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比喻

1. 定义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来描绘甲事物(本体)。简单来说,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构成要素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是作者想要描述的对象。例如在“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中,“月亮”就是本体。

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体而引入的形象。在上述例句中,“弯弯的小船”是喻体。

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好像、如同、宛如、仿佛、似的”等。不过,有些比喻句中比喻词不明显,需要仔细分辨。

3. 基本类型

明喻

特点: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是“像、如、似、仿佛、犹如、宛如、一般、像……似的”等。

例句

“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这里“湖面”是本体,“镜子”是喻体,“像”是比喻词,通过把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和光亮。

“云彩如同棉花糖一样飘浮在天空。”“云彩”是本体,“棉花糖”是喻体,“如同……一样”是比喻词,让人很容易想象出云彩的形状和质感。

暗喻

特点: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是比喻词变成了“是、变成、成为、成了”等。暗喻的表达比明喻更加直接、紧凑,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也更紧密。

例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本体,“阶梯”是喻体,“是”这个比喻词将书籍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性形象地体现出来,意味着书籍可以帮助人类攀登知识的高峰。

“她的眼睛变成了深邃的湖水。”“眼睛”是本体,“湖水”是喻体,“变成”这个词使句子带有一种变化后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眼睛的深邃。

借喻

特点: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这种比喻方式简洁、含蓄,需要读者根据语境来理解本体的含义。

例句

“满天的繁星像无数双眼睛,一眨一眨的。”这是明喻;而“满天的繁星眨着眼睛。”就是借喻,直接用“眼睛”来代替“繁星”,更加简洁形象,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繁星闪烁的状态,就像眼睛在眨动一样。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里“厚障壁”是喻体,代替了“我”和闰土之间因身份差异等因素产生的隔阂,本体没有出现,使表达更加含蓄。

4. 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当我们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思想时,比喻可以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希望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人们照亮前行的路。”“希望”是抽象的概念,通过将其比作“明灯”,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希望的引导作用。

化深奥为浅显:对于一些复杂深奥的道理,比喻能够使其变得通俗易懂。比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用海绵里的水来比喻时间,形象地说明了时间是可以挤出来利用的道理。

使形象更生动:在描写人物、景物等具体事物时,比喻可以让它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像“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通过把笑容比作花朵,生动地描绘出笑容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特点。

5. 运用注意事项

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比喻的关键在于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果相似点不恰当,比喻就会不成立或者很牵强。例如,“他的性格像一块石头,很容易被人搬动。”这个比喻就不太合适,因为石头的特点一般是坚硬、不易被搬动,和句子中想要表达的“容易被人搬动”这个特点不相符。

避免低俗或不恰当的喻体:喻体的选择要考虑表达的情境和对象,尽量选择积极、健康、符合审美和道德观念的形象。例如,在正式的文学作品中,用“他的脸像个烂苹果”来形容一个人可能会显得比较低俗,而“他的脸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则更加恰当。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用: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答案: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示例三:晚霞照耀天空,仰头望去,一群绵羊放着金光,在天空中悠闲地踱着步子,这真是一个童话世界。 示例四:飞机在空中飞行,太阳迎面高照,透过机窗,一团团棉花糖在机身下铺展开来,软绵绵的,让人看了就想吃一口。示例五:一场秋雨沐浴万物,空气清新带着甜味,远远望去,只见一顶顶洁白的帽子,戴在青山的头顶,山可欢喜着呢 !

解析:本题考查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考生需先确定将“云”比作什么喻体,然后按照借喻的要求写出句子,使句子既描写了喻体,又能让读者通过喻体联想到本体“云”.

2.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原文: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将棉花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后茁壮成长的状态比喻成人“吃好喝好长得好”,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学的水肥管理对棉花生长的重要性,使表达更加活泼、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棉花生长需要水肥管理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原文: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答案:将“二环路上的车流”比喻成“黏稠的河”,二者的相似点在于都具有流动缓慢、数量众多且连续不断的特点。此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二环路上车流密集、行驶缓慢的状态,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交通的拥堵情况。

解析:作者抓住了车流和河在形态及动态上的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让读者对二环路的交通状况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  )

A. 远交近攻、顺手牵羊、反客为主

B. 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偷梁换柱

C. 打草惊蛇、浑水摸鱼、调虎离山

D. 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欲擒故纵

答案:C

解析:“打草惊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调虎离山”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这三个计谋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A、B、D选项中的计谋并非都运用了比喻, 故选C.

