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

一、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梳理

1. 划分段落层次:仔细阅读文本,依据故事的推进、场景转换、时间更迭等标志,将文章划分成不同段落或部分。比如,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明显可依据地点变化分为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两个大段落。

2. 提取关键信息:从每个段落里找出关键事件、人物行动、关键对话等。如在百草园段落,关键信息有“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等;三味书屋段落有“向先生行礼”“课间溜到后园玩耍”等。

3. 串联关键信息:按照故事先后顺序,用简洁语言把提取的信息连贯起来。例如:“文章开篇描绘了‘我’在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等。后来,‘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求学,向先生行礼后开启学习生涯,课间还会溜到后园玩耍,虽有诸多规矩但也有别样乐趣。”

二、借助线索梳理

1. 确定线索:线索可以是实物(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人物情感(如《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时间(如《匆匆》以时间流逝为线索)等。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新装”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围绕线索梳理:沿着线索,梳理与之相关的情节节点。就《皇帝的新装》而言:“两个骗子声称能织出神奇的新装,新装具有特殊‘特性’——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看不见。皇帝听闻后心动,给骗子大量财宝织布。骗子假装忙碌织布,期间大臣们奉命去查看,都因害怕被认为不称职或愚蠢而佯装看到华丽新装。最后皇帝亲自去看,同样不敢说出真实感受,还穿着‘新装’游行,被一个小孩戳穿骗局。”

三、关注人物行动轨迹梳理

1. 锁定主要人物:明确故事围绕的核心人物,若有多个人物,选择对情节推动起关键作用的。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核心人物。

2. 跟踪人物行动:留意人物出场、退场,以及在故事进程中的每一次行动、言语。在《孔乙己》里:“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是在咸亨酒店,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与短衣帮形成鲜明对比,还卖弄学问。后来,他因偷书被吊打,再次出现在酒店时,模样狼狈,仍强撑面子。最后一次,他腿被打断,用手走来喝酒,喝完后在旁人的笑声中默默离去,结束了悲剧一生。” 

记叙文情节梳理答题格式

按事件发展顺序梳理

开端:简单描述故事开始的场景或事件发生的起因,引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的源头。例如:“故事开端于[具体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因[起因事件]而卷入了[具体事件类型,如一场比赛、一次争吵等]。”

发展:阐述事件逐步推进的过程,包括人物的行为、反应和遇到的新情况。可以这样写:“接着,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场景或阶段],[主要人物]为了[达成的目标或应对的情况]采取了[具体行动],然而却遇到了[新的困难或冲突,如竞争对手的阻挠、意外情况的出现等]。”

高潮:重点指出情节的高潮部分,即矛盾冲突最激烈、人物情绪最紧张的阶段。格式为:“故事的高潮是在[具体场景],此时[主要人物]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或冲突,如生死抉择、重大误会的爆发等],[主要人物的关键行动或情绪表现],使情节达到紧张的顶点。”

结局:说明事件的最终结果,人物的命运归宿或矛盾的解决方式。例如:“最后,[结局情况,如比赛的胜负、误会的消除等],[主要人物]从中领悟到了[某种道理或情感变化],故事在[结局场景或氛围]中结束。”

以人物为线索梳理情节(适用于以人物为主线的记叙文)

[人物名字]在故事开始时,[人物的初始状态或处境]。例如:“[人物名字]一开始生活在[具体环境],怀揣着[人物最初的愿望或情绪状态,如梦想成为画家、内心充满孤独等]。”

随后,因为[事件原因],[人物名字]经历了[具体事件],他/她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随着[事件发展,如遇到一位导师、遭受一场挫折等],[人物名字]不得不[人物的行动,如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努力克服挫折等],他/她的情绪/观念开始从[原来的状态]向[新的状态转变,如从迷茫到坚定、从乐观到悲观等]。”

在[关键事件或转折点],[人物名字]面临着[重大抉择或挑战],这一时刻成为了情节的高潮。例如:“在[具体场景,如面临职业选择、爱情危机等]时,[人物名字]必须在[不同选项,如梦想和现实、爱情和友情等]之间做出抉择,他/她[人物的关键行为和内心挣扎的描述]。”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事件,[人物名字]的结局是[人物的最终状态或命运,如实现了梦想、失去了重要的东西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她对[人生、自我、他人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表述为:“最终,[人物名字] [结局情况],同时也领悟到了[某种人生哲理或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小说情节梳理答题格式(适用于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小说)

