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模板
一、实词解释题
模板:“X”字在文中的意思是“[具体解释]”,根据[解释依据,如语境、语法结构、词汇积累等]推断得出。例如,“便要还家”中的“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课内知识积累,可知其通“邀”,意思是“邀请”,文中是指桃花源中的人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
示例:问:“斗折蛇行”中“斗”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斗”字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根据其与“蛇行”相对,“蛇”在这里是“像蛇一样”,作状语,可推断“斗”也是名词作状语,修饰“折”,表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二、虚词辨析题
模板:文中“X”字的用法是[具体用法,如代词、助词、连词等及相应含义],通过[分析方法,如代入法、语法分析法、文意理解法等]可以判断。例如,“而”字在“博学而笃志”中,根据文意以及“而”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博学”和“笃志”,可判断其用法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不译,整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
示例:问:“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与下列哪一项中“以”字的用法相同?(A. 不以物喜 B. 卷石底以出 C. 全石以为底)
答:“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A选项“不以物喜”中的“以”也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B选项“卷石底以出”中的“以”是连词,表修饰;C选项“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是“用”的意思,作介词。所以答案是A。
三、句子翻译题
模板:[原句]的意思是“[逐字翻译,调整语序后的完整通顺的现代汉语句子]”。其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例如“[字词]”,在文中是“[解释其特殊用法或古今异义情况]”的意思;句子的句式特点是[判断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并说明如何调整语序]。例如,“何陋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其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陋”是简陋的意思,在句中作宾语。
示例:问:翻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答:“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的意思是“(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其中,“乃”是“就”的意思,“所从来”是“从哪里来”,是宾语前置,“所”字结构作宾语,“来”是谓语;句子省略了主语“桃花源里的人”和宾语“渔人”,翻译时需补充完整,使句子意思通顺。
四、内容理解题
人物形象分析题
模板:文中的[人物名字]是一个[总体评价,如机智勇敢、善良正直、勤奋好学等]的人。从[具体事件或细节]中可以看出,他[结合具体行为阐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例如“[列举具体语句并分析]”,体现了他[对应的性格特点];此外,“[再列举其他语句及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他[其他相关性格特点]。
示例:问:《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文中的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懂得维护父亲尊严且方正率直的人。从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友人对子骂父时,元方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有理有据地指出了友人的错误,既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又表明他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此外,当友人“惭”而“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进一步表明他性格方正率直,不轻易原谅他人的过错。
文章主旨归纳题
模板:这篇文章通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叙述了……事件,描写了……景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主张或写作意图,如对……的赞美,对……的批判,对……的向往等]。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暗示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例如“[引用关键语句并简要分析其与主旨的关系]”,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示例:问:《陋室铭》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所居住的陋室的环境、往来人物以及生活情趣等,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了主旨,作者认为虽然居住的房屋简陋,但因为自己品德高尚而使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等语句进一步描绘了陋室中高雅的生活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心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事件原因分析题
模板:[事件结果]的原因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人物自身的行为、性格,外在的环境、条件等]。首先,[原因一],文中提到“[引用相关语句说明原因一的依据]”,这表明[阐述原因一如何导致事件结果];其次,[原因二],例如“[引用相关语句说明原因二的依据]”,说明[阐述原因二与事件结果的关系];此外,[如有其他原因,依次罗列分析]。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事件结果]的发生。
示例:问:《曹刿论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答:鲁国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齐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曹刿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战前他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了解到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认为这是作战的重要条件,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这一优点,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其次,曹刿在战场上能够准确把握战机,“齐人三鼓”后才下令进攻,是因为他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等到“彼竭我盈”时出击,增加了胜算;此外,在追击敌军时,曹刿能够仔细观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确定齐国军队是真的溃败后才下令追击,避免了盲目追击导致失败。综上所述,曹刿的军事才能和鲁庄公的政治基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鲁国能够战胜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