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副词
程度副词
极: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表示程度深,“极狭”即非常狭窄。
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表示程度最高。
至: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意思是极精细极周密。
殊: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很、非常。
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很。
太: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表示实在是。
尤: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意思是尤其。
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表示越。
愈: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意思是越。
稍: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表示慢慢地。
颇: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表示很。
良:以为犬良我友。(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表示的确。
绝: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表示极、非常。
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表示更加。
略: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表示略微、稍微。
少: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示稍微。
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表示很、相当。
极: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表示到极点。
大:大喜,笼归。(《促织》)表示非常。
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左传·曹刿论战》)表示稍微。
范围副词
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都。
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表示都、全部。
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表示都。
举: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官传序》)表示所有。
遍: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表示完。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表示全都、全部。
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表示全、都。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都。
毕: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表示全都、全部。
既: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表示完全。
共: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共同。
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蕖》)表示各自。
每: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表示每次。
仅: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观潮》)表示只。
徒: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只。
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表示只、仅仅。
惟: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表示只。
才: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表示只。
但: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表示只。
止: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表示只。
时间副词
已:狼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表示已经。
既:既克,公问其故。(《左传·曹刿论战》)表示已经。
业: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袁枚《黄生借书说》)表示已经。
初: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表示先、起初。
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两小儿辩日》)表示刚、开始。
昔: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表示从前、早先。
尝: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表示曾经。
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表示曾经。
方:吴之民方痛心焉。(张溥《五人墓碑记》)表示正、正在。
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表示刚刚。
今: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表示现在。
将: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李朝威《柳毅传》)表示刚才。
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表示将要。
行: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示将要。
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表示随即。
寻: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不久。
终: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竟酒,酒筵完毕。
卒: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袁枚《祭妹文》)表示终究。
渐:日渐暮。(徐宏祖《游黄山记》)表示慢慢地。
徐: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聊斋志异·促织》)表示慢慢地。
情态副词
诚:比之若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黄宗羲《原君》)表示确实、的确。
实: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马中锡《中山狼传》)表示确实。
信: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表示确实。
固:公固知某不贪也。(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表示本来。
特:特示故人耳。(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表示只是。
尚: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周处》)表示还。
犹: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表示还。
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一定。
宜: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表示应该。
亦: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也。
且: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暂且、姑且。
姑: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表示暂且。
聊: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示姑且。
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竟然。
果: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果然、果真。
竟: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最终。
卒: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最终。
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表示平素、向来。
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表示一向、向来。
否定副词
不: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表示否定。
非: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表示不是。
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表示不。
未: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没有。
毋:不如毋行。(《史记·屈原列传》)表示不要。
勿: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表示不。
无: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愚公移山》)通“无”,表示没有。
莫: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表示不要。
靡: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表示不。
未: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没有。
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表示不。
无乃: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表示恐怕、大概。
得无: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表示该不会、莫非。
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表示难道。
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表示难道。
独: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难道。
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表示难道、哪里。
敬谦副词
请: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请允许我。
幸: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幸亏、幸而。
谨: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恭敬地。
敬: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示恭敬地。
敢:赤也惑,敢问。(《论语·先进》)表示自言冒昧之词。
辱:曩者辱赐书,教以慎子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表示承蒙。
窃: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表示私下、私自。
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表示自谦之词,犹言辱。
语气副词
其: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尚: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柳河东文集·书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表示希望、祈求的语气。
岂: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文天祥《正气歌》)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宁: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郑人买履》)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独: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殆: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或: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表示不确定的语气,可译为“或许”。
庶: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表示希望的语气,可译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