单线结构小说(只有一条主要情节线)

故事起始于[小说开头的背景介绍,包括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等],主要人物[人物名字]出场,他/她处于[人物初始状态和处境],有着[人物最初的目标或愿望]。例如:“故事开始于19世纪的英国乡村,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

情节发展阶段,[人物名字]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和冲突。这些冲突包括[具体的冲突类型,如人物之间的矛盾、社会环境的压力、自身的性格缺陷等]。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大卫遇到了继父的虐待、学校的体罚以及朋友的背叛等诸多问题。他在学校里因为性格善良而受到同学的欺负,同时,继父的吝啬和严厉也让他的生活充满艰辛。”

情节高潮是在[具体的事件场景],此时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人物名字]处于[极度危险或紧张的情境],必须做出[关键的抉择或行动]。例如:“在大卫得知母亲去世,自己又被继父赶出家门后,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这一时刻成为了情节的高潮,他必须决定是自暴自弃还是勇敢地面对生活,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结局部分,经过激烈的冲突和艰难的抉择,[人物名字]最终[达成目标/未能达成目标但有了新的认识等结局情况]。例如:“最终,大卫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姨婆的帮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他收获了爱情和事业,也明白了人生的坎坷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多线结构小说(有两条或多条情节线并行发展)

首先分别梳理每条情节线:

情节线1(以人物A为主)

开头:在[背景介绍]下,人物A处于[初始状态],其目标是[目标描述]。例如:“在战争年代的法国,主人公艾蒂安是一名普通的矿工,他的目标是改善矿工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发展:人物A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冲突1]、[冲突2]等情况。例如:“艾蒂安在组织矿工罢工的过程中,遇到了矿主的镇压和部分矿工的不理解。同时,他还陷入了与卡特琳的感情纠葛之中,这使他的行动受到了情感的干扰。”

高潮:在[关键场景],人物A面临[重大冲突或抉择]。例如:“在一次激烈的罢工冲突中,艾蒂安带领矿工与军警对峙,他必须决定是否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来争取权益,这一时刻是情节线1的高潮。”

结局:最后,人物A的结局是[结局情况]。例如:“最终,罢工虽然没有完全实现艾蒂安最初的目标,但他让矿主们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工人领袖,并且在感情上也有了新的归宿。”

情节线2(以人物B为主)

开头:在[背景介绍,可能与情节线1的背景相同或相关]下,人物B处于[初始状态],其目标是[目标描述]。例如:“与艾蒂安同一矿区的卡特琳,她是一个善良但有些懦弱的女孩,她的目标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安稳的爱情和生活。”

发展:人物B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历了[冲突1]、[冲突2]等。例如:“卡特琳在面对艾蒂安的热情追求和母亲的反对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她还受到了其他矿工的骚扰,这使她的生活更加复杂。”

高潮:在[关键场景],人物B面临[重大冲突或抉择]。例如:“在艾蒂安和其他矿工发生激烈冲突时,卡特琳必须在支持艾蒂安和保护自己的家人之间做出选择,这是情节线2的高潮。”

结局:最后,人物B的结局是[结局情况]。例如:“最终,卡特琳选择了支持艾蒂安,她和艾蒂安一起经历了风雨,在罢工结束后,她和艾蒂安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

然后说明各情节线之间的关系:两条情节线在[具体的情节节点]相互交叉或影响,如人物A和人物B在[某个事件场景]相遇并产生了情感纠葛,这一情节推动了两条情节线的共同发展。最后,这些情节线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完整情节,展现了[小说的主题,如战争中的人性、爱情与理想的冲突等]。

中考真题

1. 2024年中考语文(统编版)专项复习记叙文《为梦想拼尽余力》 :

题目: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解答:本文主要讲了“我”在中考时因忘带准考证而耽误了20分钟英语考试,导致成绩不理想,但“我”并未放弃,仍为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

2. 2023年中考某地记叙文阅读《父亲的自行车》:

题目:请以自行车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情节。

解答:开端是父亲有了一辆自行车,它成为了家里的重要交通工具;发展是父亲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带“我”去看电影等,自行车见证了“我”和父亲的许多美好时光;高潮是自行车在一次意外中损坏,父亲努力修理它,这一过程体现了父亲对自行车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结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车逐渐老旧,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它承载了“我”对父亲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3. 2022年中考某地小说阅读《最后一堂语文课》:

