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

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它们各有特点和作用:

一、第一人称(我)

1. 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是作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个“我”可以是故事的主角,也可以是故事的见证者。它让读者感觉像是在直接听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 作用

增强真实感: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我”带领读者走进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作者通过“我”的回忆,详细描述了百草园中的景物和趣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因为这是“我”所经历的,所以故事更具可信度。

便于抒情:使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读者,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挚。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的叙述就像是在和读者面对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比如在一些旅行日记式的记叙文里,“我”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看着街边的小店,心中满是对这座小城的好奇。”读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我”的角色,和“我”一起感受旅行的乐趣。

二、第二人称(你)

1. 特点

第二人称叙述是作者直接称呼读者为“你”,这种方式让读者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或者直接被作者所关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亲近感。

2. 作用

增强情感交流:比如在抒情散文中,“你可曾记得那片洒满月光的海滩?你在那里留下的足迹,被海浪一次次地冲刷,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种第二人称的运用,仿佛作者在和读者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直接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让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文本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一些演讲式的记叙文或者带有激励性质的文章中比较常见。例如,“你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灯塔,那灯塔就是你内心的勇气。”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你”,使作者的观点和呼吁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受到激励,按照作者所期望的方向去思考和行动。

三、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

1. 特点

第三人称叙述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描述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展现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

2. 作用

客观全面地叙述: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先生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祥子的故事。“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我看看!’孙侦探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作者通过“他(祥子)”来叙述,能够客观地描写祥子的遭遇和他周围人物的行为,全面地展现出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残酷和他命运的悲惨。

灵活转换视角:可以在不同人物之间切换视角,丰富故事内容。在一些长篇小说中,作者可以一会儿描写主人公的行动,“她走进了那座古老的城堡,心中充满了好奇。城堡的墙壁上挂着古老的画像,她一一打量着。”一会儿又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观察主人公,“他站在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她。他看到她眼中的好奇,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笑意。”这种视角的转换能够使故事更加立体,展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的情感。

关于记叙文人称作用的答题模板:

一、第一人称(我)

1. 模板:

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从“我”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具体事件或经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在事件中的[情感、心理或经历的细节]。同时,“我”的叙述便于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怀念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我”,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2. 示例:

在《背影》中,作者朱自清以“我”的口吻叙述了父亲送“我”去车站以及为“我”买橘子的经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我”的亲眼所见和内心感受,生动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以及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动与对父亲的敬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二、第二人称(你)

1. 模板: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亲近感。作者仿佛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称呼读者为“你”,使读者不自觉地代入文中的角色,增强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这种叙述方式能够更加直接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如[具体情感或观点],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主题、道理或情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2. 示例:

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作者林徽因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赞美“你”的美好,“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里的“你”既可以是爱人,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或情感象征,通过第二人称的直接倾诉,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你”的深情赞美,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被赞美的对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三、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

1. 模板:

文章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具有客观、全面的特点。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他/她/它/他们”来讲述[人物或事件],能够灵活地描述不同人物的行为、心理和情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例如在描述[具体事件]时,作者可以自由地切换视角,从多个方面呈现事件的全貌和发展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故事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2. 示例: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使用第三人称“他”来讲述祥子的故事。“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读者可以客观地看到祥子买车后的激动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能跟随作者的笔触,全面了解祥子在整个故事中的命运起伏,包括他的三起三落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把握。 

中考真题

1. 2023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记忆中的那双手》,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原文片段:“我记得小时候,奶奶的手是最温暖的。我总是喜欢牵着奶奶的手,那双手布满了皱纹,却有着让我安心的力量。我跌倒的时候,奶奶用她那双手轻轻地扶起我,还会摸摸我的头说:‘宝贝,不哭。’”

解答: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我”,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通过“我”的回忆,如“我记得小时候”,让读者仿佛跟随着“我”一起经历那些与奶奶相处的时光。“我”的感受和经历的叙述,像“那双手有着让我安心的力量”,使读者能直接体会到“我”对奶奶的情感,也更容易产生共鸣,理解文章中祖孙之间深厚的情谊。

2. 2022年北京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老街的故事》中,作者使用第三人称“他”来讲述老街鞋匠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原文片段:“他是老街的鞋匠,在那个小小的鞋匠铺里,他已经坐了几十年。他的双手布满老茧,每一道纹理里都藏着岁月的痕迹。他总是默默地修补着鞋子,顾客来了,他只是微微点头,然后接过鞋子,仔细地打量。”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可以让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鞋匠的故事。能够全面地展现鞋匠的形象,包括他的外貌“双手布满老茧”、工作状态“默默地修补着鞋子”等。同时,这种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自由地描写鞋匠多年来在老街的工作场景,使读者清晰地了解鞋匠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老街人物的特点和老街的文化氛围。

