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一、顺叙
1. 定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它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顺序。例如,在一篇游记中,作者从早上出发开始写起,依次描述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情,一直写到晚上结束旅程回家。这种顺序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事件的全貌。
2. 作用
条理清晰:能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如在写一个学生一天的学校生活时,从早上进入校园、上课、课间活动、午餐、下午上课,再到放学,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能让读者仿佛跟随着主人公度过了完整的一天,易于理解。
层次分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目了然。比如在记叙一场体育比赛时,顺叙可以清楚地展现比赛前的准备、比赛中的激烈竞争和比赛后的结果。
二、倒叙
1. 定义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例如,一篇文章开头就写“他站在领奖台上,手中捧着奖杯,泪水模糊了双眼。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他感慨万千。”之后再详细叙述他为了获得这个奖项付出的努力、遇到的挫折等。
2. 作用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在一篇悬疑故事中,开头就写发现了一具尸体,读者就会迫切地想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死的,是谁干的等一系列问题。
强调结果或突出片段:通过先呈现结局或重要片段,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或重点。比如在回忆一位伟人的生平事迹时,先写他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再讲述他成长和奋斗的过程,这样可以让读者首先对他的成就有深刻印象,进而更好地理解他所经历的艰辛。
三、插叙
1. 定义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例如,在叙述一个主人公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段他小时候听长辈讲宝藏传说的回忆,这个回忆就属于插叙。
2. 作用
丰富内容: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在写一个人物时,插叙一段他的童年经历,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原因。
深化主题:通过插入的内容,可以从侧面烘托主题。比如在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中,插入一段士兵们战前和平生活的回忆,更能凸显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使情节曲折:暂时中断原有的叙述线索,插入新的内容,使文章的情节有起有伏,避免了平铺直叙。比如在一个爱情故事中,正当两人感情顺利发展时,插入一段其中一人过去的感情创伤经历,使故事增添了波澜。
四、补叙
1. 定义
补叙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前面所叙述的内容进行补充交代。它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的作用。例如,在一篇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后来才知道,他那天离开是因为接到了母亲病重的电话。”这就是补叙,补充说明了人物之前离开的原因。
2. 作用
补充交代: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比如在一个侦探故事中,结尾处补叙了罪犯的犯罪动机,让整个故事的逻辑更加严密。
深化主题或人物形象:通过补充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在一篇描写友谊的文章结尾补叙朋友为自己默默做的一些事情,让读者对这份友谊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朋友的形象更加立体。
记叙文记叙顺序相关题型的答题模板:
一、判断记叙顺序并说明理由
模板:这篇文章采用了(记叙顺序名称)的记叙顺序。
(如果是顺叙)文章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从(开始的情节)写起,依次叙述了(中间的主要情节),最后到(结尾的情节),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如果是倒叙)文章首先写了(结局或突出片段),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随后,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从(事件的起因)开始,叙述了(经过),让读者明白了(结局)的来龙去脉。
(如果是插叙)文章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了(插入的内容)。插入的部分主要讲述了(插入内容的简要概括),这部分内容对(中心事件)起到了(补充说明/丰富情节/深化主题等)的作用,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如果是补叙)文章在结尾处进行了补叙,补充交代了(补叙的内容)。这一补叙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化等),让读者对前文(情节/人物等)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二、分析记叙顺序的作用
1. 顺叙作用
模板:文章采用顺叙的记叙顺序,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顺序),清晰地展示了(事件名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的顺序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有助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例如,在叙述(具体事件)时,从(开始)到(结束)的顺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事件中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相关内容)。
2. 倒叙作用
模板: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结局或突出片段),如(具体内容),这种开头方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设置了强烈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同时,通过先呈现(结局/重要片段),突出了(主题相关内容),让(主题)在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续按照顺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的过程中,又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完整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主题)。
3. 插叙作用
模板:文章使用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了(插入的情节)。这一插叙内容主要是(插入情节的概括),它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到(补充的信息),使(中心事件)的背景更加清晰。其次,通过插入的情节,从(侧面/另一个角度)深化了(主题),例如(具体说明如何深化主题)。再者,插叙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在(中心事件)紧张的叙述过程中,插入(相对舒缓/对比强烈的情节),增添了文章的起伏变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 补叙作用
