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1. 按时间推移划分
示例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原文内容(部分):“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划分方式及理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情发生前,介绍时间(费城七月闷热的一天)和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第二部分是事情发生的过程,包括“我”爬上悬崖后的困境;第三部分是事情结束阶段,天色渐晚,父亲出现帮助“我”脱离困境。这种划分依据明确的时间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
2. 按地点转换划分
示例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原文内容(部分):“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划分方式及理由:文章明显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百草园部分,详细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趣事,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鸣蝉、黄蜂等,这是“我”童年的乐园;第二部分是三味书屋部分,描述了“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包括入学仪式、读书生活等。地点的转换使文章层次分明,展现了作者不同阶段的生活场景。
3. 按事件发展的阶段划分
示例文章:《最后一课》(都德)
原文内容(部分):“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划分方式及理由:根据事件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心理活动,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描绘了课堂上的情景,包括往日的喧闹和最后一课的不同氛围;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钟声敲响,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的表现将爱国情感推向高潮。这种划分符合事件发展的起承转合,能很好地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和节奏感。
4. 按人物活动划分
示例文章:《孔乙己》(鲁迅)
原文内容(部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划分方式及理由:可以按照人物的出场和主要活动划分。首先是对酒店环境和喝酒人群的描写,这是背景部分,引出故事场景;接着孔乙己出场,对孔乙己的外貌进行刻画,这是人物介绍部分;之后是孔乙己与孩子们的互动等活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遭遇。这种划分围绕人物展开,能更好地聚焦人物形象和命运。
5. 按情感变化划分
示例文章:《背影》(朱自清)
原文内容(部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划分方式及理由:可以根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划分。开头是思念和悲伤交织的情绪,因为祖母去世和父亲的困境;中间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情感升华为感动;结尾是多年后对父亲的理解和深深的思念。这种划分能够深刻地体现作者情感的脉络,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中考真题
1. 2023年山东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小巷深深》,请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原文片段:“小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我所熟悉的小巷,是苏州的小巷。这种小巷,数目以千计,星罗棋布,密如蛛网;假如从飞机上俯瞰,会像是一张巨大的灰色蜘蛛网,每个网结,便是一户人家。”“走进小巷,踏上那用长方形的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你会觉得身心一下子就宁静了下来。那石板路,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已变得光滑如镜,在阳光下闪烁着幽幽的光。”
解答:
划分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将小巷与乡村陋巷、上海里弄进行对比,描绘小巷独特的气质;第二层(第2段),点明“我”所熟悉的小巷是苏州小巷,并且描述其分布特点;第三层(第3段),写走进苏州小巷踏上青石板路的感受。
概括大意:第一层通过对比,总写小巷的气质;第二层确定描写对象并介绍其分布;第三层写走进小巷的身心感受。
2. 2022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文章《故乡的桂花雨》,划分段落层次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原文片段:“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故乡旧宅院子里,便有两株金桂,还有一株木樨。我小时候,对桂花的印象,是从挂花糖开始的。有一年,我跟母亲去摇桂花,那是我第一次亲手摇桂花。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终于盼到摇桂花的时候了。母亲带着我们,端着脸盆,拿着小竹篓,来到桂树下。她把小竹篓放在树下,自己站在竹篓边,让我们几个孩子抱住树干,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介绍故乡桂花的种类和引发乡愁的特点;第二层(第2段),回忆故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引出摇桂花的回忆;第三层(第3段),详细描写摇桂花的过程。
