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对照
一、定义
对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对立的事物更加分明,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和感受所表达的内容。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将“虚心”和“骄傲”、“进步”和“落后”这两组对立的概念进行对照,鲜明地体现出两种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二、作用
突出差异:能够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对立的方面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比如在描写人物时,通过对照人物的高尚行为和卑鄙行径,使人物形象的善恶对比更加鲜明。
强化主题:有助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照不同的观念、行为或事物状态,能够更加有力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使主题更加深刻和有说服力。例如,在论述环保主题时,对照环境破坏前后的景象,更能凸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表现力:让语言更具张力和感染力。对照所产生的强烈反差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对照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请分析小说《XX》中城市繁华景象与主人公内心孤独之间的对照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在小说中,城市的繁华景象(如高楼大厦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群熙熙攘攘等)与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对照的作用在于,首先突出了差异。城市的繁华代表着外在的热闹和活力,而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则是一种内在的、被忽视的情感状态。通过这种反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繁华环境中的格格不入。其次,强化了主题。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个体内心世界的荒芜这一主题。尽管周围环境充满生机,但主人公却无法融入其中,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最后,增强了表现力。这种对照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吸引读者深入探究主人公孤独的原因,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从对照的角度赏析诗歌《XX》中“白日的喧嚣与黑夜的寂静,如同两个世界在此交汇”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照的手法。“白日的喧嚣”和“黑夜的寂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将它们放在一起,在艺术效果上,首先突出了白天和黑夜的差异。白日的喧嚣象征着活力、繁忙,黑夜的寂静代表着宁静、深沉。其次,强化了诗歌的主题。这种对照可能暗示着生命的两种状态或者人生的不同阶段,比如积极入世与自我沉淀之间的对比,引发读者对生活的多元性和变化性的思考。最后,增强了表现力。通过对照产生的强烈反差,使诗句更具画面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氛围,仿佛置身于白日与黑夜交替的场景之中,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感。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在议论文写作中,对照可以增强论证的逻辑性。请分析“勇敢者直面困难,怯懦者逃避困难”这一对照在论述中的作用。
答案:在议论文中,“勇敢者直面困难,怯懦者逃避困难”这一对照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逻辑角度看,它通过将勇敢者和怯懦者对待困难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清晰地划分了两种对立的行为方式。这种对照突出了勇敢和怯懦的差异,使读者能够明确分辨两者的不同。在强化主题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作者关于对待困难应采取积极态度的观点。通过对比,凸显出勇敢面对困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表现力来讲,这种对照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勇敢和怯懦的本质区别,避免了抽象的说教,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于被接受。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对照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精神死亡)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精神长存)进行对照,突出了两种人在精神层面的巨大差异。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对照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鲜明地展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 ①比喻、排比 ②对照 ③拟人
B.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 ③拟人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 ③比喻
D. ①拟人、排比 ②对照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和贫苦百姓的悲惨遭遇进行对照,是对照;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
3.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满纸荒唐言”和“一把辛酸泪”形成对照,表面上看文字内容可能显得荒唐,但实际上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辛酸。“都云作者痴”与“谁解其中味”也形成对照,别人眼中作者的痴和真正理解作品内涵的无人形成对比。通过这些对照,突出了作者复杂矛盾的情感和作品背后不被理解的无奈,强化了作品深沉的情感主题,同时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引发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思考。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照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善良的人给予帮助,邪恶的人施加伤害。
B. 城市的高楼大厦和乡村的田野风光。(这只是简单描述不同场景,没有形成对照的对立关系,运用不恰当)
C. 勤奋的学生专注学习,懒惰的学生荒废学业。