模板:文章结尾的补叙补充交代了(补叙内容)。这一补叙内容对前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弥补了之前叙述中可能存在的(信息缺失/逻辑漏洞)。同时,它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让读者对(主题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补叙(人物相关内容),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例如(具体说明人物形象的变化),让读者对(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中考真题
1. 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在记叙文《成长之路》中,作者先写了自己取得成功后的喜悦,然后回忆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努力,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是倒叙。好处是开头的成功喜悦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设置悬念,让读者好奇作者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回忆成长中的挫折与努力部分则是对成功原因的追溯,这种顺序突出了成长过程的艰辛与努力的重要性,使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让读者在了解整个成长历程后,对作者的成功有更深刻的感受。
解析:先确定记叙顺序为倒叙,然后从悬念设置、主题突出和读者感受三个方面阐述好处。开头成功的场景引发好奇是悬念,通过回忆展现艰辛突出主题,对读者阅读感受的影响体现倒叙的效果。
2. 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文章在讲述校园活动时,按照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是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这是顺叙。优点是条理清晰,能够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校园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例如,从活动的筹备、开场仪式、各项比赛或表演环节,一直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叙述,仿佛亲身参与到活动中。这种顺序也有助于体现校园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突出了学生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一主题。
解析:明确是顺叙后,通过具体的活动环节说明条理清晰的特点,从活动的完整性体现连贯性,最后结合主题说明这种记叙顺序对主题呈现的帮助。
3.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在《难忘的旅行》一文中,作者在描述旅行中的风景时,插入了一段当地的传说,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这是插叙。作用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当地传说为风景增添了神秘色彩,使读者对风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有了文化层面的认知。从主题角度看,深化了旅行令人难忘的主题,传说与风景相结合,让这次旅行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情节上,插入传说使原本单调的风景描写有了变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判断为插叙后,从内容、主题和情节三个方面作答。传说对风景的丰富体现内容作用,对主题的强化通过难忘印象来体现,情节上的变化增强了可读性。
4. 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记叙文《我的小伙伴》开头写了小伙伴现在的优秀品质,然后回忆了小时候与小伙伴相处的经历,这是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案:这是倒叙。作用是通过先呈现小伙伴现在的优秀品质,引发读者的兴趣,设置悬念,让读者想要知道小伙伴是如何养成这些品质的。回忆小时候的经历部分则是对小伙伴性格形成过程的展现,这种顺序能够突出小伙伴成长的历程,深化了友情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主题,同时也使读者对小伙伴的认识更加全面。
解析:先判断为倒叙,然后从悬念、主题和人物认识三个方面回答作用。开头优秀品质引发好奇是悬念,成长历程的展现突出主题,对人物全面的认识体现倒叙效果。
5. 2021年广东省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文章在叙述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时,结尾补充了一个曾经得到他人默默帮助的情节,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补叙。作用是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补充的他人帮助情节,让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从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主人公懂得感恩的一面。同时,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在个人奋斗过程中,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使主题更加深刻全面。
解析:确定为补叙后,从内容完整、人物形象和主题深化三个角度分析。补充情节对奋斗历程的作用体现内容完整性,对人物形象的丰富通过感恩一面展现,对主题的深化通过强调他人帮助来阐述。
6.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在《邻里之间》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与邻居从相识到熟悉的过程,这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是顺叙。好处是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者能够很容易地了解作者与邻居关系的发展脉络。从刚搬来的初次见面,到日常的交往互动,再到遇到困难时邻居的帮助,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这种顺序能够很好地体现邻里关系逐渐加深的过程,突出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邻里之间真挚的情感。
解析:明确是顺叙后,结合与邻居关系的具体阶段说明条理清晰的特点,通过关系发展体现主题,从读者感受角度说明对主题的突出效果。
7.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记叙文《手艺人的故事》在叙述手艺人现在的工作状态时,插入了一段手艺人学艺的经历,分析这样写的意义。
答案:这是插叙。意义在于丰富了文章内容,通过插入学艺经历,让读者了解到手艺人精湛技艺的来源。从主题上看,深化了对手艺人坚守传统技艺这一主题的表达,学艺的艰辛与现在的坚持形成对比,更能体现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执着。情节上,使文章情节有了起伏,打破了只描述现状的单调,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对手艺人的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
解析:判断为插叙后,从内容、主题和情节三个方面分析意义。学艺经历对技艺来源的说明体现内容作用,对比体现主题深化,情节变化增强可读性和人物形象全面性。
8. 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文章《校园运动会》采用顺叙的方式记录运动会的全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采用顺叙的好处是使运动会的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运动会的前期准备,如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到运动会当天的开幕式、各项比赛的激烈角逐,再到最后的闭幕式,层次分明。这种记叙顺序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运动会的紧张、激烈和有序,突出了校园活力和团队精神的主题,同时也方便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仿佛置身于运动会现场。
