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引用
一、定义
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引用的内容可以是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
二、类型
明引:明确指出引用的来源,通常会使用引号等标点符号。例如,“鲁迅先生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
暗引:不直接指明引用的出处,将引用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语句中。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暗引古诗,使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三、作用
增强说服力: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数据等,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例如,在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时,引用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增添文化内涵:引用古代诗词、经典文献等,能够增添作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比如在描写风景时引用古人的写景诗句,让文章更具韵味。
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通过引用一些成语、俗语等,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如“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让农民伯伯们满心欢喜。”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在议论文写作中,引用论据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请分析在某篇论述传统文化传承的文章中,作者引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诗句的作用。
答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朱熹的这句诗属于明引。其作用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从说服力方面讲,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源头活水),事物才能保持清澈(良好的发展状态),以此类比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注入新元素才能长久发展,使观点更具权威性。从文化内涵角度看,引用古典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在论述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更加贴合主题,也更富有感染力。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从引用的角度赏析散文《XX》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文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子。
答案:此句属于明引。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首先,它通过引用经典的田园诗名句,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诗句所描绘的悠然闲适的意境。然后,将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与诗句所体现的意境相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主人公的心境,增强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引用古诗也提升了散文的文化品味,使文章在描绘人物生活状态时充满了诗意,更能引起读者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共鸣。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在文学评论文章中,作者写道:“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请分析引用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答案:这是明引。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说服力,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引用他的话能够有力地支持作者关于作品解读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二是引用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即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作用,同时也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精炼生动。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引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时光。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明确引用了古人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属于引用修辞手法。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引用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好书对写作很有帮助。
②他像一头狮子一样勇猛。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①引用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
C. ①引用 ②夸张 ③比喻
D. ①比喻 ②夸张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引用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诗句来表明读书对写作的益处,是引用;②句把“他”比作“一头狮子”,是比喻;③句“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诲就如同这春雨一般,默默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是引用,明引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增强了句子的文化内涵。通过引用这句诗,将老师的教诲与春雨相类比,接着运用比喻,把老师的教诲比作春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师的教诲如同春雨般悄无声息却又滋润心灵的特点,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老师教诲的潜移默化和深远影响。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引用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他的品德高尚,真可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引用不恰当,与表达的高尚品德不符)
C.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D.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词提醒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
答案:B
解析:B选项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不相符,引用不恰当。A选项引用李白的诗来表达在困难面前的信心,恰当;C选项引用俗语说明团队合作的力量,恰当;D选项引用岳飞的词提醒珍惜时光,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注重实践。”请分析其中引用手法的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属于明引。引用陆游的这句诗,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诗句强调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与文段中表达的学习要注重实践的观点紧密相连,通过引用经典诗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段的文化气息。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友谊是不会被距离打败的。(引用)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引用王勃的诗句来阐述友谊不会被距离打败的观点,是引用。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总会有回报。
D. 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表达新旧事物交替的观点。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引用诗句来阐述站得高看得远的观点;C选项引用俗语说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D选项引用诗句表达新旧事物交替的观点,A、C、D选项都使用了引用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引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引用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属于引用修辞。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引用;B选项是排比,不是引用;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引用。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好书能让我们不断进步。——运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B选项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D选项比喻表达隔阂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引用修辞的一项是( )
A.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
D. 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攀登高峰后的豪迈之情。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引用修辞。A选项引用俗语说明要珍惜时间;C选项引用俗语说明团队智慧;D选项引用诗句表达豪迈之情,A、C、D选项都使用了引用修辞。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引用)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引用诗句说明小草生命力顽强,是引用。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引用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有志者,事竟成”。
B. 他很懒惰,真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引用与懒惰的描述不符,运用不当)
C.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奋的人更容易成功。
D. 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赞美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高洁品质的人。
答案:B
解析:B选项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表达的是勤奋、坚持的意思,与描述的懒惰相矛盾,引用不当。A选项引用鼓励追求梦想,恰当;C选项引用俗语说明勤奋的好处,恰当;D选项引用赞美高洁品质,恰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引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的精神是伟大的。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引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阐述奉献精神的伟大,属于引用修辞手法。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引用;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引用。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引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引用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探索之路无止境的观点,属于引用修辞。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困难,我们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他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还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引用与做事拖拉的行为矛盾,不恰当)
C. 鼓励大家团结时可以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D. 引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强调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B选项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表达珍惜时间,与做事拖拖拉拉的行为不符,引用不恰当。A选项引用鼓励面对困难时坚持,恰当;C选项引用说明团结的力量,恰当;D选项引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引用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表明成功需要不懈努力的观点,属于引用修辞。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引用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引用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对偶
D. ①拟人、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对偶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引用周恩来的话,是引用,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引用修辞的是( )
A. 他在作文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了自己的自信。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告诫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D. 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引用修辞。A选项引用诗句表达自信;C选项引用名言告诫人们;D选项引用俗语说明合作的重要性,A、C、D选项都使用了引用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反复修辞,通过“我来了”的重复来增强语气,不是引用。A选项对引用的分析正确,增强了说服力;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引用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很聪明,真可谓是“大智若愚”。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答案:A
解析:A选项引用“大智若愚”来形容一个人聪明,引用恰当。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没有引用;C选项是反复,没有引用;D选项是反复,没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