理由:按照回忆内容的推进划分。从对桂花本身的介绍,到与桂花有关的回忆的引出,再到重点回忆事件的展开,层次清晰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情感和记忆。
3. 2021年广东中考
题目:阅读《灯火》,划分文章段落并阐述各段之间的联系。
原文片段:“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描绘煤油灯点燃后的生命状态,强调它能让人想起共处的时光;第二层(第2段),介绍煤油灯在朝兴村的名称、油的来源和放置的注意事项;第三层(第3段),具体描述家用煤油灯的构造和点灯的方式。
各段联系:第一层总起,引出对煤油灯的回忆主题。第二层从名称和油的角度丰富对煤油灯的介绍。第三层则详细描述煤油灯本身的构造和使用,是对煤油灯更细致的刻画,三层逐步深入,从整体印象到具体细节,围绕煤油灯展开。
4. 2020年北京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那一束光》,划分段落层次并说明每个层次在文中的作用。
原文片段:“我八岁那年的冬天,父母带着我回到老家。老家的村子很大,村头有一棵老槐树。老槐树的树干很粗,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上有许多鸟窝,每天早晨,鸟儿们都会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那天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我们在村子里迷了路,心里很害怕。村子里的小路纵横交错,我们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小伙伴们都哭了起来,我也急得满头大汗。”“就在我们绝望的时候,一束光照了过来。那是手电筒的光,光在小路上跳跃着,像是在召唤我们。我们顺着光的方向跑去,发现是村里的一位老爷爷拿着手电筒在找我们。老爷爷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他说:‘孩子们,别怕,我带你们回家。’”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介绍故事背景,包括回老家的情况和村头老槐树;第二层(第2段),叙述事件的起因,即“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迷路和害怕的情景;第三层(第3段),讲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一束光出现,老爷爷带“我们”回家。
作用:第一层为故事搭建舞台,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第二层制造紧张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故事冲突的开始。第三层解决矛盾,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 2019年上海中考
题目:阅读《外婆的手纹》,划分文章的层次并分析每层所蕴含的情感。
原文片段:“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我让母亲把外婆给我做的几双鞋垫拿出来,我看到了外婆留在针脚里的手纹。我凝视着它们,那细密的针脚,那一道道弧线,那些用彩线绣出的花、鸟、虫、鱼,那些用布剪出的太阳、月亮、星星,都让我感受到外婆的心灵手巧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通过他人评价引出外婆针线活好的特点;第二层(第2段),借外婆之口阐述做衣和做人的道理;第三层(第3段),通过凝视外婆做的鞋垫,表达对外婆手纹所蕴含的心灵手巧和热爱生活品质的赞美。
情感分析:第一层是对外婆手艺的赞美和肯定;第二层蕴含着对外婆生活智慧的敬佩;第三层则是深深的怀念和赞美,通过手纹这一细节,将对外婆的情感具象化。
6. 2018年天津中考
题目:阅读《故乡的河》,划分段落并指出每个段落是如何围绕“故乡的河”展开的。
原文片段:“故乡的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小的时候,我生活在农村,村庄就依偎在小河的怀抱里。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河岸两边长满了垂柳,柔软的柳枝随风飘舞,像是少女的秀发。”“夏天的时候,小河是我们的乐园。孩子们纷纷跳进河里,游泳、嬉戏、打水仗。河水凉凉的,抚摸着我们的肌肤,舒服极了。我们还在河里摸鱼、捉虾,有时候能抓到一大把,带回家让母亲给我们做美味的菜肴。”“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每当我想起故乡,就会想起那条河。它像一条丝带,把我的思念牵回故乡。我想,故乡的河也在思念着我吧,它流淌着的,也许是对游子的呼唤。”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对故乡的河进行总体描述,包括河的不知名、位置以及河水和河岸的情况;第二层(第2段),重点写夏天在河里的欢乐活动,突出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第三层(第3段),写长大后对故乡的河的思念,以及想象河对自己的思念。
展开方式:第一层是对河的基本特征的描绘,从外观和周边环境入手,奠定了对故乡的河的情感基础。第二层通过具体的活动,展现小河给童年带来的欢乐,是对故乡的河的情感的深化。第三层从空间和情感的距离上,以思念为纽带,将自己与故乡的河紧密相连,升华了对故乡的河的眷恋之情。
7. 2017年重庆中考
