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衬托

一、定义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陪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二、分类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如:“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中考真题

1. 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 :

题目:金圣叹评《水浒传》塑造人物的手法时概括:如要衬托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托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西游记》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类似手法。

答案:示例:要衬托唐僧取经目标坚定,就写猪八戒意志薄弱。如在“四圣试禅心”时,面对荣华富贵生活的诱惑,唐僧立场坚定,而猪八戒信念动摇,最终被戏弄 。

解析:本题考查对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名著人物的理解。通过猪八戒的意志薄弱来突出唐僧取经目标的坚定,属于用次要人物的反面特点衬托主要人物的正面特点。

2. 2023·湖南岳阳·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古诗《使至塞上》,回答问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苍茫的意境。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大漠的广阔无垠衬托孤烟的渺小、以长河的绵长衬托落日的浑圆,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雄浑之美。

解析:这里通过大漠、长河等宏大的背景,衬托出孤烟、落日的独特形态,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突出了塞外风光的雄浑与壮阔。

3. 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一事件,对塑造先帝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先帝“三顾茅庐”的举动,衬托出先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

解析: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处境为衬托,突出先帝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从而更好地塑造了先帝的高大形象。

4. 2021·江苏南通·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文段中写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衬托出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解析: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从侧面衬托了范进中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5. 2020·山东潍坊·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词中“亲射虎,看孙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的英勇豪迈衬托出作者苏轼的壮志豪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解析:通过引用孙权的典故,将苏轼与孙权进行类比,借助孙权的形象来突出苏轼的豪情壮志,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强烈。

6. 2019·广东广州·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变色龙》,分析文中几次描写“军大衣”的作用。

答案:文中对军大衣的描写起到了衬托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作用。如奥楚蔑洛夫在不同情况下对军大衣的穿、脱、裹等动作,衬托出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

解析:军大衣成为了奥楚蔑洛夫内心变化的外在体现,通过它的衬托,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人物的丑恶嘴脸。

7. 2018·北京·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岳阳楼记》,分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写迁客骚人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起到了引出下文对不同景色下迁客骚人不同情感的描写的作用。作者写迁客骚人之情是为了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

解析:通过描写迁客骚人因景物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情感,与古仁人进行对比衬托,突出古仁人的豁达胸怀和高尚品德。

8. 2017·江苏南京·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背影》,文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得十分感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来衬托父亲形象的?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火车站的嘈杂、混乱的环境,如“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衬托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和父亲的朴实、善良。

解析: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父亲不顾自身的不便,执意去为儿子买橘子,环境的衬托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高大,父爱的深沉更加感人。

9. 2016·湖北武汉·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孔乙己》,分析文中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哄笑有何作用。

答案: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哄笑,从侧面衬托了孔乙己的迂腐、清高和可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解析:短衣帮作为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的嘲笑凸显了孔乙己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更加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社会的病态。

10. 201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古诗《饮酒(其五)》,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一词所表达的心境,以及此句中景与情是如何相互衬托的。

答案:“悠然”一词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的心境。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以悠然自得的心情衬托出南山景色的自然、优美,同时南山的宁静、悠远又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平和、超脱。

解析:情与景相互交融、相互衬托,使诗人的形象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11. 2014·浙江杭州·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故乡》,分析文中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有何作用。

答案: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健康活泼;中年闰土则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苍老、麻木、自卑。通过这种外貌和神态的变化,衬托出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导致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精神的麻木。

解析:前后对比鲜明,少年闰土的形象衬托出中年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12. 2013·江苏扬州·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背影》,文中除了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还多次提到父亲的来信,这些来信对表现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父亲的来信从侧面衬托了父爱的深沉和持久。父亲在信中虽然话语不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与文中直接描写的背影相呼应,使父爱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全面。

解析:来信作为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与背影这一直接的形象描写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衬托出父爱的深厚,让读者更全面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13. 201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济南的冬天》,分析文中“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修辞手法。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其“可爱”“低声说”等人的情感和动作,同时以小山的温暖、可爱衬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小山的形象与济南的冬天相互映衬,使济南冬天的特点更加突出,作者的情感也更加真挚自然。

14. 2011·广东深圳·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范进中举》,文中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众人劝说的情节,分析其作用。

答案:众人劝说的情节从侧面衬托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程度之深,以及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通过不同人物的反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趋炎附势。

解析:众人的劝说和反应与范进的疯癫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范进中举后的失态和科举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5. 2010·湖南长沙·中考真题:

题目:阅读《爱莲说》,分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作者写菊花是正衬,以菊花的隐逸来衬托莲花的高洁;写牡丹是反衬,以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通过对菊花和牡丹的描写,与莲花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情感。

高考真题

16. 2009·江苏苏州·高考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文中描写雪景的作用。“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答案:这段雪景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温馨的氛围,衬托出屋内人物内心的平静和温暖,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情感基调。

解析:雪景的美好与屋内的温馨相互映衬,使整个环境充满了诗意,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17. 2008·山东卷·高考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前两句诗中“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的描写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答案:前两句诗通过描写“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等色彩鲜明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日画面,以乐景衬托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期未卜的惆怅。

解析:美好的春景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强烈反差,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郁深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8. 2007·北京卷·高考真题:

题目: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文中多次提到“左公柳”,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文中的“左公柳”是一种象征,同时也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它象征着左宗棠等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左公柳”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长,衬托出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伟大精神。

解析:通过对“左公柳”的描写和赞美,从侧面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使抽象的精神有了具体的依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9. 2006·辽宁卷·高考真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文中对“夕阳”的描写有何作用。“夕阳的余晖下,那座古老的庭院显得更加宁静和神秘。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答案:文中对夕阳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神秘的氛围,衬托出庭院的古老和历史的沧桑感,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怀旧、深沉的情感基调。

解析:夕阳的余晖与庭院的景象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更具意境,更好地烘托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0. 2005·广东卷·高考真题:

题目:阅读《壶口的黄河》,分析文中写“黑猪掉进深沟般的峡谷”和“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瀑布的作用。

答案:通过写黑猪掉进峡谷的渺小和瀑布的雄浑壮观,形成鲜明对比,以黑猪的渺小衬托出壶口黄河瀑布的气势磅礴、力量强大,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解析:这种对比衬托使黄河瀑布的特点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修辞手法: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