3. 2021年上海中考

题目:阅读《那片花海中的她》,文中采用第二人称“你”来描述“她”,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原文片段:“你站在那片花海之中,微风拂过你的发丝,花瓣轻轻落在你的肩头。你微笑着,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你弯下腰,轻轻地抚摸着花朵,仿佛在与它们低语。”

解答: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来描述“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亲近感。仿佛作者在和读者直接对话,将“她”的美好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很容易代入文中的情境,好像自己就在现场看着“她”在花海中的一举一动。这种写法增强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美丽和温柔,使读者深入体会到作者对“她”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4. 2020年广东中考

题目:《我的同桌》这篇记叙文使用第一人称,谈谈这种人称的使用在刻画同桌形象方面有什么优势?

原文片段:“我的同桌是个很有趣的人。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走神,他轻轻地用手肘碰了碰我,然后对我挤眉弄眼,我一下就回过神来。我看向他,他那调皮的眼神仿佛在说:‘认真听讲啦!’”

解答:使用第一人称“我”,可以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刻画同桌的形象。从“我”的视角展现同桌的行为,如“他轻轻地用手肘碰了碰我,然后对我挤眉弄眼”,让同桌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同时,“我”的感受也能侧面衬托同桌的特点,像“他那调皮的眼神仿佛在说”,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同桌的性格,而且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真实,让读者更容易相信同桌的形象是真实存在的。

5. 2019年重庆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山里的邮递员》中,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邮递员的工作经历,这样写对表现邮递员的品质有何帮助?

原文片段:“他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邮包,翻山越岭。他的身影在山间小路上穿梭,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会把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都认真地送到村民们的手中,哪怕是最偏远的人家。”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邮递员的工作场景。作者可以全面地描述邮递员的日常工作,如“背着沉重的邮包,翻山越岭”“认真地送到村民们的手中”等,不受个人情感的过多干扰。这种客观的叙述有助于突出邮递员工作的艰辛和他认真负责的品质,让读者从整体上认识到邮递员的伟大,更全面地理解邮递员为山区村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6. 2018年天津中考

题目:阅读《父亲的稻田》,文中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原文片段:“我站在父亲的稻田边,看着那一片金黄的稻穗,心中满是感慨。我想起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在稻田里劳作,父亲弯着腰,汗水滴落在泥土里。我那时还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这片稻田如此执着,现在我明白了,这是父亲的心血。”

解答: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实、直接。通过“我”的所见“站在父亲的稻田边,看着那一片金黄的稻穗”和回忆“想起小时候”,自然地引出“我”的情感。“我”的感慨、理解等情绪的抒发,如“心中满是感慨”“我明白了”,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我”对父亲以及父亲的稻田的复杂情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领悟,这种情感变化更加真实可感。

7. 2017年河北中考

题目:《舞台上的她》这篇记叙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这样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原文片段:“你站在舞台中央,灯光洒在你身上,你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你开始表演,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你的眼神专注而炽热。你用你的表演征服了台下的每一个观众。”

解答: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增强了与人物的亲近感和互动性。仿佛作者在对“她”进行现场解说,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她”在舞台上的魅力。这种写法让读者能够快速地代入到对“她”的欣赏之中,“你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等描述能够更加生动地塑造出“她”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形象,突出“她”表演的精彩和吸引人的特点。

8. 2016年辽宁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老槐树下的老人》中,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老人的故事,分析其在情节推进方面的作用。

原文片段:“他每天都会来到老槐树下,坐在那张破旧的椅子上。他会和路过的邻居打招呼,然后静静地看着街头的人来人往。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他面前,向他打听过去的事情,他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于是,他开始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作者能够灵活地推进情节。可以从老人的日常行为“每天都会来到老槐树下”开始,自然地引入情节的发展,当年轻人出现时,作者又能自由地描写老人的反应“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和后续的行动“开始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情节的起承转合更加流畅,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保持读者对故事的关注度。

9. 2015年山东中考

题目:阅读《我的老师》,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原文片段:“我永远记得我的老师,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花朵。我刚入学的时候,很胆小,不敢和同学们交流。是她,用温柔的话语鼓励我,我还记得她对我说:‘孩子,你要勇敢一点。’我在她的鼓励下,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解答:第一人称“我”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通过“我”的回忆,如“我永远记得”“我刚入学的时候”等,使读者能够深入“我”的经历。“我”对老师的记忆和感受的描述,像“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花朵”“我在她的鼓励下”,能够直接地展现老师对“我”的影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更容易被这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10. 2014年江苏中考

题目:《小巷里的手艺人》这篇记叙文用第三人称来写手艺人,这种写法在展现手艺人的技艺方面有什么优势?

