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中必背文言文

必修篇目

《论语》十二章: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和言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劝学》:战国末期荀子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后天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作用,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句。

《屈原列传》:西汉司马迁在文中高度赞扬了屈原的才华和高尚品德,叙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展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人格,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在文中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建议,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师说》:唐代韩愈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强调了师道尊严和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选择性必修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志向的一次谈话,展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如曾皙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太平盛世和谐画面。

《报任安书》:西汉司马迁在文中向任安倾诉了自己遭受宫刑后的痛苦心情和忍辱负重的决心,表达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念,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过秦论》:西汉贾谊论述了秦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情表》:西晋李密在文中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以及不能应召出仕的苦衷,表达了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和对朝廷的忠诚之心,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心境,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选修篇目

《老子》八章:涵盖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诸多思想,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老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修身治国的智慧见解。

《逍遥游》:战国时期庄子在文中论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通过对大鹏等形象的描绘,阐述了“无所待”的逍遥境界,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哲学思想,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谏逐客书》:秦朝李斯在文中劝谏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客卿,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成就霸业的事例,阐明了逐客的危害,如“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在文中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滕王阁序》:唐代王勃在文中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文言文:高中必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