2. 2023年某地中考: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原文: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 。

A. 加点的“最”“都”“更”都是副词。

B. “修身立德”与“底色和基调”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C. 划线的句子没有语病。

D. 上面语段包含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D

解析:“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年的朝气蓬勃。但该语段中并未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此语段不符合排比的特征,故选D 。

3. 2022年某地中考: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D.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答案:D

解析:A选项将“黄叶”比作“黄蝴蝶”,B选项将“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C选项将“侄儿宏儿”比作“飞出来的小鸟”,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D选项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公理”当作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物品来写,与其他三项不同,故选D 。

4. 2021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

A. 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 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 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 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比喻不贴切,因为踩在棉花上会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与“轻快”的脚步状态不符,而A、C、D选项中的比喻分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梦、白花、各种声音的特点,故选B 。

5. 2020年某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分别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不同阶段的特点,“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春天的新生与希望,“小姑娘”体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活泼,“健壮的青年”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解析:通过这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全面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特征,使抽象的春天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和生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6. 2019年某地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他像一尊雕塑,立在那儿纹丝不动。

B.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C. 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答案:D

解析:A选项将“他”比作“一尊雕塑”,B选项将“我”比作“一块铁”,C选项将“黄河”比作“一张极大的石床”,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D选项中“管弦”代指音乐,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故选D 。

7. 2018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比喻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失在更广阔的黑夜里。

B. 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展开激战,飞机的轰鸣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简直是一首罪恶的交响曲。

C. 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D.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答案:B

解析:B选项将“飞机的轰鸣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比作“罪恶的交响曲”,不恰当,因为“交响曲”通常是指美妙和谐的音乐,而此处的战争场景是残酷和混乱的,用“交响曲”来比喻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其应有的情感和氛围,与语境不符。A、C、D选项中的比喻都较为贴切地描绘了相应的事物或情景,故选B 。

8. 2017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老师的话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C.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D.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答案:B

解析:B选项把“老师的话”比作“一束光”,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话对“我”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选项中“像”表示性格上的相似,不是比喻;C选项中“像”表示外貌上的相似,也不是比喻;D选项中“仿佛”表示一种感觉或回忆,并非比喻,故选B 。

9. 2016年某地中考: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色,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

B. 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多变和调皮。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隔阂之深,而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D 。

10. 2015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 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 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答案:B

解析:A选项将“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C选项将“露珠”比作“黄豆”,D选项将“苍白的脸”比作“一张纸”,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B选项中“像”表示一种猜测或不确定,并非比喻,故选B 。

11. 2014年某地中考: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比喻)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答案:B

解析:B选项“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千里马”代指马,而不是比喻,A、C、D选项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均正确,故选B 。

12. 2013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 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 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 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比喻不恰当,因为踩在棉花上会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与“轻快”的脚步状态不符,而A、C、D选项中的比喻分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梦、白花、各种声音的特点,故选B 。

13. 2012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A

解析:A选项将“云”比作“天气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选项中“像”表示一种比较,并非比喻;C选项使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D选项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儿童的机灵,而非比喻,故选A 。

14. 2011年某地中考: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D

解析:D选项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阂比作“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隔阂之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选项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B选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C选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

以下是完整的第15题:

15. 2010年某地中考: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 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答案:B

解析:在B选项中,“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这种情境下强调的是战士冲锋的勇猛和快速,而“踩在棉花上”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松软、无力,与“轻快”且“猛冲”的状态不符,比喻不恰当。A选项中“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此时用“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来形容其疲惫、脚步不稳的状态是合适的;C选项将“云朵”比作“棉花”,形象地写出了云朵的松软洁白,符合“仙女”所处的梦幻情境;D选项“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生动地表现出她因恐惧而双腿发软的状态。所以比喻不恰当的是B选项 。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修辞手法: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