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拟人
1. 定义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感情、神态、语言等特征。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 构成要素及特点
赋予人的特征:可以赋予事物人类的行为动作。例如“秋天的脚步近了”,把秋天当作人,用“脚步近了”这样的动作来描绘秋天的到来,使秋天具有了人的动态感。也可以赋予事物人类的情感。比如“太阳公公微笑着俯瞰大地”,“微笑”体现了太阳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和慈爱。还能赋予事物人类的语言。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里让小鸟像人一样说话,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让事物形象更生动:拟人化后的事物能够摆脱原本单调、抽象的形象。例如“柳树姑娘在风中梳理着自己的长发”,原本只是一种植物的柳树,通过拟人手法,变成了一个正在梳理头发的姑娘形象,使柳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跃然纸上。
3. 类型
把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
示例:“古老的城墙在岁月中默默地守望,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迁。”城墙是无生命的物体,这里赋予它“守望”和“见证”的人的行为,仿佛城墙是一个忠诚的守护者,增强了城墙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解析:通过这种拟人化,使无生命的城墙与城市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城墙所承载的记忆。
把有生命的动植物拟人化
示例:“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工作着,它们哼着小曲儿,精心酿造着甜蜜的生活。”蜜蜂本来只是按照本能进行采蜜等活动,这里赋予它们“工作”“哼着小曲儿”等人类的行为和语言,把蜜蜂描绘得像勤劳的劳动者一样。
解析: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蜜蜂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一种昆虫,而是像人一样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蜜蜂的勤劳和积极向上的状态。
4. 作用
增强感染力:拟人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大海愤怒地咆哮着,掀起滔天巨浪,似乎要把世间的一切不平都洗刷干净。”这里的“愤怒地咆哮”让大海具有了人的愤怒情绪,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海的力量和情绪的强烈,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增添趣味性和亲切感:当把事物拟人化后,会让读者觉得这些事物更加亲切和有趣。比如“月亮姐姐温柔地洒下银白的光,为夜晚赶路的人照亮前方的路。”将月亮称为“姐姐”,并赋予“温柔地洒下光”的行为,使月亮这个天体变得像家人一样亲切,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温馨的氛围,也让描写更具趣味性。
有助于形象塑造和意境营造:在文学作品中,拟人可以帮助塑造更加生动的形象和营造独特的意境。例如“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是冬的使者,带着寒冷的消息,轻轻地落在每一个角落。”通过对雪花的拟人化描写,塑造了雪花像优雅的舞者和信使的形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寒冷而又美丽的冬景意境。
5. 运用注意事项
符合事物特点:在运用拟人手法时,赋予事物的人的特征要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例如不能把太阳描绘成“太阳在地下偷偷哭泣”,因为太阳的特点是在天空发光发热,这种不符合其特点的拟人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和不合理。
避免过度拟人:虽然拟人可以让描写更加生动,但如果过度赋予事物过多复杂的人类行为和情感,可能会使描写显得过于夸张和做作。例如“一朵小花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它皱着眉头,满脸忧愁地望着天空”,对于一朵小花来说,“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皱着眉头、满脸忧愁”这样的拟人就有些过度,不如简单地描述“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享受阳光的轻抚”更自然。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句子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轻轻地抚摸着历史的纹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答案:该句将“时间”拟人化为“慈祥的长者”,“抚摸着历史的纹理”“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赋予时间人的动作和行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漫长以及它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抽象的时间和历史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温情的氛围。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那一排排胡杨,像忠诚的卫士,傲然挺立在沙漠边缘,风沙呼啸,它们却只静静守护,风沙也无奈它们何。”
答案: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胡杨”比作“忠诚的卫士”是比喻,“傲然挺立”“静静守护”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人的姿态和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杨坚韧不拔、忠诚守护沙漠边缘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胡杨与风沙的对抗,凸显了胡杨的顽强意志。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的脚步近了,花朵们像是听到了召唤,纷纷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露出灿烂的笑容。”请分析其中拟人手法的妙处。
答案:“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脚步”,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逐渐到来的过程。“花朵们……苏醒过来,露出灿烂的笑容”把花朵当作人,让花朵具有了“苏醒”和“露出笑容”等人的行为和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春天到来时花朵开放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的一项是( )
A. 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B.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C.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D. 他的脸像红苹果一样。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风儿清唱着歌”“唤醒大地”,B选项“雨滴跳舞”,C选项“果子露出笑脸、点头微笑”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将风、雨滴、果子赋予了人的行为和神态。D选项是比喻句,把“他的脸”比作“红苹果”,没有拟人。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③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A.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B. ①拟人 ②比喻 ③排比
