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助词
结构助词
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语气助词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表判断语气。
乎: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音节助词
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用于句末,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
尔: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作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已”,有轻微的肯定和限止语气。
时态助词
矣:鸡既鸣矣。(《诗经·郑风·风雨》),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相当于“了”。
已: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完成,可译为“已经”“……之后”等。
着:如“想着”“看着”等在文言文中偶尔也有类似用法,但较少见,如“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中的“着”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