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拈连
一、定义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能够在表达上增强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可不聋。”这里“聋”本是用于形容耳朵的状态,通过拈连的手法也用于形容“心”,使句子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
二、作用
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将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巧妙地连用,打破常规的语言搭配习惯,让语言变得活泼有趣。例如,“他扛着锄头,也扛着一家人的希望。”把“扛”这个动作从具体的“锄头”延伸到抽象的“希望”,使句子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深化语义,表达丰富的情感或含义:拈连能够把两种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表达上更深入地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深化主题。比如,“我握起笔,就像握住了命运的咽喉。”通过拈连,将握笔和把握命运联系起来,表达出一种积极掌控人生的情感。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在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中,拈连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技巧。请分析小说《XX》中“她带着微笑,也带着满身的疲惫走进了家门”这句话中拈连手法的作用。
答案:在这句话中,“带着”一词首先用于描述“微笑”,这是比较常规的搭配。然后通过拈连,将“带着”用于“满身的疲惫”,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从表达效果上看,它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状态。微笑代表着表面的情绪,而疲惫则是内在的感受,通过拈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在经历了某些事情后,虽然带着微笑,但无法掩饰疲惫的复杂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生活的不易,深化了对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的刻画。
2.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请从拈连的角度赏析诗歌《XX》中“月光洗亮了夜空,也洗亮了我的心”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洗亮”一词原本用于描述月光对夜空的作用,在这里通过拈连,将其用于“我的心”。从艺术效果来讲,首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月光照亮夜空是自然景象,而通过拈连将这种明亮延伸到内心,使诗歌在表意上更加深刻。它象征着月光不仅照亮了外在的环境,更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给诗人带来了某种启迪或净化,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在月光下的澄澈与宁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3.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在议论文写作中,拈连手法可以使观点的表达更加形象。请分析“我们握住了知识的钥匙,也要握住道德的罗盘”这一拈连在论述中的作用。
答案:在议论文中,“我们握住了知识的钥匙,也要握住道德的罗盘”运用了拈连手法。从论述作用来看,首先,通过“握住”这一动作的拈连,将知识和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联系起来,形象地说明了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其次,它在逻辑上强调了两者的同等重要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对于知识和道德并重的主张,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论点更加深入人心。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拈连修辞手法的是( )
A.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B. 他吹着口哨,吹走了一路的烦恼。
C.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D. 我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呼唤。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吹口哨”是正常表达,“吹走了一路的烦恼”是通过拈连,将“吹”这个动作从口哨延伸到烦恼,运用了拈连修辞手法。A选项是比喻句;C选项是夸张句;D选项没有使用拈连修辞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他挥舞着画笔,也挥舞着自己的梦想。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 ①比喻、排比 ②拈连 ③拟人
B. ①比喻、排比 ②拟人 ③拟人
C. ①比喻、拟人 ②拈连 ③比喻
D. ①拟人、排比 ②拟人 ③比喻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挥舞着画笔,也挥舞着自己的梦想”运用了拈连,将“挥舞”从画笔延伸到梦想;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她点燃了蜡烛,也点燃了心中的希望。”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点燃”一词最初用于描述蜡烛被点燃这一具体动作,通过拈连用于“心中的希望”,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从表意上看,它生动地表现了蜡烛的点燃与希望的燃起之间的关联,暗示蜡烛的光亮象征着希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在点燃蜡烛的同时,内心也燃起了积极向上的情绪,深化了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使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拈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打开了窗户,也打开了心扉。
B. 她穿着新衣服,也穿着别人羡慕的眼光。(“穿着别人羡慕的眼光”这种表达比较生硬,不符合自然的语言习惯,拈连运用不恰当)
C. 他握住了奖杯,也握住了荣誉。
D. 我翻开书本,也翻开了知识的大门。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穿着别人羡慕的眼光”在语言表达上不够自然流畅,不符合拈连所要求的巧妙连贯的特点,运用不恰当。A选项将打开窗户和打开心扉通过“打开”一词联系起来,运用恰当;C选项通过“握住”把奖杯和荣誉联系起来,运用恰当;D选项用“翻开”将书本和知识的大门联系起来,运用恰当。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他扛起了麻袋,也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请分析其中拈连手法的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作用一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扛起”麻袋是具体的动作,通过拈连将“扛起”用于“家庭的重担”,使句子更加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承担家庭责任的状态。二是深化语义,将具体的扛麻袋的动作和抽象的家庭重担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物对家庭的责任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担当。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D. 她洒下了汗水,也洒下了青春的热血。(拈连)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是设问句,有问有答;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是比喻;C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D选项“洒下汗水,也洒下了青春的热血”运用了拈连,将“洒下”从汗水延伸到热血。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他弹奏着钢琴,也弹奏着自己的灵魂乐章。