原文片段:“他是小巷里的手艺人,做的木雕栩栩如生。他拿起刻刀,在木头上轻轻一划,木屑便纷纷落下。他的眼神专注,手很稳,每一个线条都刻得精准无比。他雕刻的花鸟鱼虫,仿佛都有了生命,在他的指尖下活灵活现。”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可以让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展现手艺人的技艺。能够详细地描写手艺人的操作过程,如“拿起刻刀,在木头上轻轻一划”“每一个线条都刻得精准无比”,全面地呈现手艺人技艺的精湛。同时,不受限制地描述手艺人雕刻出的作品效果“仿佛都有了生命,在他的指尖下活灵活现”,使读者对手艺人的技艺有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

高考真题

1.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请分析其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作用。

解答:由于没有原文,一般来说,在叙事方面,第一人称“我”可以使叙事更具真实性和逻辑性。“我”作为事件的经历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讲述故事,让读者更容易跟随“我”的视角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抒情方面,“我”能够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情感更加真挚和强烈。例如,“我”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我”在事件中的情绪变化,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谈谈这种人称的运用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解答:如果文本是散文之类的体裁,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增强主题表达的感染力和引导性。“你”的运用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仿佛成为主题所涉及的对象。例如,在表达对某种价值观的倡导或者对某种情感的呼唤时,“你”的指向性可以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主题的重要性。就好像作者在和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引导读者去思考和认同文章的主题。

3.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使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主人公的经历,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可以让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叙述主人公的经历。这种叙述方式能够全面地展现主人公的行为、心理和所处的环境。例如,作者可以自由地描写“他”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不受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能够更完整地呈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同时,通过“他”的经历,能够更冷静地反映社会现象或者人性特点等主题相关内容,避免了第一人称可能带来的主观情感过度渲染的问题。

4.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在构建故事世界方面有何作用?

解答:一般而言,第一人称“我”可以作为故事世界的构建者和引导者。“我”的视角能够让读者以一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进入故事世界。“我”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人物等元素,逐步搭建起故事的场景。例如,“我”可以讲述自己生活的小镇、身边的朋友,从而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我”的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也可以丰富故事世界的层次,使故事世界更加立体真实。

5. 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分析文中第二人称“你”在刻画人物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

解答:在刻画人物关系方面,第二人称“你”可以营造出一种亲密或者对立的氛围。如果是亲密关系,“你”的使用会让读者感觉文中的两个人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例如,“你是我在黑暗中的明灯”这样的表述,体现出“我”对“你”的依赖和赞美。若是对立关系,“你”也能增强冲突感,如“你总是与我作对”,能够更强烈地表现出人物之间的矛盾,使人物关系更加鲜明。

6. 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在阅读文本(材料略)中,第三人称“他/她”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有什么优点?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她”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时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的优点。作者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外在行为、语言的描述,自然地过渡到对其内心世界的揭示。例如,“她默默地转过身,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让它落下。”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作者可以在不掺杂过多个人情感的情况下,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想法,如她的委屈、倔强等情绪,使读者能够更客观地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7.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第一人称“我”在表达观点方面有何特点?

解答:第一人称“我”在表达观点时具有主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我”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呈现给读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我”的立场。例如,“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表达简洁明了,带有“我”个人的判断色彩。同时,因为是“我”的观点,所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观点背后的个人情感和思考过程,增加观点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8. 2016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在阅读文本(材料略)中,第二人称“你”在营造情感氛围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解答:第二人称“你”在营造情感氛围方面能够增强情感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当作者使用“你”来抒情时,就好像在和读者或者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例如,“你可知道,我的心在为你滴血”,这种表述能够让读者或者文中的对象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使情感氛围更加浓厚、紧张或者亲密,具体取决于情感的性质,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沉浸在文本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

9. 2015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分析第三人称“他/她”在展现人物成长历程方面的作用。

解答:使用第三人称“他/她”可以在展现人物成长历程时更加客观、全面。作者可以自由地切换时间和场景,描述“他/她”在不同阶段的经历、变化。例如,“她小时候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后,她逐渐变得坚强。她学会了面对困难,在困境中寻找希望。”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能够清晰地呈现人物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轨迹,让读者全面地了解人物是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的。

10. 2014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第一人称“我”在体现文化内涵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答:第一人称“我”可以作为文化内涵的体验者和传承者来体现文化内涵。“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家族传承、地域文化背景等经历来展现文化。例如,“我”可以讲述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我记得每到春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包饺子,长辈们会讲述春节的由来和习俗”,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文化内涵更加具体可感,也能够体现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传承和延续。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叙述人称(我、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