C. ①拟人 ②拟人 ③比喻
D. ①比喻 ②比喻 ③拟人
答案:C
解析:①句中“温柔”“盛气凌人”是把岭拟人化;②句“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将骏马和大牛拟人化;③句把“小兴安岭”比作“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是比喻。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和地上的孩子捉迷藏。”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眨着眼睛”“捉迷藏”赋予星星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星星闪烁的状态,仿佛星星具有了儿童般的活泼和俏皮,使夜空充满了童趣,也表达出作者对星空的喜爱之情。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拟人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太阳公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把温暖洒向大地。
B. 小树在风中扭动着腰肢,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C. 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
D. 蜡烛默默地流泪,直到燃尽自己的生命。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比喻句,将“雪花”比作“小精灵”,没有使用拟人手法。A选项“太阳公公露出笑容”,B选项“小树扭动腰肢、跳舞”,D选项“蜡烛默默地流泪”都使用了拟人,且比较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弹琴”一词将蟋蟀拟人化,赋予蟋蟀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鸣叫时的情景,好像蟋蟀是一位音乐家在演奏,表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C.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拟人)
D.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不是拟人。A选项把油蛉和蟋蟀当作人,“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是反问句,正确。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D.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比喻句,把“黄叶”比作“黄蝴蝶”。B选项“小山……低声地说”是拟人;C选项“侄儿宏儿飞出”是拟物(也包含拟人成分);D选项“公理几块钱一斤”是拟物(也包含拟人思维,把“公理”当作可以买卖的物品),B、C、D选项都有拟人相关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老师的话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C.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无正确选项
解析:A选项“像”表示性格相似,不是拟人;B选项是比喻,把“老师的话”比作“一束光”;C选项“像”表示外貌相似,不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把“隔阂”比作“厚障壁”。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色,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
B. 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多变和调皮。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夸张。A、B、C选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修辞的一项是(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 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 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答案:B
解析:A选项可以看作把头发拟人化,有“失去生机”的表述;C选项“滚满”露珠,有一定拟人意味;D选项是比喻句,把“脸”比作“纸”,B选项“像”表示一种猜测,不是拟人。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比喻)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不是比喻。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是反问句,正确。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拟人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 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 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 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脚步的感觉”比作“踩在棉花上”,没有使用拟人。A选项“梦飘舞、融化”可以看作拟人;C选项“白花点缀”有拟人色彩;D选项“泉声、鸟声、蜂声、树叶声汇成交响曲”有拟人成分。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无正确选项
解析: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招牌”;B选项“像”表示比较,不是拟人;C选项是设问;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拟人。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把毛竹拟人化。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但拟人程度不如B选项典型(有争议);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拟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 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答案:B
解析:B选项“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踩在棉花上”一般给人柔软、无力的感觉,与“猛冲”“轻快”不符,且没有明显的拟人手法。A选项“棉花”有一定拟人化想象空间;C选项“仙女”和“云朵”的描写有拟人氛围;D选项“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可以和人的恐惧状态联系起来,有拟人化的感觉。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高兴起来”“卖弄喉咙”“唱出曲子”将鸟儿拟人化。A选项是夸张;B选项“孤帆”是借代;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B.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C.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D. ①拟人、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