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对偶
一、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它要求上下句在结构、词性、平仄等方面相互对应。
二、构成要素
字数相等: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同。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都是七个字。
结构相同:句子的语法结构一致。包括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都是偏正结构,“直”和“圆”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词性相对: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春蚕”对“蜡炬”(名词对名词),“到死”对“成灰”(动词短语对动词短语),“丝方尽”对“泪始干”(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意义对称:上下句表达的意思要么相反,形成对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要么相近,互相补充,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类型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关,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理,互相补充。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在说友情不受距离的限制。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或表达某种观点。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之”与“不舍”形成鲜明对比。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后句是假设关系,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四、作用
形式整齐,节奏明快:使语句在形式上具有对称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表意凝练,概括力强: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把复杂的意思或事物关系用对句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对比、互补等关系,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作者的情感,使表达更具艺术感染力。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分析“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这一诗句对偶手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答案:特点:从结构上看,上下句字数相等,都是五言;“青山”对“流水”(名词对名词),“看不厌”对“趣何长”(动宾结构对主谓结构),词性相对,结构整齐。从意义上看,属于正对,上下句都在描绘自然景物给人的美好感受,通过青山的“看不厌”和流水的“趣何长”,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表达效果: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凝练地概括了青山绿水的迷人之处,增强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的表达,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愉悦。
2.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请指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偶的类型,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类型:这是正对。上下句都在描绘秋天壮阔的自然景象,“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萧萧下”和“滚滚来”分别描绘落木和长江的动态,也是相对应的动词短语,两句意思相近,都是在渲染秋天的肃杀和宏大。
作用:形式上使诗句整齐美观,节奏分明,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内容上,把秋天的典型景象落木和长江结合起来,增强了画面感,更深刻地体现出秋景的壮阔和悲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力量的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文中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分析对偶在其中的作用。
答案:这是正对。从结构上,“宝剑锋”对“梅花香”(名词短语对名词短语),“从磨砺出”对“自苦寒来”(介宾短语对介宾短语),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从意义上,两句都在表达历经艰难困苦才能有所成就的意思,相互补充。作用在于形式上整齐对称,便于记忆,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内容上,通过宝剑和梅花两种事物的类比,更有力地强调了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收获成功的道理,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句字数相等,都是五言;“大漠”对“长河”(名词对名词),“孤烟直”对“落日圆”(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词性相对,结构整齐,是对偶句。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是没有使用对偶的句子。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②他像一头狮子一样勇猛。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①对偶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
C. ①对偶 ②夸张 ③比喻
D. ①比喻 ②夸张 ③夸张
答案:A
解析:①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一致,“惶恐滩头”对“零丁洋里”(名词短语对名词短语),“说惶恐”对“叹零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是对偶;②句把“他”比作“一头狮子”,是比喻;③句“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答案:这是一个对偶句。从结构上看,“鸟宿”对“僧敲”(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池边树”对“月下门”(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整齐。从意义上看,属于正对,上下句相互补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月夜画面: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敲门。作用是形式上使句子具有对称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环境的幽静,增强了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偶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他的眼睛很大,他的嘴巴很小。
答案:D
解析:D选项虽然字数相等,但结构不相同,“眼睛很大”是主谓结构,“嘴巴很小”也是主谓结构,但从词性和整体的工整性上看,不符合对偶要求,如“很大”和“很小”相对比较简单随意,没有严格的词性对应和更精巧的结构安排。A、B、C选项都是经典的对偶句,在字数、结构、词性和意义上都符合对偶的要求。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从结构上看,“沉舟侧畔”对“病树前头”(名词短语对名词短语),“千帆过”对“万木春”(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工整。从意义上看,这是正对,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的对比,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作用是形式上使诗句具有整齐的美感和强烈的节奏感,便于记忆;内容上,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未来的信心,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他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又朗诵诗歌,真是多才多艺。(排比)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对偶句,上下句结构相同,“海日”对“江春”(名词对名词),“生残夜”对“入旧年”(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构成排比。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他的速度”比作“风的速度”。A选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偶,上下句结构整齐,词性相对,意义对称;B选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偶,“接天莲叶”对“映日荷花”(名词短语对名词短语),“无穷碧”对“别样红”(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C选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对偶,在结构和词性上都符合对偶要求,A、B、C选项都使用了对偶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对偶句,“绿树”对“青山”(名词对名词),“村边合”对“郭外斜”(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符合对偶的要求。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对偶;B选项是排比,不是对偶;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对偶。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夜图。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夸张。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B选项对偶句描绘画面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D.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答案:C
解析:C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对偶。A选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苔痕”对“草色”(名词对名词),“上阶绿”对“入帘青”(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B选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偶,“烽火”对“家书”(名词对名词),“连三月”对“抵万金”(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D选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对偶,“潮平”对“风正”(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两岸阔”对“一帆悬”(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不是比喻。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偶,判断正确。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偶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他的头发像钢针一样直,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头发”比作“钢针”、“眼睛”比作“星星”,不是对偶。A选项“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对偶,结构和词性都相对工整;B选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经典的对偶句;C选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对偶,在结构和意义上都符合对偶要求。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对偶句,“绿树”对“青山”(名词对名词),“村边合”对“郭外斜”(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符合对偶的特征。A选项是比喻句,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在进行比较,并非对偶;D选项是陈述句,没有使用对偶修辞。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典型的对偶句。“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相对,“花落去”与“燕归来”相对,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且意义相互映衬。A选项是夸张句,突出天气炎热;C选项是拟人句,赋予“风”人的动作“寻找”;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对偶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A选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通”对“人和”,“百废”对“俱兴”,结构整齐,词性相对,是对偶。B选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名词对名词),“松间照”对“石上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是对偶。C选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对“天涯”(名词对名词),“存知己”对“若比邻”(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也是对偶。所以以上选项都运用了恰当的对偶修辞。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对偶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 绿树成荫子满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D
解析:D选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数量词加名词的结构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宾结构相对),是典型的对偶句。A选项是夸张句,形容天气炎热;B选项是比喻句,把“西湖”比作“西子”;C选项语句结构不构成对偶关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 ①对偶 ②反问 ③双关
B. ①拟人 ②反问 ③比喻
C. ①对偶 ②设问 ③双关
D. ①拟人 ②设问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是对偶,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答案寓于问句之中,是反问句;③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既指天气的晴朗,又暗指感情的“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所以正确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是( )
A.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案:B
解析:A选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野径”对“江船”,“云俱黑”对“火独明”,是对偶;C选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典型对偶句;D选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也是对偶句。B选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下句结构和词性不构成严格的对偶关系,没有使用对偶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乡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抽象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绵长。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塞外冬季的奇异景色。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方法,“丝”谐音“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答案:C
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塞外冬季雪后的奇异景色,并非夸张。A选项对偶描绘景色分析正确;B选项对设问和比喻的判断及作用分析正确;D选项对偶和双关的分析也正确。所以错误的是C选项。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偶最工整的一项是( )
A.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B
解析:B选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字数、词性、结构等方面都极为工整。“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名词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宾结构相对)。A选项“少壮”和“老大”是名词相对,但“不努力”和“徒伤悲”结构上并非严格工整对应;C选项“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虽然都是并列结构,但整体在词性和结构的细致对应上不如B选项;D选项“千磨万击”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结构差异较大,不是典型的工整对偶。所以对偶最工整的是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