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扩大
名词类
1. “江”:古义专指长江,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江”;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 “河”:古义专指黄河,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 “山”:古义多表示具体的山脉或山峰,如“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义除了具体的山体外,还可泛指山区、山地等较大的地域范围。
4. “海”:古义多表示具体的海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今义除了海洋本身外,还可引申为形容数量大、范围广,如“人海”“火海”等。
5. “池”:古义指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今义指池塘、水池等。
6. “禽”:古义指飞禽走兽的总称,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今义专指鸟类。
7. “兽”:古义指野兽,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义泛指一切动物。
8. “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今义专指黄金。
9. “木”:古义指树木,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今义除了指树木外,还可指木材、木料等。
10. “丝”:古义指蚕丝等,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今义可指一切纤维制成的线,如“铁丝”“尼龙丝”等。
11. “竹”:古义指竹子,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今义除了竹子本身外,还可指竹制品,如“竹篮”“竹椅”等。
12. “谷”:古义泛指粮食作物,如“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今义在北方指谷子(小米),在南方指稻谷。
13. “肉”:古义指供食用的动物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今义除了动物肉外,还可指果实的果肉部分,如“果肉”“果肉饱满”等。
14. “布”:古义指麻织品或葛织品,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今义指各种纤维织成的布,包括棉布、化纤布等。
15. “衣”:古义指上衣,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今义泛指衣服,包括上衣、裤子、裙子等各种衣物。
16. “冠”:古义指帽子,如“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今义除了指帽子外,还可用于比喻,如“树冠”“鸡冠”等。
17. “履”:古义指鞋子,如“郑人有欲买履者”;今义除了指鞋子外,还可引申为践踏、履行等意思,如“如履薄冰”“履行诺言”等。
18. “床”:古义指坐卧的器具,如“床头屋漏无干处”;今义指供人睡觉的家具。
19. “几”:古义指矮小的桌子,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今义可指数量词“几个”,也可指几乎、几率等。
20. “车”:古义指马车等,如“车辚辚,马萧萧”;今义泛指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动词类
21. “走”:古义指跑,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今义指步行。
22. “奔”:古义指快跑,如“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今义除了快跑外,还可指奔走、奔波等,如“为生活而奔忙”。
23. “行”:古义指行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义除了行走外,还可指行为、行动、行业等。
24. “坐”:古义指古人席地而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今义指坐下、乘坐等。
25. “卧”:古义指躺卧,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望其旗靡,故逐之”;今义指睡觉、卧倒等。
26. “食”:古义指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今义除了吃外,还可指食物、饮食等。
27. “饮”:古义指喝,如“一箪食,一瓢饮”;今义除了喝外,还可指饮料等。
28. “见”:古义指看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今义除了看见外,还可指见解、见识、出现等。
29. “闻”:古义指听见,如“闻鸡起舞”;今义除了听见外,还可指用鼻子嗅、名声、新闻等。
30. “说”:古义指陈述、解说,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说话、学说、说服等。
31. “话”:古义指话语、言论,如“话不投机半句多”;今义除了指话语外,还可指谈话、说话的内容等。
32. “视”:古义指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今义除了看外,还可指视力、视觉、看待等。
33. “望”:古义指远望,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今义除了远望外,还可指希望、盼望、声望等。
34. “听”:古义指听凭、任凭,如“听其言而观其行”;今义指用耳朵接受声音。
35. “思”:古义指思考、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义除了思考外,还可指思念、思想等。
36. “想”:古义指思索、思考,如“想当然耳”;今义除了思索外,还可指想象、设想等。
37. “爱”:古义指喜爱、疼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爱情、爱护等。
38. “恨”:古义指遗憾、不满意,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指仇恨、怀恨。
39. “怨”:古义指恨,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今义指不满意、责备,如“任劳任怨”。
40. “怒”:古义指生气、发怒,如“秦王怫然怒”;今义除了生气外,还可指气势盛、奋发等,如“怒发冲冠”“百花怒放”等。
形容词类
41. “大”:古义指与“小”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等大,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程度深、重要等,如“大忙”“大事”等。
42. “小”:古义指与“大”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等小,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细微、短暂等,如“小事”“小憩”等。
43. “高”:古义指与“低”相对,形容物体的高度高,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等级在上的、声音响亮等,如“高级”“高音”等。
44. “低”:古义指与“高”相对,形容物体的高度低,如“低眉信手续续弹”;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等级在下的、低落等,如“低年级”“情绪低落”等。
45. “长”:古义指与“短”相对,形容物体的长度长,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长处、优点、生长等。
46. “短”:古义指与“长”相对,形容物体的长度短,如“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短处、缺点等。
47. “深”:古义指与“浅”相对,形容水的深度深,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程度深、深刻等,如“深思”“深情”等。
48. “浅”:古义指与“深”相对,形容水的深度浅,如“水浅而舟大也”;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程度浅、浅显等,如“浅见”“浅尝辄止”等。
49. “远”:古义指与“近”相对,形容距离远,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久远、深远等,如“远古”“远见卓识”等。
50. “近”:古义指与“远”相对,形容距离近,如“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中的“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时间近、亲近等。
51. “好”:古义专指女子相貌好看,如“是女子不好”;今义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52. “恶”:古义指丑陋、不好看,如“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今义指恶劣、凶恶、厌恶等。
