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借代
一、定义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二、构成方式
特征代本体: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例如“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人的特征,用来代替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指代帆船,是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这个整体)
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事物。比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燃的烟火,这里用来代替战争)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一般的人或事物。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指代像李公朴一样不怕牺牲、为正义而战的人)
三、作用
突出特征,使形象鲜明:通过借代,可以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使被描述的对象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比如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红领巾”这一形象特征鲜明,容易让人联想到充满朝气的少先队员形象。
简洁精炼,避免重复啰嗦:能够以简洁的方式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避免了对本体的反复提及,使语言更加精炼。例如在描述古代战争场面时,用“金戈铁马”来代替战争中的兵器和战马,简洁地勾勒出战争的氛围。
引发联想,使表达更具趣味性:借代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通过借体联想到本体,从而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和含蓄性。像用“杜康”代酒,会让人联想到酒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在古代诗词中,“汗青”常被用来借代史册。请分析这种借代手法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作用。
答案:在这句诗中,“汗青”代指史册,是用具体的“汗青”(制作史册的竹简在制作过程中有烘烤竹子让其出汗的工序)来代替抽象的史册这一概念。作用是使诗句更加简洁精炼,避免直接说“史册”的直白。同时,“汗青”一词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淀和记录,突出了诗人视死如归,希望自己的一片丹心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印记的壮志豪情,使诗人的形象和情感表达更加鲜明、深沉。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的部分和本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借代部分是“樯橹”,本体是战船(或水军)。这句诗通过用战船的部分构件“樯橹”来代替战船,是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方式。表达效果上,一是简洁地描绘出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船被烧毁的情景,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勾勒出战争的激烈和曹军的惨败,使语言更加精炼。二是“樯橹”这一形象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了战船的船帆和船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比直接说战船更具画面感,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和周瑜的雄才大略。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文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绿”和“红”分别代指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作用是通过颜色来代替具体的事物,是特征代本体的借代方式。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用简洁的词语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而且“绿肥红瘦”这种表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词人对暮春时节花谢叶茂的细腻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词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诗词的含蓄美和意境美。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
A.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孤帆”指代帆船,是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这个整体,属于借代。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②他像一头狮子一样勇猛。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 ①借代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
C. ①借代 ②夸张 ③比喻
D. ①比喻 ②夸张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代像李公朴一样不怕牺牲、为正义而战的人,是借代;②句把“他”比作“一头狮子”,是比喻;③句“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南国烽烟正十年。”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燃的烟火,在这里用来代替战争。这种借代方式是以具体代抽象,用“烽烟”这个具体的事物形象地指代抽象的战争概念。通过“烽烟正十年”,简洁地表达出南方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同时也增添了句子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让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借代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群红领巾在公园里帮助老人。
B. 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这里“扫帚和水桶”代指清扫街道的行为)
C. 他是一个雷锋式的好青年。(这里“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D. 他的眼镜很亮,仿佛能看穿一切。(这里“眼镜”没有起到借代作用)
答案:D
解析:D选项“眼镜”只是在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没有代替其他事物,没有使用借代手法。A选项“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运用恰当;B选项“扫帚和水桶”代指清扫街道的行为,是用具体事物代抽象行为,运用恰当;C选项“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是专名代泛称,运用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请分析其中借代手法的运用。
答案:句子中“丝竹”代指音乐,“案牍”代指官府的公文。这是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属于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丝竹”是古代乐器的代表,通过它来代替音乐,“案牍”是官府办公文件的代表,通过它来代替公文事务。这样的借代使句子更加简洁,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表达出作者对没有世俗音乐的嘈杂和官府事务的烦劳的一种向往。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孤帆”指代帆船,是借代。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是借代;C选项“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是借代;D选项“烽火”代指战争,是借代,A、C、D选项都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借代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是用特征来代替本体,属于借代。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借代;B选项是排比,不是借代;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借代。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千里马”代指马,使表达更具文学性。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解释正确,但说使表达更具文学性不够准确,借代在这里主要是简洁地指代马这个事物,同时也可能带有一些文化内涵等作用。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D选项比喻表达隔阂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
A.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D.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代指鱼)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借代。A选项“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是用特征代本体,使用了借代;C选项第二个“李公朴”指代像李公朴一样的人,是专名代泛称,使用了借代;D选项“锦鳞”代指鱼,是用特征代本体,使用了借代。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借代)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判断正确。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花白胡子”代指长着花白胡子的人,是用特征代本体,判断正确。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借代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圆规”代指杨二嫂)
B. 她用她的红唇,亲吻着每一片绿叶。(这里没有使用借代)
C. 我们的笔杆子里也能出政权。(“笔杆子”代指文章、宣传等方式)
D. 他用他的智慧头脑,为团队指明了方向。(这里没有使用借代)
答案:D
解析:D选项“智慧头脑”只是在描述人物的头脑有智慧,没有使用借代手法来代替其他事物。A选项“圆规”代指杨二嫂,是用人物的形象特征来代替人物,运用恰当;B选项判断正确,没有使用借代;C选项“笔杆子”代指文章、宣传等方式,是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运用恰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代像李公朴一样不怕牺牲、为正义而战的人,是借代。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借代;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借代。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孤帆”指代帆船,是借代。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借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巾帼不让须眉。(“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
B. 他是我们班的诸葛亮。(“诸葛亮”代指有智慧的人,这里运用恰当)
C.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里是比喻,不是借代)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代指战争,运用恰当)
答案:C
解析:C选项句子是比喻,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借代。A选项用“巾帼”和“须眉”分别代指女子和男子,是典型的借代;B选项“诸葛亮”代指有智慧的人,属于专名代泛称的借代;D选项“金戈铁马”代指战争,是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借代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代指战争)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烽火”代指战争,是借代。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借代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借代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拟人 ③比喻 ④设问
D. ①拟人、排比 ②引用、比喻 ③拟人 ④设问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是借代,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是(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代指帆船)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令郎真是一表人才。(“令郎”代指对方的儿子)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借代修辞。A选项“孤帆”代指帆船;C选项“令郎”代指对方的儿子;D选项“朱门”代指富贵人家,A、C、D选项都使用了借代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孤帆”指代帆船,使诗句更具画面感。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反复修辞,通过“我来了”的重复来增强语气,不是借代。A选项对借代的分析正确,“孤帆”指代帆船,增添画面感;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借代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钢枪就是他们的伴侣。(“钢枪”代指武器装备)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答案:A
解析:A选项“钢枪”代指武器装备,借代手法运用自然恰当,体现了解放军战士与武器紧密相连的特点。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重点在强调个子高和比喻;C选项是反复,强调看风景;D选项是反复,强调哭泣来洗刷悲伤,A选项借代手法运用最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