题目:请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解答:开端是在沦陷区的学校里,师生们上最后一堂语文课;发展是老师在课上深情地讲授祖国的语言文字,同学们认真听讲,沉浸在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之中;高潮是老师让同学们默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大家纷纷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大字,表达了坚定的爱国之情;结局是下课铃声响起,师生们怀着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坚守,结束了这最后一堂语文课,也预示着他们将在沦陷区继续传承和捍卫祖国的精神文化。

4. 2021年中考某地记叙文阅读《那盏叫父亲的灯》:

题目: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解答:开端是小时候,父亲总是在夜晚打着自制的灯为“我”照路,送“我”上学;发展是“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辛苦和对家庭的付出,那盏灯也成为了“我”心中父爱的象征;高潮是父亲生病后,“我”接过了那盏灯,为父亲照亮回家的路,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传承;结局是父亲离世后,“我”依然保留着那盏灯,它时刻提醒着“我”父亲的爱和温暖,激励着“我”前行。

5. 2020年中考某地小说阅读《大师》:

题目:请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全内容。开端:画家吴昌硕不满于九爷的画,九爷决定让自己的关门弟子毛头与之一较高下。发展:______。高潮:______。结局:______。

解答:发展:毛头在比试现场迟迟未动笔,吴昌硕作画后离去,毛头却在其画上添了几笔,引起众人惊讶。高潮:九爷向众人解释毛头添笔的精妙之处,吴昌硕得知后对毛头的画作赞不绝口,并愿收其为徒。结局:毛头拒绝了吴昌硕,选择继续跟随九爷学画,九爷欣慰不已。

6. 2019年中考某地记叙文阅读《一碗热汤》:

题目:请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

解答:开端是“我”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傍晚,因与丈夫吵架而离家出走,感到饥饿和无助;发展是“我”走进一家面馆,面馆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为“我”煮了一碗热汤;高潮是“我”在吃面的过程中,与面馆老板及其女儿交流,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和温暖,内心的委屈和痛苦得到了缓解;结局是“我”离开面馆时,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温暖,决定回家与丈夫好好沟通,重新面对生活。

7. 2018年中考某地小说阅读《父亲的长笛》:

题目:请根据提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起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我”和母亲听,但“我”觉得他吹笛影响了“我”的学习。经过:______。结果:______。

解答:经过:“我”上初中后,因学习压力大,对父亲吹笛更加反感,父亲为了不影响“我”,便不再吹笛,“我”也渐渐忽略了父亲的爱好和情感。后来“我”上大学离开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了长笛曲,勾起了对父亲的思念。结果:“我”回到家后,发现父亲因生病身体不如从前,但他依然为“我”吹起了长笛,“我”感受到了父亲深深的爱,也明白了亲情的珍贵。

8. 2017年中考某地记叙文阅读《老海棠树》:

题目:请简要概括文章中奶奶与“我”之间的主要故事。

解答: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糊纸盒、补花,“我”小时候常缠着奶奶讲故事,稍大些后却嫌奶奶唠叨,不愿听她说话;奶奶为了让“我”好好读书,在老海棠树下帮“我”看书写字;后来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但依然在老海棠树下盼着“我”回来,“我”最终理解了奶奶对“我”的爱和期望。

9. 2016年中考某地小说阅读《猎手》:

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解答:开端是猎手在山中打猎时,遇到了一只狼,他与狼展开了追逐;发展是猎手在追捕狼的过程中,多次与狼交锋,狼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高潮是猎手最终将狼逼到了绝境,但在关键时刻,狼却突然向他下跪,猎手犹豫之际,狼趁机逃脱;结局是猎手回到家后,心中一直被狼的下跪所困扰,从此不再打猎。

10. 2015年中考某地记叙文阅读《温暖的劈柴》:

题目: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解答:开端是“我”因为天冷,又没有足够的劈柴取暖,心情沮丧;发展是邻居老太太送来了劈柴,“我”心中充满了感激;高潮是“我”在与老太太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温暖,内心十分感动;结局是“我”被这份温暖所激励,决定以后也要像老太太一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人,让温暖传递下去。

高考真题

1. 2024年新高考地区《黎明前夜》 :

题目:请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解答:开端为大勇遵母命去西风口寻弟,让其回家帮忙种地;发展是大勇在西风口遇到同样寻子的韩姓男子,二人交谈中回忆起曾有过的过节,且得知韩姓男子儿子在3纵表现出色还立了功,而韩姓男子并不打算叫儿子回家;高潮是天快亮时,韩姓男子得知儿子牺牲,却认为儿子光荣,还对曾坑大勇之事表达歉意;结局是大勇找到小勇,告知家中情况并让其安心在部队,最后小勇于1950年4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大勇回家时脚步坚定踏实。

