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用典
一、定义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用典可以使诗文具有典雅、含蓄、精炼的特点,同时也能让作者借古喻今、借古抒怀,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二、分类
事典:引用历史故事来表情达意。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引用了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助东风火攻曹操的典故。
语典:引用有来历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意思。比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引用了向秀作《思旧赋》怀念嵇康的典故,“烂柯人”引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假设题型)
题目: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用典是常见的艺术手法。请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几句用典的作用。
答案:这几句词运用了事典。“元嘉草草”,作者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反而招致大败的历史事件。作用一是借古讽今,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来警告南宋朝廷的统治者,不要像刘义隆一样,不做充分准备就盲目北伐,体现出作者对北伐大事的谨慎态度。二是丰富内涵,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使词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三是强化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假设题型)
题目: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事典。“庄生晓梦迷蝴蝶”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分不清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表达出一种人生如梦的虚幻感;“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了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血悲鸣的典故,象征着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情和哀怨。从艺术效果来看,用典使诗句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诗歌的迷离恍惚的意境。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包括对人生的迷茫、对爱情的哀怨等,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诗歌含蓄蕴藉的美感。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假设题型)
题目: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运用用典的手法来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请分析小说《XX》中主角说“我不想成为第二个项羽,刚愎自用而失去一切”这句话中用典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事典。引用了项羽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失败的典故。作用一是通过与历史人物项羽对比,鲜明地展现出主角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警醒,让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主角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想法,他不想重蹈项羽的覆辙。二是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将现代人物的心理和古代历史人物的命运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三是通过这个典故,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故事本身,还能联想到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教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用典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他“卧薪尝胆”,终于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卧薪尝胆”是引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用典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他有着‘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坚持完成了这个项目。”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 ①比喻、排比 ②用典 ③拟人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 ③拟人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 ③比喻
D. ①拟人、排比 ②用典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他有着‘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引用了愚公移山的典故,是用典;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他就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帮助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这一典故。从表达效果上看,通过用典,将“他”与诸葛亮相类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他”在团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文化内涵,让读者联想到诸葛亮的诸多智慧事迹,使对“他”的赞美更具说服力。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用典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
B. 她有“沉鱼落雁”之貌,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沉鱼落雁”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形容美貌的词语,但在这里直接说“她有沉鱼落雁之貌”只是一种引用成语,没有体现出用典的深层含义,如通过引用典故来对比、借古喻今等,运用不恰当)
C. 我们要学习“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D. 他总是“叶公好龙”,嘴上说喜欢读书,却从不付诸行动。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简单地使用成语来形容美貌,没有很好地运用典故来表达更深刻的含义。A选项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批评只会空谈的人,运用恰当;C选项利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激励人们勤奋努力,运用恰当;D选项借助叶公好龙的典故讽刺那些心口不一的人,运用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像‘精卫填海’一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请分析其中用典的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作用一是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引用这个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在困难面前应有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二是丰富了文化内涵,让读者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那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句子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激励作用,借助典故中精卫的精神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深化了句子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他有“夸父逐日”般的勇气,敢于挑战一切困难。(拟人,这里判断错误,应该是用典)
答案:D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他有‘夸父逐日’般的勇气”引用了夸父逐日的典故,是用典,不是拟人。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他有着“程门立雪”的尊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她以“囊萤映雪”的刻苦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我们应学习“悬梁刺股”的精神,勤奋读书。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程门立雪”、C选项“囊萤映雪”、D选项“悬梁刺股”都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相关的精神品质。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用典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到比赛中。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引用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运用了用典修辞。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用典;B选项是排比,不是用典;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用典。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他有着“鞠躬尽瘁”的精神,为集体事务尽心尽力。——运用用典的修辞方法,通过引用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典故,赞美了他为集体尽心尽力的精神。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B选项用典赞美人物精神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D选项比喻表达隔阂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用典修辞的一项是( )
A. 他有着“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怀。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她以“韦编三绝”的刻苦钻研精神,攻克了技术难题。
D. 他的行为就像“东施效颦”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用典。A选项“高山流水”引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典故;C选项“韦编三绝”引用了孔子勤奋读书的典故;D选项“东施效颦”引用了东施模仿西施反而出丑的典故,A、C、D选项都使用了用典修辞。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他有着“毛遂自荐”的勇气,主动承担了任务。(夸张,这里判断错误,应该是用典)
答案:D
解析: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他有着‘毛遂自荐’的勇气”引用了毛遂自荐的典故,是用典,不是夸张。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用典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总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B. 她有“闭月羞花”之貌,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闭月羞花”只是简单地用来形容美貌,没有通过典故更好地表达深层含义,运用不当)
C. 我们要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D. 他以“卧冰求鲤”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单纯地用“闭月羞花”来形容外貌,没有很好地利用典故的内涵来表达更深刻的情感或观点。A选项通过掩耳盗铃的典故来批判自欺欺人的行为,运用恰当;C选项借助精卫填海的典故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运用恰当;D选项引用卧冰求鲤的典故来突出孝心,运用恰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用典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他有着“夸父追日”的执着,一直朝着目标前进。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有着‘夸父追日’的执着”引用了夸父追日的典故,运用了用典。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用典;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用典。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用典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他有着“周公吐哺”的胸怀,广纳贤才。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他有着‘周公吐哺’的胸怀”引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是用典。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用典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有“悬梁刺股”的学习精神,成绩自然很好。
B. 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只是简单用成语形容容貌,没有很好地利用典故内涵,不恰当)
C. 我们应该学习“大禹治水”的智慧,解决问题要从根本入手。
D. 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踏上了创业之路。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用“沉鱼落雁”来描述容貌,没有深入运用典故的意义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不恰当。A选项通过悬梁刺股的典故体现学习精神,恰当;C选项借助大禹治水的典故体现解决问题的智慧,恰当;D选项引用破釜沉舟的典故体现创业的勇气,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用典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他以“画龙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以‘画龙点睛’之笔”引用了画龙点睛的典故,运用了用典修辞。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他有‘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到了专家。”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她的青春小鸟一样飞走了。”
A. ①比喻、排比 ②用典 ③拟人 ④比喻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 ③拟人 ④比喻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 ③比喻 ④用典
D. ①拟人、排比 ②用典 ③比喻 ④引用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他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引用了三顾茅庐的典故,是用典;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她的青春小鸟一样飞走了”是比喻,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用典修辞的是( )
A. 他有“孟母三迁”的智慧,为孩子选择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他以“手不释卷”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D. 他有着“伯乐相马”的眼光,发现了许多人才。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用典修辞。A选项“孟母三迁”、C选项“手不释卷”、D选项“伯乐相马”都运用了用典修辞,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相应的意思。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用典,引用了关于飞翔的典故,表达自己无法到达灯光处的无奈)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A
解析:A选项不是用典,没有引用典故来表达意思;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D选项反复增强语气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用典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有“刻舟求剑”的固执,总是不懂得变通。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答案:A
解析:A选项“他有‘刻舟求剑’的固执”引用刻舟求剑的典故,形象地表达出人物不懂得变通的特点,用典手法运用恰当。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没有用典;C选项是反复,没有用典;D选项是反复,没有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