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修辞手法

比喻, 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顶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

1. 比喻

定义和作用: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中国就像一艘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它的经济是动力强劲的引擎,科技是高耸的桅杆,文化是坚固的船身,载着十几亿中华儿女驶向繁荣昌盛的彼岸。”

2. 拟人

定义和作用: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

示例:“古老的黄河,奔腾不息,它一路咆哮着,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往事。”

3. 夸张

定义和作用: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示例:“中国的发展速度快如闪电,城市的高楼大厦仿佛一夜之间就如春笋般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让世界为之惊叹。”

4. 排比

定义和作用: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示例:“中国的文化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有唐诗的豪迈奔放,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自然;中国的文化是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山,它有儒家的仁爱智慧,道家的无为超脱,法家的严谨公正;中国的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有古老传说的神秘深邃,传统技艺的巧夺天工,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

5. 对偶

定义和作用: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明快,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同时也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对称美。

示例:“长城内外,风光壮丽;大河上下,气势磅礴。”

6. 反复

定义和作用: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示例:“中国,中国,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是一个孕育奇迹的国度。”

7. 设问

定义和作用: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观点,使文章有波澜,启发读者思考。

示例:“什么是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时的齐心协力,是抗击疫情时的无私奉献,是建设国家时的拼搏奋进。”

8. 反问

定义和作用: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示例:“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吗?”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