2. 2022年新高考I卷《江上》 :

题目: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解答:开端是子胥在江上逃亡,渔夫渡其过江;发展是子胥与渔夫在江上的交往,渔夫的言行引发子胥的思考;高潮是子胥对自身复仇使命及未来的复杂思绪变化;结局是子胥继续前行,其思绪也在不断延伸拓展,体现了他内心从迷茫到坚定复仇信念等一系列变化。

3. 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题目: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解答:开端是主人公“我”因生活痛苦而想要自杀;发展是“我”在准备自杀的过程中,回忆起以往的种种经历和遭遇;高潮是“我”在与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作斗争时,看到了自然中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结局是“我”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4. 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

题目:结合全文,梳理概括“我”对《远方》这首诗的认知变化过程。

解答:开端是“我”最初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远方》,只觉得它语言优美;发展是后来听老师讲解,了解到诗歌的一些浅层含义;高潮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增多,“我”对诗中所蕴含的对理想的追求、对远方的向往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局是“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从这首诗中获得新的启示和力量,它成为了“我”记忆里的一束光。

5. 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

题目: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解答:序幕是洪水泛滥,百姓受灾,舜帝派大禹治水;开端是大禹带领随员开始治水之旅;发展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深入民间,考察灾情,与各种困难和阻力作斗争,同时也有官员和学者对治水的不同态度和议论;高潮是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结局是大禹治水成功后,百姓安居乐业,大禹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6. 2018年全国Ⅱ卷《有声电影》:

题目:请简要梳理小说中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

解答:开端是二姐提议去看有声电影,大家兴致勃勃地准备;发展是众人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二姐不断向他人介绍有声电影的新奇之处,引发大家的期待;高潮是到了电影院后,因众人对新事物的无知和不适应,在观影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尴尬和可笑的事情,如找座位、看不懂剧情等;结局是电影结束后,大家虽没看懂电影,但仍觉得这次观影经历很有意思,二姐还计划着下次再去。

7. 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

题目: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解答:以“渴”为中心的好处是突出了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推动了情节发展。情节脉络为:开端是科研人员在沙漠中遭遇恶劣天气,被困且极度缺水;发展是他们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不断与饥渴、疲惫和绝望作斗争,期间发生了一些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生存的思考;高潮是沙尘暴过后,他们意外发现了被掩埋的物资,其中有水源,解决了“渴”的问题;结局是他们最终等到了救援人员,成功脱险。

8. 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

题目: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解答:以“电话”为枢纽的作用是使情节更集中紧凑,通过电话联系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推动了故事发展。情节脉络为:开端是普鲁士攻占法国,一对夫妻被迫分离,丈夫上了前线,妻子留在后方;发展是妻子通过电话与丈夫、父母等联系,在等待中经历了各种情感的起伏和生活的变故;高潮是战争局势的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如丈夫受伤、家乡沦陷等,这些都通过电话传递给妻子,使她的内心遭受巨大冲击;结局是战争结束后,妻子在电话中得知丈夫即将归来,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团聚。

9. 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

题目: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解答:明线是马兰花一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暗线是麻婶母女的故事及与马兰花一家的债务关系。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情节脉络为:开端是马兰花的丈夫因麻婶生病向她借钱,麻婶承诺很快归还;发展是麻婶去世后,马兰花的丈夫因未收到还款而与马兰花产生矛盾,马兰花则相信麻婶不会赖账;高潮是麻婶的女儿得知此事后,主动来还钱,化解了马兰花夫妻的矛盾;结局是马兰花夫妻重归于好,他们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良最终得到了回报。

10. 2014年全国Ⅰ卷《古渡头》:

题目: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解答:叙述方式是通过“我”与渡夫的对话和交往展开,这样写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便于展现渡夫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情节脉络为:开端是“我”在黄昏时分来到古渡头,请求渡夫摆渡;发展是渡夫在摆渡过程中,向“我”讲述了他的悲惨身世和经历,包括儿子被抓壮丁、妻子离世等;高潮是渡夫回忆起这些痛苦往事时的悲愤情绪达到顶点,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他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结局是渡夫将“我”送到对岸后,“我”对他的遭遇久久不能忘怀,体现了这次相遇对“我”的深刻影响。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梳理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