题目:阅读《父亲的笛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原文片段:“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笛子吹奏一曲。那笛声,婉转悠扬,如潺潺的流水,在我的心间流淌。我总是静静地坐在父亲身旁,听得入迷。”“父亲的笛子是一根普通的竹笛,笛身有些发黄,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在父亲的手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父亲吹奏时,手指灵活地在笛孔上跳动,那模样十分专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到城里上学,离开了父亲。每当我感到孤独或者压力大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的笛声。那笛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有一次,我在学校的文艺比赛中,用父亲的笛子吹奏了一曲,获得了一等奖。我知道,这笛声里有父亲的爱和期望。”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回忆小时候听父亲吹笛的情景,重点写笛声给自己的感受;第二层(第2段),描述父亲的笛子的模样和父亲吹奏时的状态;第三层(第3段),写长大后离开父亲,父亲的笛声给自己的慰藉,以及在文艺比赛中用父亲的笛子吹奏的经历。
主要内容:第一层主要是对儿时听笛场景的回忆;第二层主要是对笛子和父亲吹奏状态的刻画;第三层主要是写父亲笛声在成长过程中的慰藉作用和自己用笛子参赛的经历。
8. 2016年辽宁中考
题目:阅读《老海棠树》,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说明每个层次的主题。
原文片段:“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 - 2段),点明种海棠树是为了纪念奶奶,并且强调奶奶和老海棠树在记忆中的紧密联系;第二层(第3段),回忆儿时在老海棠树上玩耍,奶奶在树下喊“我”的情景;第三层(第4段),描述春天老海棠树繁花飘落时,奶奶糊纸袋和“我”唱歌的场景。
主题:第一层主题是建立海棠树与奶奶的纪念关系和整体联系;第二层主题是通过树上树下的互动,展现童年的欢乐和奶奶的关怀;第三层主题是在美好的自然场景下,体现奶奶的劳作和“我”的活泼,表达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9. 2015年河北中考
题目:阅读《母亲的病友名单》,划分段落并说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原文片段:“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母亲说,她们都是苦命的人。”“有一天,母亲在病房里和一位病友聊天,她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一些名字和电话号码。母亲说,这是她的病友名单,这些人都是她在这里认识的朋友。她经常和她们联系,互相鼓励。”“我看到母亲和她的病友们互相帮助,有的时候,她们会分享一些自己做的小点心,有的时候,她们会一起在医院的花园里散步。她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后来,母亲的病情好转出院了。她依然和那些病友保持着联系。她说,这份名单,是她生命中的一份珍贵财富,这些朋友,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交代母亲在医院认识病友,并且说明她们同是苦命人的身份;第二层(第2段),引出母亲的病友名单,介绍名单的作用是互相联系和鼓励;第三层(第3段),具体描述母亲和病友们互相帮助的情景,展现她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第四层(第4段),写母亲出院后依然和病友保持联系,强调名单的珍贵和朋友带来的温暖。
逻辑关系:第一层是背景介绍,为后文的病友名单和她们之间的情谊做铺垫。第二层是过渡,从认识病友到通过名单联系,使文章内容更具体。第三层是对母亲和病友之间情谊的具体展现,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四层是总结升华,突出这份情谊的持久和珍贵。
10. 2014年山东中考
题目:阅读《爷爷的芦苇荡》,划分文章层次并分析每层的作用。
原文片段:“爷爷的芦苇荡在村子的东边,那是一片很大的芦苇荡。芦苇长得很高,高过了我的头顶。风吹过时,芦苇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爷爷去芦苇荡。爷爷在芦苇荡里捕鱼,我就在一旁玩耍。我会捉一些小虫子,放在手心,看着它们爬来爬去。有时候,我会把芦苇叶折成小船,放在水里,看着它们漂向远方。”“有一年,村子里要修一条路,需要占用芦苇荡的一部分土地。爷爷很舍不得,他说,这片芦苇荡是他的宝贝。但是,为了村子的发展,爷爷还是同意了。”“如今,芦苇荡小了许多,但是它依然在。爷爷还是经常去那里,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芦苇。我知道,那片芦苇荡承载着爷爷太多的回忆。”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介绍爷爷芦苇荡的位置和芦苇的样子;第二层(第2段),回忆小时候和爷爷在芦苇荡的欢乐时光;第三层(第3段),讲述村子修路占用芦苇荡土地,爷爷虽不舍但为村子发展同意;第四层(第4段),描述如今芦苇荡变小,爷爷仍常去,强调芦苇荡承载着爷爷的回忆。
每层作用:第一层为全文奠定场景基础,让读者对芦苇荡有初步印象;第二层通过回忆展现了“我”和爷爷在芦苇荡的美好过往,为下文情感铺垫;第三层引入矛盾冲突,体现爷爷对芦苇荡的深厚情感以及他的大局观;第四层深化主题,突出芦苇荡对爷爷的重要意义,表达对过去时光和爷爷情感的怀念。
高考真题
1. 2023年全国新高考 Ⅱ 卷
题目:阅读《给儿子》,划分文章层次,并分析不同层次在表达父对子的情感上有何变化。