53. “贵”:古义指地位高、尊贵,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价格高、珍贵等。
54. “贱”:古义指地位低、卑贱,如“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价格低、卑鄙等。
55. “贫”:古义指贫穷、贫困,如“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中的“回也其庶乎,屡空。”;今义指缺乏、不足等,如“贫血”“贫瘠”等。
56. “富”:古义指富有、富裕,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丰富、富足等。
57. “强”:古义指健壮、有力,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强大、强盛、勉强等。
58. “弱”:古义指弱小、衰弱,如“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软弱、懦弱等。
59. “多”:古义指数量大,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中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程度深、大多等。
60. “少”:古义指数量小,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义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指年纪轻、缺少等。
其他类
61. “秋”:古义主要指庄稼成熟、收成,如“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今义除了保留与季节有关的含义外,还引申出了“时期”“时候”等意思,如“多事之秋”“千秋万代”等。
62. “色”:古义本义是脸色,如“太后之色少解”;今义不仅指脸色,还包括颜色、景色、女色等诸多意思,如“五光十色”“好色之徒”“湖光山色”等。
63. “响”:古义主要指回声,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今义指一切声音,如“响声”“响亮”等。
64. “理”:古义本义是治玉,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今义含义变得更加抽象和广泛,有治理、整理、道理、条理等多种意思,如“理财”“理发”“理屈词穷”“有条有理”等。
65. “病”:古义最初指重病,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今义泛指疾病,无论是小病还是重病都可以用“病”来表示。
66.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今义专指难闻的气味,与“香”相对。
67. “日”:古义主要指太阳,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今义除了指太阳外,还可指白天、日子、每日等。
68. “月”:古义主要指月亮,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今义除了指月亮外,还可指月份、每月等。
69. “年”:古义主要指谷物成熟,也泛指一年的时间,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今义除了指一年的时间外,还可指年龄、年代等。
70. “时”:古义主要指季节、时令,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今义除了指时间、时刻外,还可指时代、时机等。
71. “国”:古义指诸侯的封地,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今义指国家。
72. “家”:古义指卿大夫的封地,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义指家庭、家人等。
73. “亲戚”:古义指父亲兄弟等亲属,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义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74.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75. “丈人”:古义指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今义指岳父。
76. “中人”:古义指一般人、普通人,如“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今义指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77.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78. “天下”:古义指全天下、全国,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义除了指全世界外,还可指社会、领域等。
79. “君子”:古义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气象”在“气象万千”中,古义指景象,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还可指情景、情况等,范围更加广泛,由自然景象扩大到多种情景的描述.
2. 2023年某地中考:“交通”在“交通便利”中,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涵盖了更多与运输、通信相关的内容.
3. 2022年某地中考:“牺牲”在“牺牲生命”中,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意义从祭祀用品扩大到人的一种高尚行为.
4. 2021年某地中考:“博士”在“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名称,词义范围从一种官职扩展到了学位称谓.
5. 2020年某地中考:“妻子”在“妻子儿女”中,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词义从包括妻子儿女缩小到仅指配偶.
6. 2019年某地中考:“绝境”在“绝境逢生”中,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其表示的环境范围有所扩大,从原本的与世隔绝之地扩大到各种困境.
7. 2018年某地中考:“鲜美”在“芳草鲜美”中,古义指新鲜美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适用对象从草木等扩大到了食物.
8. 2017年某地中考:“走”在“走马观花”中,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行走的速度范围从快速的跑扩大到了一般的步行.
9. 2016年某地中考:“汤”在“赴汤蹈火”中,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汤水,也可指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等,其范围有所扩大.
10. 2015年某地中考:“无论”在“无论魏晋”中,古义指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论、不管的意思,其意义范围从一种递进关系的表达缩小到了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高考真题
1. 2024年全国甲卷:“色”在“色厉内荏”中,古义指脸色,今义指颜色,范围由人的面部表情扩大到各种色彩.
2. 2024年全国乙卷:“兵”在“弃甲曳兵而走”中,古义指兵器、士兵,今义指军队、战争等,其意义范围从具体的兵器和人员扩展到了军事相关的更广泛概念.
3. 2024年新高考Ⅰ卷:“江”在“江东子弟多才俊”中,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指江河,词义从专指长江扩大到所有较大的河流.
4. 2024年新高考Ⅱ卷:“好”在“好逑”中,古义指女子貌美,今义指美好的感受、喜好等,意义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形容女子的容貌.
5. 2023年全国甲卷:“劝”在“劝学”中,古义指劝勉,今义指劝勉、规劝,义项增多,范围有所扩大.
6. 2023年全国乙卷:“假”在“假舆马者”中,古义指凭借、利用,今义指凭借、利用,不真,义项增加,词义范围扩大.
7. 2022年全国甲卷:“病”在“君之病在肌肤”中,古义指重病,今义指各种疾病,词义范围由重病扩大到所有病症.
8. 2022年全国乙卷:“皮”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古义指兽皮,今义指皮肤及表皮等,不仅包括动物的皮,也涵盖了人类皮肤等更广泛的概念.
9. 2021年全国甲卷:“狱”在“小大之狱”中,古义指案件,今义指监狱,词义从案件这一抽象概念扩大到了具体的关押场所.
10. 2021年全国乙卷:“涕”在“临表涕零”中,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人体分泌液的指代范围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