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词多义
1. “安”
怎么、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 “被”
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遭受、蒙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3. “倍”
通“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一倍、加倍: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4. “本”
树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书本、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5. “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看不起、轻视: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6. “兵”
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7. “病”
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毛病、缺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8. “察”
看清楚、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考察、审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察、了解: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9. “朝”
早晨: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10. “曾”
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治平篇》)。
11. “乘”
驾车、乘车: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2. “诚”
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实在、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果、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3. “除”
台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清除、去掉: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任命、授职:除臣洗马(《陈情表》)。
14. “辞”
言辞、文辞: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
告别、辞别: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推辞、不接受: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15. “从”
跟随、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自、由: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6. “殆”
危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几乎、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7. “当”
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在(某个时候):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
应当、应该: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18. “道”
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主张、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19. “得”
得到、获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经·关雎》)。
能够、可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20. “度”
量长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21. “非”
不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责怪、非难: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2. “复”
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再、又: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3. “负”
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4. “盖”
遮盖、掩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大概、大约: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发语词,不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25. “故”
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故意、特意: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26. “顾”
回头看、回头:相如顾召赵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只是、不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7. “固”
坚固、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来、原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8. “归”
女子出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返回、回来: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归附、归依: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9. “国”
国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国都、京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地域、乡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魏风·硕鼠》)。
30. “过”
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超过、胜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过错、过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1. “何”
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32. “恨”
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怨恨、仇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33. “胡”
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为什么、怎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4. “患”
忧虑、担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祸患、灾祸: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生病:愈膏肓之患难(《愈膏肓疾赋》)。
35. “或”
有的人、有的(事物):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或许、也许: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劝学》)。
36. “疾”
疾病: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痛苦、疾苦: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小问》)。
痛恨、厌恶: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快、急速: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37. “及”
赶上、追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到、至: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比得上、赶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和、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38. “即”
靠近、接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就、便: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当、当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9. “既”
已经、……之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既然: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0. “假”
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凭借、借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假的、与“真”相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41. “间”
中间、当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期间、年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隔开、不连接: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秘密地、悄悄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42. “见”
看见、看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见、谒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43. “将”
将要、就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带领、率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将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44. “解”
解开、解除: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理解、懂得: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45. “进”
前进、与“退”相对: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进献、进呈: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荐、举荐: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6. “尽”
完、没有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
全、所有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7. “就”
接近、靠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完成、达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中考真题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安”在“安求其能千里也”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安求其能千里也”中,“安”是怎么的意思;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中,“安”是养生、安身的意思。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当”在“当奖率三军”和“木兰当户织”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当奖率三军”中,“当”是应当、应该的意思;在“木兰当户织”中,“当”是对着、面对的意思。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诚”在“诚宜开张圣听”和“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实在、确实的意思;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诚”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在“从流飘荡”和“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从流飘荡”中,“从”是跟、随的意思;在“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中,“从”是听从、顺从的意思。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道”在“不足为外人道也”和“会天大雨,道不通”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不足为外人道也”中,“道”是说、讲的意思;在“会天大雨,道不通”中,“道”是道路的意思。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得”在“二者不可得兼”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二者不可得兼”中,“得”是得到、获得的意思;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发”在“有时朝发白帝”和“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有时朝发白帝”中,“发”是出发的意思;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中,“发”是起,指被任用的意思。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分”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和“今天下三分”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分”是职责、本分的意思;在“今天下三分”中,“分”是划分的意思。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复”在“复行数十步”和“不敢出一言以复”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复行数十步”中,“复”是又、再的意思;在“不敢出一言以复”中,“复”是回答、答复的意思。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固”在“固以怪之矣”和“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固以怪之矣”中,“固”是本来的意思;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第一个“固”是顽固的意思,第二个“固”是坚决的意思。
高考真题
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绝”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和“佛印绝类弥勒”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是隔绝的意思;在“佛印绝类弥勒”中,“绝”是极、非常的意思。
2024年全国乙卷
题目:“故”在“故木受绳则直”和“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故木受绳则直”中,“故”是所以的意思;在“既克,公问其故”中,“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2024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为”在“为击破沛公军”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答案:在“为击破沛公军”中,“为”是“替、给”的意思;在“吾属今为之虏矣”中,“为”是“被”的意思。
2024年新高考Ⅱ卷
题目:“见”在“府吏见丁宁”和“君既若见录”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在这两个句子中,“见”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我”的意思。
2023年全国甲卷
题目:“之”在“鹏之徙于南冥也”和“之二虫又何知”中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鹏之徙于南冥也”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在“之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2023年全国乙卷
题目:“以”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答案: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以”是因为的意思;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中,“以”是并且、而且的意思(表并列)。
2022年全国甲卷
题目:“于”在“青,取之于蓝”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青,取之于蓝”中,“于”是从的意思;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于”是向的意思,表示引进动作对象。
2022年全国乙卷
题目:“其”在“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和“其皆出于此乎”中的用法和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中,“其”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在“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的意思。
2021年全国甲卷
题目:“且”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中,“且”是况且、而且的意思;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且”是将近的意思。
2021年全国乙卷
题目:“若”在“若入前为寿”和“若夫淫雨霏霏”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若入前为寿”中,“若”是你(第二人称代词)的意思;在“若夫淫雨霏霏”中,“若夫”是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有至于、像那的意思。
2020年全国Ⅰ卷
题目:“乃”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是竟然的意思。
2020年全国Ⅱ卷
题目:“因”在“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和“蒙故业,因遗策”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中,“因”是趁着、凭借的意思;在“蒙故业,因遗策”中,“因”是沿袭、继承的意思。
2019年全国Ⅰ卷
题目:“乎”在“生乎吾前”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生乎吾前”中,“乎”是介词,相当于“在”;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乎”是介词,相当于“对、对于”。
2019年全国Ⅱ卷
题目:“也”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中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中,“也”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2018年全国Ⅰ卷
题目:“然”在“虽然,受地于先王”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虽然,受地于先王”中,“然”是这样的意思;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中,“然”是然而、可是的意思。
2018年全国Ⅱ卷
题目:“则”在“故木受绳则直”和“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故木受绳则直”中,“则”是就、便的意思;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则”是如果的意思。
2017年全国Ⅰ卷
题目:“与”在“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和“吾与点也”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中,“与”是和、跟的意思;在“吾与点也”中,“与”是赞成、同意的意思。
2017年全国Ⅱ卷
题目:“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和“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在“所以遣将守关者”中,“所”与“以”结合,表示“……的原因”。
2016年全国Ⅰ卷
题目:“盖”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盖”是发语词,无实义,可译为“大概”;在“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盖”是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大概是、原来是”。
2016年全国Ⅱ卷
题目:“而”在“蟹六跪而二螯”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用法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而”是表并列,可译为“和、又”;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而”是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