叶子的变化”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同时也暗喻着人们内心在岁月变迁中的改变,如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情感的兴衰等。这种双关手法使简单的景物描写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让读者能够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小说的象征意味和思想深度。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在散文《XX》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手中的那支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也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请分析其中双关手法的妙处。

答案:此句运用了语义双关。“书写着自己的命运”和“书写着时代的篇章”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主人公用手中的笔在纸上记录自己的经历、想法等,这是具体的书写动作;另一方面,深层含义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表达,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在反映、影响时代的发展。双关手法在这里使句子的表意更加丰富,将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体现了主人公的价值,也展现了散文宏大的主题,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双关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歇后语,“照旧(舅)”运用了谐音双关,表面是说外甥打灯笼照着舅舅,实际是说和原来一样。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双关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夫子搬家 - 净是输(书)。

②他像一头狮子一样勇猛。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①双关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

C. ①双关 ②夸张 ③比喻

D. ①比喻 ②夸张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是歇后语,运用了谐音双关;②句把“他”比作“一头狮子”,是比喻;③句“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杨柳”表面上是指杨花和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通过双关,作者将对烈士的缅怀之情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以杨柳的轻飏直上重霄九,象征着烈士的英魂不朽,精神高远。这种双关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委婉,同时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又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双关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打破砂锅 - 问(纹)到底。

B. 他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跳舞,跳着生活的舞蹈。(这里没有双关)

C. 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理发店对联,“头”字双关)

D. 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答案:B

解析:B选项没有运用双关手法。A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C选项中“头”既指头发又有开始的意思,是语义双关;D选项通过“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双关,巧妙地表达出心中的苦涩和离别之痛,双关手法运用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他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印着艰辛,也印着希望。”请分析其中双关手法的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语义双关。“路”既有实际行走的道路的意思,这是表层含义,又有人生道路的深层含义。“印着艰辛,也印着希望”既描述了在实际行走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又象征着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的困难和怀揣的希望。双关手法的作用在于,它使句子含义更加丰富,将具体的行走和抽象的人生之路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在人生旅程中的复杂情感和坚定信念,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晴”谐音“情”,是双关。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四两棉花 - 弹(谈)不上。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刘禹锡《竹枝词》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C选项“晴”谐音“情”,是双关;D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A、C、D选项都使用了双关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双关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空棺材出葬 - 目(墓)中无人。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歇后语,“目(墓)中无人”运用了谐音双关。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双关;B选项是排比,不是双关;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双关。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晴”字既指天气,又指感情,使诗歌富有情趣。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双关。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B选项双关使诗歌富有情趣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双关修辞的一项是(  )

A.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里“路”有双重含义)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秃子打伞 - 无法(发)无天。

D.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双关。A选项“路”既指实际的路途,又指人生之路等,是语义双关;C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D选项通过“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双关,表达情感,A、C、D选项都使用了双关修辞。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下雨天出太阳 - 假晴(情)。(双关)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假晴(情)”是谐音双关。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双关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旗杆上绑鸡毛 - 好大的掸(胆)子。

B. 他在人群中像一颗星星一样闪耀,这就是他的舞台。(这里没有双关)

C.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东西”有双关)

D. 青藤缠树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缠。(这里“藤”和“树”可能有象征意义,可看作语义双关)

答案:B

解析:B选项没有运用双关手法。A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C选项“东西”既指方位又指物品,是语义双关;D选项“藤”和“树”可象征人物关系等,是语义双关,B选项双关手法运用不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双关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丝”谐音“思”,运用了双关。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双关;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双关。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双关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杨柳”既指杨花柳絮,又指杨开慧和柳直荀,是双关。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双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仙不开花 - 装蒜。

B. 他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 - 节节高。(这里没有双关)

C. 孔夫子的褡裢 - 书呆(袋)子。

D.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成绩的进步比作芝麻开花节节高,没有使用双关。A选项是歇后语,运用双关;C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D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B选项双关不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双关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打破砂锅 - 问(纹)到底。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歇后语,运用了谐音双关,“问(纹)到底”,巧妙地利用了“问”和“纹”的谐音。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双关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双关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对偶

D. ①拟人、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对偶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晴”谐音“情”,是双关,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双关修辞的是(  )

A. 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D.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双关修辞。A选项通过“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双关,表达情感;C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D选项是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A、C、D选项都使用了双关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丝”既指蚕丝,又指相思,使诗句含义丰富。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反复修辞,通过“我来了”的重复来增强语气,不是双关。A选项对双关的分析正确,诗句通过双关丰富了内涵;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双关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没有双关)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这里没有双关)

C. 空棺材出葬 - 目(墓)中无人。

D.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这里没有双关)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歇后语,“目(墓)中无人”运用了谐音双关,巧妙地利用了“目”和“墓”的谐音,双关手法运用恰当。A选项没有双关;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没有双关;D选项没有双关。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修辞手法: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