解析:先表明顺叙,然后结合运动会具体环节说明清晰展现过程的特点,通过对运动会氛围的体现突出主题,最后从读者感受角度说明效果。
9. 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在《街头艺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先写了街头艺人精彩的表演,然后才叙述艺人的过往经历,这是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案:这是倒叙。作用是开头精彩的表演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设置悬念,使读者好奇艺人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演水平的。后续叙述艺人的过往经历,解释了艺人成长和技艺形成的过程,这种顺序突出了街头艺人的坚持和对艺术的热爱,深化了文章关于梦想与坚持的主题,也让读者对街头艺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解析:先判断为倒叙,然后从悬念、主题和人物了解三个方面阐述作用。开头表演吸引读者是悬念,经历叙述对主题的突出通过坚持和热爱体现,对人物的深入了解是倒叙效果。
10.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题目:文章在讲述主人公的旅行经历时,在中间插入了一段当地美食的介绍,这是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是插叙。好处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旅行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当地美食的介绍为旅行增添了新的元素,让读者了解到旅行地的特色文化。从主题角度看,深化了旅行的美好和多彩的主题,美食也是旅行中令人难忘的一部分。情节上,插入美食介绍使文章的节奏有了变化,避免了只叙述景点的单调,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解析:判断为插叙后,从内容、主题和情节三个方面回答好处。美食介绍对旅行内容的丰富体现内容作用,对主题的强化通过美好多彩来体现,情节变化增强趣味性。
高考真题
1. 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 - 文学类文本)
题目:文章在叙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时,中间插入了一段对儿时乡村生活的回忆,分析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案:这是插叙的记叙顺序。作用是丰富了文章内容,通过插入儿时乡村生活的回忆,展现了主人公性格形成的环境背景。这段回忆从侧面描绘了乡村生活对主人公的深远影响,深化了文章关于个人成长与故乡情感纽带的主题。同时,使情节有了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当下经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其行为和情感的根源。
解析:首先判断为插叙,然后从内容、主题和情节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回忆儿时乡村生活是对主人公成长经历主体叙述的补充,乡村生活背景对主人公性格塑造的影响体现了对主题的深化,插入部分带来的节奏变化使情节更有吸引力。
2. 2022年全国甲卷(现代文阅读Ⅱ - 文学类文本)
题目:小说开头先写了主人公老年时的孤独状态,之后才展开对其一生经历的叙述,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何好处?
答案:这是倒叙的记叙顺序。好处是设置了悬念,主人公老年的孤独状态会引发读者的好奇,使读者想要探寻他为何会如此孤独,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同时,先呈现老年的状态,突出了人生经历对人物性格和心境的塑造作用,强调了时间和命运对人的影响这一主题,也为后文叙述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做了铺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解析:明确是倒叙后,围绕设置悬念、突出主题和铺垫情节三个主要作用来回答。开头的孤独状态与后文一生经历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好奇心是悬念的体现;对主题的强调通过人物状态与经历的关联展现;铺垫则体现在为后文阅读建立情感基础。
3. 2021年全国乙卷(现代文阅读Ⅱ - 文学类文本)
题目:请分析文章在讲述主人公的古镇之旅时,采用顺叙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案:文章采用顺叙,按照主人公在古镇旅行的时间和行程顺序依次叙述。这种记叙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者能够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从他进入古镇开始,如欣赏古镇的建筑、体验当地的民俗、邂逅当地的居民等一系列活动,清楚地了解旅行的全过程。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读者体会主人公在古镇之旅中的情感变化,更好地感受古镇的魅力以及主人公对传统文化的探寻这一主题。
解析:顺叙的好处主要是条理清晰和层次分明。在回答时结合文本中主人公的具体行程,说明读者能够如何清晰地理解旅行过程,以及这样的顺序对展现主题的帮助,即通过旅行过程体现主人公对传统文化的探寻。
4. 2020年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Ⅱ - 文学类文本)
题目:文中在叙述主人公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时,插入了一段家族先辈与土地故事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插叙。作用是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插入的家族先辈与土地的故事,使土地的意义超越了个人情感层面,增添了家族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维度。从主题上看,深化了主人公对土地眷恋的主题,这种眷恋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更是家族情感的延续。情节上,使原本单一的个人情感叙述变得复杂多样,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和层次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土地对于主人公及其家族的深远意义。
解析:先判断为插叙,然后从文化内涵、主题和情节三个方面作答。家族先辈的故事丰富了土地所承载的意义,从个人到家族的情感升华深化了主题,情节上的变化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 2019年全国Ⅱ卷(现代文阅读Ⅱ - 文学类文本)
题目:文章结尾处补充了主人公小时候的一个梦想,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对文章有何作用?
答案:这是补叙。作用是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补充的小时候的梦想,解释了主人公在文中某些行为和选择的深层原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的行为是其童年梦想的延续和体现。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主题从表面的行为事件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让读者对主人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解析:判断为补叙后,从内容完整、人物形象和主题深化三个角度分析。结尾补充的梦想对前文行为的解释体现内容完整性,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通过与主人公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关联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