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

1. 增强文化底蕴

示例文章:在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记叙文里,作者引用古代诗词来描绘景色。如“站在山顶,望着连绵的山峦和缭绕的云雾,不禁想起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眼前云雾缥缈的景象,使眼前的山水仿佛带着古人的诗意。”

作用分析:通过引用诗词,将自然风光与古代文化相融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使文章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丰富文章内容

示例文章:在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文当中,作者引用儿时的歌谣。“小时候,在乡村的夜晚,奶奶总是唱着‘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的歌谣哄我入睡。那简单而又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谣,带着我回到了那个温馨的童年夜晚,让我想起了奶奶慈祥的面容和乡下小院的宁静。”

作用分析:歌谣的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还带有童年的情感和乡村的生活气息。通过歌谣,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童年的生活场景、人物关系以及情感氛围,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烘托人物形象

示例文章:记叙文描写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引用名言来展现其形象。“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时,常常引用名言,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教导我们学习的方法。从他口中自然流出的这些名言,仿佛是他知识宝库的钥匙,展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用分析:这里引用名言烘托出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形象。名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老师熟练运用,表明老师对知识的精通和对教育的认真态度,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4. 深化主题思想

示例文章:在一篇关于坚持梦想的记叙文里,引用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无数次想要放弃追逐梦想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这句诗。它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这句诗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只要坚持就能够实现梦想的信念。”

作用分析:通过引用诗句,将个人对梦想的坚持与诗句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相联系,使文章主题从简单的个人经历上升到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诗句所承载的信念和力量,深化了文章关于坚持梦想的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5. 增添文章美感

示例文章:描写江南水乡的记叙文,引用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我漫步在江南的水乡小镇,那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岸边盛开的繁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绝美意境。这句诗为文章增添了语言的美感,使水乡的景色在读者眼中更加绚丽多彩。”

作用分析:引用的诗词本身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价值,它的韵律和意境能够为文章增添美感。通过引用,将诗词的美感与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文学之美,提升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6. 引发情感共鸣

示例文章:在一篇关于离别的记叙文里,引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毕业分别的时刻,大家相拥而泣,此时有人轻声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瞬间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引发了大家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惜之情,让所有人都沉浸在离别的伤感氛围中。”

作用分析:引用的诗词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离别场景中,这句诗所表达的离别之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相契合,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场景的回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

中考真题

1. 2024年湖南长沙中考:

记叙文阅读中,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引用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此引用有何作用?

解答: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与美感,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 2023年江苏南京中考:

文中在叙述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时引用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引用此句名言,激励着作者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突出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也借此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 2022年广东深圳中考:

记叙文描写一位老者的高雅气质时引用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直接引用这句诗,简洁明了地表现出老者因饱读诗书而散发出来的高雅气质,从侧面烘托了老者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老者的赞美之情,同时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 2021年四川成都中考:

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小伙伴玩耍的场景时引用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何作用?

解答:通过引用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童年生活的欢乐场景,勾起读者对自己美好童年的回忆,引发情感共鸣,使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5. 2020年湖北武汉中考:

文章在描绘中秋之夜的明月时引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分析其作用。

解答:这句诗营造出一种悠远、辽阔的意境,将明月与思念之情相联系,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烘托出一种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深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中秋之夜的独特氛围。

高考真题

1.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作文中一位考生在论述青年要有担当精神时,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分析其作用 。

解答:引用范仲淹的这句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青年应具有担当精神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展现了考生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提升了文章的档次。

2. 2023年全国乙卷:

现代文阅读中,作者在阐述人生的挫折与成长时引用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与文章中所论述的人生在挫折中成长的主题相契合,生动地展现了面对挫折应有的态度,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激励着读者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3. 2022年全国甲卷:

在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作文中,考生引用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谈谈这样引用的好处。

解答:此句诗寓意着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在文中引用,巧妙地说明了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文章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论述更加深刻、富有哲理,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4. 2021年新高考Ⅰ卷:

阅读题中,作者在描述历史变迁时引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分析其作用。

解答:这句诗通过燕子栖息场所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兴衰更替,使抽象的历史变迁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 2020年高考江苏卷:

在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散文中,引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阐述其作用。

解答:该诗句描绘出一幅绝美的自然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壮丽。引用在此处,生动地烘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6.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

作文中考生在论述创新的重要性时,引用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分析其意义。

解答:这句古语强调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为考生论述创新的观点提供了权威性的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对传统文化中创新思想的传承与运用,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7.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

现代文阅读中,作者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时引用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与作者的情感相呼应,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使文章的思乡之情更加真挚动人,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8.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

在一篇关于挫折与成功的文章中,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何作用 ?

解答: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在文中引用,激励着人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终能战胜困难,实现理想,从而深化了文章关于挫折与成功的主题,也展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鼓舞力量。

9. 2016年高考山东卷:

散文中作者在描写泰山的雄伟时引用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这句诗生动地表现出泰山的高大雄伟以及攀登泰山的壮志豪情,引用在此处,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泰山的壮观景象,更赋予了泰山一种精神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积极向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追求,提升了文章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10. 2015年高考湖北卷:

在论述读书的意义时,引用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谈谈这样引用的作用。

解答:这句古语形象地说明了读书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收获和益处,虽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从侧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价值。在论述读书意义时引用,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引发读者对读书价值的深入思考。

11. 2014年高考江苏卷:

记叙文在回忆校园生活时引用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分析其好处。

解答:引用这句词,生动地展现了校园生活中同学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勾起读者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生活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更具活力和激情。

12. 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

作文中一位考生在阐述诚信的重要性时,引用了“言必信,行必果”,请分析其作用。

解答:“言必信,行必果”这句名言直接点明了诚信的核心要义,为考生论述诚信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体现了考生对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认同和传承,使文章更具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13. 2012年高考广东卷:

现代文阅读中,作者在描写江南水乡的韵味时引用了“小桥流水人家”,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这句诗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典型画面,与文中所描写的江南水乡景色相呼应,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意境美,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对江南水乡的向往之情。

14.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

在一篇关于理想与追求的文章中,引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何作用?

解答: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文中引用,能够激励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深化了文章关于理想与追求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追求理想的艰辛与伟大。

15. 2010年高考山东卷:

散文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引用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这句古语形象地表达了时光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与文章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相契合,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力度,使文章的感慨更加深沉、真挚,引发读者对时光匆匆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意味。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段落引用古今名言、诗词、歌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