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反复

一、定义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突出,增强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二、类型

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盼望着,盼望着”就是连续反复,突出了作者对春天急切盼望的心情。

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间隔出现。比如:“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其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间隔出现,强调了写作的必要性,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感。

三、作用

强调重点内容:能够将关键的信息、观点或情感进行着重强调,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记住重要部分。例如在演讲中,通过反复可以使核心观点深入人心。

增强情感表达:有效地渲染气氛,加强作者或说话者的情感抒发,使情感更加深沉、浓烈。比如在抒情散文中,反复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增添语言节奏感:使语句产生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文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沉默呵,沉默呵”是连续反复。通过连续两次重复“沉默呵”,强调了沉默的状态。在情感上,表达出作者对当时压抑、沉闷社会环境的极度悲愤和无奈。同时,这种反复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情绪的积聚,为后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铺垫了深沉压抑的情感氛围,突出了作者唤起人们觉醒、反抗的强烈愿望。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分析“我要赞美白杨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一语句中反复手法的作用。

答案:此句属于连续反复。通过连续使用“我要赞美白杨树”这一语句,强烈地突出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语气,使赞美更加有力、真挚,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那种毫不掩饰、炽热的赞美态度,也使文章的情感基调更加鲜明。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这是连续反复。“咆哮吧”的连续重复,强调了“风”的咆哮这一动作,把风拟人化并且赋予其强大的力量。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借风的咆哮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渴望变革的强烈情感,如同风的咆哮一样不可遏制。从语言节奏上看,增添了一种激昂的韵律感,使语句更具感染力,能够带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汹涌澎湃的情感。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是(  )

A. 他的脸像红苹果一样。

B. 走哇,走哇,终于走到了目的地。

C. 太阳像个大火球。

D. 她的歌声如同百灵鸟一样婉转。

答案:B

解析:B选项“走哇,走哇”是连续反复,通过重复“走哇”突出了行走过程的漫长和艰辛,最后到达目的地的不容易。A选项是比喻句,把“他的脸”比作“红苹果”;C选项是比喻句,把“太阳”比作“大火球”;D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歌声”比作“百灵鸟的歌声”。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他像一头狮子一样勇猛。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①反复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排比 ②比喻 ③夸张

C. ①反复 ②夸张 ③比喻

D. ①排比 ②夸张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盼望着,盼望着”是连续反复,表达了对春天的急切盼望;②句把“他”比作“一头狮子”,是比喻;③句“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答案:这句话使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重复“在一起”,强调了“你”和“我们”紧密相连、永不分离的关系。在情感上,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不舍、依赖或者深情厚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真挚。同时,反复的运用也使句子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反复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我的故乡!

B. 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火车就要开了。

C. 他长得很高,很高,高得像一座山。

D. 我真的好开心,好开心,开心得想要飞起来。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前面“很高,很高”是反复,后面“高得像一座山”是比喻,从表达效果上看,这种组合稍显突兀,反复的部分和比喻部分衔接不够自然,反复手法运用不太恰当。A选项通过反复“再见了”,强烈地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之情;B选项“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很好地强调了急迫的心情;D选项“好开心,好开心”突出了开心的程度,这三个选项反复手法运用比较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雪降落下来了,雪降落下来了,像芦花一般的雪,像棉絮一般的雪。”请分析其中反复手法的作用。

答案:句子中“雪降落下来了,雪降落下来了”是连续反复。作用在于强调雪降落的动作,让读者对雪纷纷扬扬降落的情景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反复也营造出一种舒缓而又强调的氛围,为后面描写雪像“芦花”“棉絮”的形态做了铺垫,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整个句子更富有诗意。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他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又朗诵诗歌,真是多才多艺。(反复)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排比句,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明他的多才多艺,不是反复。A选项“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拟人;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这三个选项判断正确。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

B.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C. 他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让我们怎么能忘记?

D.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A选项“再见了”的反复,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不舍;B选项“轻轻地”的反复,体现了诗人离开时的轻柔姿态和不舍的情感;C选项“这样的人”的反复,强调了“他”的特点,加深了印象,A、B、C选项都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反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回来吧,回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回来吧,回来吧”是连续反复,表达了对游子归来的殷切期盼。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反复;B选项是排比,不是反复;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反复。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反复。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B选项反复和拟人手法表达盼望春天的心情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复修辞的一项是(  )

A.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D.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反复。A选项“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连续反复;C选项“前进!前进!前进!”是连续反复;D选项“沉默呵,沉默呵”是连续反复。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反复)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不是比喻。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反复,判断正确。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反复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等等我,等等我,我马上就来。

B.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那是我心灵的港湾。

C. 她的眼睛很大,很大,像两颗葡萄。

D. 快走,快走,不然就迟到了,快走。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前面“很大,很大”是反复,后面“像两颗葡萄”是比喻,和前面的反复结合起来稍显生硬,反复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相比之下运用不太恰当。A选项“等等我,等等我”突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B选项“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强调了对家乡的热爱;D选项“快走,快走,快走”体现了急迫的情绪,这三个选项反复手法运用比较合适。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我来了,我来了”是连续反复,突出“我”到来的状态,表达了一种兴奋或者急切的情感。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反复;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反复。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回来吧,我的爱人,回来吧,我的思念。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回来吧,回来吧”是连续反复,表达了对爱人归来的渴望。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反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进,前进,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B. 她的美丽,她的美丽,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倾倒。

C. 他的手很大,手很大,像蒲扇一样。

D. 走啊,走啊,走在这漫长的小路上。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前面“手很大,手很大”是反复,后面“像蒲扇一样”是比喻,反复和比喻结合得比较生硬,反复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相比其他选项不太恰当。A选项“前进,前进”体现队伍前进的坚定;B选项“她的美丽,她的美丽”强调了她的美丽程度;D选项“走啊,走啊”突出了行走的过程,这三个选项反复运用比较自然。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反复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归来吧,归来吧”是连续反复,表达了对游子归来的期盼。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反复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反复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排比

D. ①拟人、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排比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是连续反复,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复修辞的是(  )

A. 快起来,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

B.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C.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答案:B

解析:A选项“快起来,快起来”是连续反复;C选项“盼望着,盼望着”是连续反复;D选项“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是连续反复。B选项是简单的描述,没有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D

解析:D选项“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是连续反复,不是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这里不符合排比的定义。A选项对反复和拟人分析正确;B选项夸张手法分析正确;C选项反问句分析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反复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好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跑起来,跑起来,像风一样快。

答案:A

解析:A选项“哭吧,哭吧”通过连续反复,更能引导一种情感的宣泄,强调让对方尽情哭泣来释放悲伤,反复手法运用比较自然且情感表达更强烈。B选项和前面类似题目一样,反复和比喻结合稍显生硬;C选项“看啊,看啊”在表达对风景的赞美上,没有A选项情感表达的那种深度和自然;D选项“跑起来,跑起来”在和后面“像风一样快”结合时,反复的作用不是特别突出,所以A选项反复手法运用最恰当。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修辞手法: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