D. 诚实的商人童叟无欺,奸诈的商人坑蒙拐骗。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列举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象,没有体现出对立的关系来进行对照。A选项将善良和邪恶的行为对照;C选项把勤奋和懒惰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照;D选项对诚实和奸诈的商人的做法进行对照,A、C、D选项对照手法运用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这一对照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对照的手法。作用一是突出差异,通过“富家一席酒”的奢侈和“穷汉半年粮”的贫苦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了贫富之间在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二是强化主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表达了对这种贫富悬殊状况的批判。三是增强表现力,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句子更具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照)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横眉冷对千夫指”(表示对敌人的愤恨)和“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示对人民的奉献)形成对照,是对照。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假的懦夫,只会逃避困难,畏惧牺牲。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D.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哀者,亦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亦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乐与哀形成对照)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将真的猛士和假的懦夫的行为对照;C选项把有缘和无缘的情况对照;D选项将乐和哀对照,A、C、D选项都使用了对照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对照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为善者流芳百世,作恶者遗臭万年。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为善者流芳百世”和“作恶者遗臭万年”将善与恶的不同结果进行对照。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对照;B选项是排比,不是对照;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对照。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运用对照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取义成仁”和“遍种自由花”不是对照关系,这里解释错误)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B
解析: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B选项不是对照关系,解释有误;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D选项比喻表达隔阂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照修辞的一项是( )
A.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对照。A选项将卑鄙者和高尚者进行对照;C选项“沉舟”“病树”与“千帆”“万木春”形成对照;D选项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和俯下身子为人民当牛马的人对照,A、C、D选项都使用了对照修辞。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照)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青山有幸埋忠骨”(表达对忠臣的赞美)和“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对奸臣的谴责)形成对照,是对照。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照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奉献者收获快乐,索取者收获空虚。
B. 大树的挺拔和小草的柔弱。(只是简单描述两者的形态差异,没有形成对照的对立关系,运用不当)
C. 智者谦逊好学,愚者骄傲自满。
D. 成功者勇往直前,失败者半途而废。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提及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特点,没有体现出对立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等对照关系。A选项将奉献者和索取者的收获对照;C选项把智者和愚者的态度对照;D选项对成功者和失败者的行为对照,A、C、D选项对照手法运用恰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对照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生当作人杰”和“死亦为鬼雄”将生与死两种状态下都要成为杰出人物的抱负进行对照。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对照;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对照。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照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和“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形成对照。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对照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节俭者珍惜每一分钱,浪费者挥霍每一份财。
B. 高山的雄伟和溪流的清澈。(只是描述高山和溪流的不同特点,没有对照的对立关系,不恰当)
C. 正义之士捍卫真理,邪恶之徒歪曲事实。
D. 乐观者看到希望之光,悲观者只见黑暗之影。
答案:B
解析:B选项只是对高山和溪流的自然属性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出对照所需要的对立关系,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对照不恰当。A选项将节俭者和浪费者的行为对照;C选项把正义之士和邪恶之徒的做法对照;D选项对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视角对照,A、C、D选项对照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对照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C
解析:C选项“虚心的人学十当一”(表示谦虚好学)和“骄傲的人学一当十”(表示骄傲自满)形成对照。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当面锣,对面鼓”,把事情说清楚。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A. ①比喻、排比 ②对照 ③拟人 ④对照
B. ①比喻、排比 ②对偶 ③拟人 ④对照
C. ①比喻、拟人 ②对偶 ③比喻 ④排比
D. ①拟人、排比 ②对照 ③比喻 ④排比
答案:B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当面锣,对面鼓”是对偶;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形成对照,是对照,所以答案是B。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照修辞的是( )
A.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D.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对照修辞。A选项将穷和富时的行为对照;C选项把有缘和无缘的情况对照;D选项将智者和愚者的思考结果对照,A、C、D选项都使用了对照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这是反复,不是引用,分析错误)
答案:D
解析:A选项对照表达爱憎分明的情感正确;B选项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D选项是反复修辞,不是引用,分析错误。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照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勤奋者珍惜时光,懒惰者荒废时光。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答案:A
解析:A选项“勤奋者珍惜时光”和“懒惰者荒废时光”将勤奋和懒惰两种不同的行为与时光的关系进行对照,对照手法运用恰当。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没有对照;C选项是反复,没有对照;D选项是反复,没有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