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悬念、铺垫、抑扬)

1. 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在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丑小鸭”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它本身是一只遭受排挤的小鸭子,但经过种种磨难后变成美丽的天鹅,这一形象象征着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他人的偏见时,只要坚持自我,就能获得成功。

作用:

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将抽象的概念、情感等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比如,“红色”常常象征着热情、革命,读者看到“红色”这个具体的颜色形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与之相关的抽象概念。

使文章更具含蓄美:作者不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通过象征物来暗示,让文章的内涵更加深沉、含蓄。例如,在鲁迅的《药》中,“华老栓”“夏瑜”等人的名字就有象征意义,华、夏象征中国,暗示了故事的主题与中国社会的病状有关,这种写法使文章富有深意,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2. 对比

定义: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初到城市时的勤劳、纯朴、怀揣梦想与经历了三起三落、被生活折磨后的堕落、自私、狡猾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展现了黑暗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

作用:

突出事物特点:通过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比如,在描写人物时,将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放在一起对比,善良的人物形象会更加鲜明地凸显出其善良的品质,邪恶的人物也会更显其恶。

强调主题思想: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能更有力地表现主题。例如,在一些反映贫富差距的作品中,将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场景、心态等进行对比,更能突出社会的不公平这一主题。

3. 衬托

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的深来衬托汪伦对李白情谊的深厚;反衬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来反衬山林的幽静。

作用:

突出主体形象: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能让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比如在绘画中,要突出一朵红花,可以用绿叶来衬托,红花的鲜艳在绿叶的映衬下更加夺目。

营造氛围意境:衬托可以帮助营造出更强烈的氛围。如在描写悲剧场景时,用周围人的欢乐来反衬主人公的悲哀,能使悲哀的氛围更加浓重。

4. 伏笔

定义: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开头对玛蒂尔德的虚荣描写,就为后文她为了参加舞会而借项链,以及丢失项链后的一系列遭遇埋下伏笔。

作用:

使情节连贯合理:伏笔能够让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当后面的情节出现时,读者会觉得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暗示。

增加文章吸引力:它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后面的情节发展。比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前面埋下的一些神秘线索会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想要解开谜底。

5. 悬念

定义: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例如,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案件一开始就充满各种疑问,如受害者是如何遇害的、现场的奇怪痕迹是怎么来的等,这些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真相。

作用:

激发阅读兴趣:悬念就像一个钩子,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想要继续阅读来解开谜团。

增添情节曲折性:让故事的发展充满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随着悬念的设置和解开,体验到情节的起伏跌宕。

6. 铺垫

定义: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它不像伏笔那样暗示后文的情节,而是对即将来临的事物进行衬托。比如,在描写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前,先描写军队的紧张备战状态、士兵们的坚毅神情等,这就是为战斗场面所作的铺垫。

作用:

渲染气氛:为主要情节的出现营造合适的氛围。例如在描写一场盛大的庆典之前,通过描写人们的期待、街道的装饰等铺垫,来渲染出欢乐、隆重的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如果是悲剧情节,前面的铺垫可以让读者提前进入一种压抑、沉重的情绪中;如果是喜剧情节,铺垫则可以让读者先有轻松、愉快的感觉。

7. 抑扬

定义: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是指为了赞扬某事物,先贬低它;欲抑先扬则是为了贬低某事物,先赞扬它。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作者一开始说自己不大喜欢蜜蜂,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这是“抑”;后来了解到蜜蜂的勤劳和无私奉献后,对蜜蜂产生了赞美之情,这是“扬”。

作用:

形成反差,突出情感:通过前后的反差,使赞美或批判的情感更加强烈。如在欲扬先抑中,先让读者对事物产生较低的期待,然后再展现其美好的一面,这种反差会让读者对事物的赞美更加深刻。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了情节的变化,避免单调的叙述。读者的情感会随着作者的抑扬而起伏,使阅读过程更加有趣。

8. 以小见大

定义:通过小事来反映大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描写人力车夫扶起摔倒的老妇人这一小小的事件,展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我批判的精神和对社会良知的呼唤。

作用:

增强主题深度:从小事入手,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深刻的主题。因为小事贴近生活,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大道理。

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引导读者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思考社会现象。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伏笔、悬念、铺垫、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