B. 他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C. 她摘下了花朵,也摘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D. 我迈出了脚步,也迈出了人生的新征程。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矫健的雄鹰”。A选项“弹奏着钢琴,也弹奏着自己的灵魂乐章”是拈连;C选项“摘下了花朵,也摘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是拈连;D选项“迈出了脚步,也迈出了人生的新征程”是拈连,A、C、D选项都使用了拈连修辞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拈连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修养。
C. 他点亮了灯,也点亮了黑夜里的希望。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点亮了灯,也点亮了黑夜里的希望”,将“点亮”从灯延伸到希望,运用了拈连修辞。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拈连;B选项是排比,不是拈连;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拈连。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她带着花香,也带着思念走进了房间。——运用拈连的修辞方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将花香与思念联系起来,使思念具象化。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正确;B选项拈连使思念具象化正确;C选项比喻突出嗓音洪亮正确;D选项比喻表达隔阂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拈连修辞的一项是( )
A. 他摇动着扇子,也摇动着悠然的心情。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她舞动着彩带,也舞动着青春的活力。
D. 我举起了酒杯,也举起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没有使用拈连。A选项“摇动着扇子,也摇动着悠然的心情”是拈连;C选项“舞动着彩带,也舞动着青春的活力”是拈连;D选项“举起了酒杯,也举起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拈连,A、C、D选项都使用了拈连修辞。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他踩下了油门,也踩下了激动的心情。(拈连)
答案:无选项有误。
解析: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踩下了油门,也踩下了激动的心情”是拈连。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拈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系紧了鞋带,也系紧了比赛的决心。
B. 她披着阳光,也披着别人的嫉妒。(“披着别人的嫉妒”这种表达比较牵强,拈连运用不当)
C. 他握住了方向盘,也握住了前进的方向。
D. 我披上了外套,也披上了一份温暖。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披着别人的嫉妒”在语义和语言习惯上不够自然,不符合拈连要求的巧妙运用,运用不恰当。A选项通过“系紧”将鞋带和比赛的决心联系起来,运用恰当;C选项用“握住”把方向盘和前进的方向联系起来,运用恰当;D选项以“披上”将外套和温暖联系起来,运用恰当。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拈连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他拿起了电话,也拿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拿起了电话,也拿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拿起”从电话延伸到沟通的桥梁,运用了拈连。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天气的招牌”;B选项是比较,不是拈连;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拈连。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拈连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他按下了快门,也按下了美好的瞬间。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B
解析:B选项“他按下了快门,也按下了美好的瞬间”,把“按下”从快门延伸到美好的瞬间,是拈连。A选项是夸张;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拈连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扛起了重担,也扛起了责任的大旗。
B. 她涂着口红,也涂着虚荣的色彩。(“涂着虚荣的色彩”这种表述比较空洞,且在语言美感上有所欠缺,拈连不恰当)
C. 他打开了大门,也打开了心扉迎接新的生活。
D. 我开启了电脑,也开启了探索知识的旅程。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涂着虚荣的色彩”在表达上不够自然合理,不符合拈连的良好运用要求,不恰当。A选项通过“扛起”将重担和责任的大旗联系起来,恰当;C选项用“打开”把大门和心扉联系起来,恰当;D选项以“开启”将电脑和探索知识的旅程联系起来,恰当。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拈连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C. 他摘下了帽子,也摘下了头上的压力。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摘下了帽子,也摘下了头上的压力”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将“摘下”这个动作从具体的“帽子”延伸到抽象的“压力”。A选项是夸张;B选项是排比;没有使用拈连。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顺藤摸瓜”,他沿着线索找到了关键人物。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④“他扬起了马鞭,也扬起了一路的豪情。”
A. ①比喻、排比 ②引用 ③拟人 ④拈连
B. ①比喻、排比 ②拈连 ③拟人 ④引用
C. ①比喻、拟人 ②引用 ③比喻 ④拈连
D. ①拟人、排比 ②拈连 ③比喻 ④引用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顺藤摸瓜”是引用;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④句“他扬起了马鞭,也扬起了一路的豪情”是拈连,所以答案是A。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拈连修辞的是( )
A. 他踢开了绊脚石,也踢开了前进的阻碍。
B.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C. 他戴上了眼镜,也戴上了知识的光环。
D. 我点亮了灯盏,也点亮了心中的希望。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比喻句,把“她的笑容”比作“阳光”,没有使用拈连修辞。A选项“踢开了绊脚石,也踢开了前进的阻碍”是拈连;C选项“戴上了眼镜,也戴上了知识的光环”是拈连;D选项“点亮了灯盏,也点亮了心中的希望”是拈连,A、C、D选项都使用了拈连修辞。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拈连,“翅膀”本是和鸟相关,这里和“我”相连,表达自己无法快速到达灯光处的无奈)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我来了,我来了,我带着胜利的消息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气。
答案:A
解析:A选项不是拈连,没有将用于一个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另一个事物上;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D选项反复增强语气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拈连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推开了窗户,也推开了心灵的枷锁。
B. 他的个子很高,他的个子很高,像一棵大树。
C. 看啊,看啊,那远处的风景多么美丽。
D. 哭吧,哭吧,让泪水洗刷你的悲伤。
答案:A
解析:A选项“他推开了窗户,也推开了心灵的枷锁”通过“推开”这个动作,将具体的窗户和抽象的心灵枷锁联系起来,拈连手法运用恰当。B选项是反复和比喻结合,没有拈连;C选项是反复,没有拈连;D选项是反复,没有拈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