原文部分内容:“亲爱的儿子:短短篇幅,难以把我对你的爱以及做人的诸多嘱咐写尽。你即将步入社会,我想,关于‘自我’,关于‘自我与他人’,关于‘自我与时代’,是你必须思考的命题。” “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你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拥有,过多的物质追求会让你的心灵变得浮躁。” “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与他人交往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计较。” “时代在快速发展,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引出关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时代”的思考命题,体现父亲对儿子即将步入社会的关心与引导的开端;第二层(第2段),围绕“自我”,嘱咐儿子在物质丰裕时代克制欲望,是对儿子个人修养方面的关心;第三层(第3段),从“自我与他人”角度,教导儿子尊重、理解他人,展现父亲对儿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关注;第四层(第4段),针对“自我与时代”,提醒儿子跟上时代且保持清醒,表达父亲对儿子在时代浪潮中发展的期望。
情感变化:第一层情感是深沉且具前瞻性的引导,为儿子指明思考方向;第二层是对儿子个人品质塑造的关切,希望儿子能在物质诱惑中坚守本心;第三层体现父亲对儿子为人处世的重视,饱含对儿子融入社会的担忧与期望;第四层表达对儿子在时代发展中正确前行的期盼,情感由基础的引导逐渐深化到对儿子全面发展的关怀。
2. 2022年全国甲卷
题目:阅读《“九一八”致弟弟书》,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旨。
原文部分内容:“可记得从东北流落到上海,从上海流落到汉口,从汉口又流落到重庆,这一路的辛酸,一路的苦难?弟弟,你小时是那样的天真,活泼,而如今不知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们离开东北已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忘记过故乡。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人民,都在我的心中。” “弟弟,你在后方,一定要努力学习,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故乡。” “我现在在前线,每天都在战斗,每天都在为了收复我们的失地而努力。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到故乡,会看到故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回忆姐弟流落各地的辛酸经历,表达对弟弟现状的牵挂;第二层(第2段),抒发离开东北十年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第三层(第3段),对弟弟提出在后方努力学习的期望,为国家、民族和故乡奋斗;第四层(第4段),讲述自己在前线战斗,坚信能收复失地回到故乡。
每层主旨:第一层主旨是通过回忆颠沛流离的过往,展现姐弟命运的坎坷和对弟弟的关心;第二层主旨为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传递对故土的眷恋深情;第三层主旨在于激励弟弟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体现家国情怀;第四层主旨是表达在前线战斗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信念,彰显爱国精神。
3. 2021年新高考 Ⅰ 卷
题目:阅读《石门阵》,划分文章层次,分析各层次是如何围绕“门”展开叙事的。
原文部分内容:“门是到处都有的。我们晋西北多少村落,因为敌人的‘三光’政策,只剩下一堆黄土墙,还有孤零零的一扇门。”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故事就从门说起。有一天,我们村里的老王头,坐在那扇破门前,给我们讲起了石门阵的故事。” “老王头说,石门阵是一种很厉害的阵法,只要摆好了石门阵,敌人就进不来。我们都听得入了迷。” “后来,我们真的用‘门’来对付敌人。我们把村里的门都拆下来,堆在村口,当敌人来的时候,看到这么多门,都愣住了。”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点明晋西北村落因敌人破坏只剩门的背景,引出“门”的话题;第二层(第2段),以老王头坐在破门前讲石门阵故事展开,将“门”与故事联系起来;第三层(第3段),讲述老王头口中石门阵的厉害,丰富“门”在故事中的意义;第四层(第4段),叙述村民用实际的“门”对付敌人的情节,让“门”从故事走向实际战斗。
围绕“门”叙事:第一层通过描述战争破坏后的“门”,营造沉重氛围,为故事铺垫;第二层借老王头讲石门阵故事,赋予“门”神秘色彩,吸引读者;第三层深化石门阵中“门”的厉害,强化“门”的象征意义;第四层通过村民用“门”抗敌,使“门”成为战斗工具,展现人民的智慧和对敌人的抗争,各层以“门”为线索,层层递进叙事。
4. 2020年全国新高考 Ⅰ 卷
题目:阅读《建水记》,划分文章层次,说明不同层次对表现建水风貌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建水是一个古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走进建水,你会看到古老的城墙,斑驳的城门,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建水的古井是一大特色。那些古井,有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井水依然清澈甘甜。人们每天都来这里打水,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建水的古建筑也让人惊叹。有宏伟的朱家花园,精美的张家花园,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建水,还有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烧豆腐、过桥米线等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总体介绍建水古城的历史感,从城墙、城门等方面展现其古老风貌;第二层(第2段),着重描写建水的古井,体现古老的生活方式;第三层(第3段),介绍建水的古建筑,突出其文化底蕴;第四层(第4段),讲述建水的美食文化,展现独特的饮食特色。
对表现建水风貌的作用:第一层为读者勾勒出建水古城的整体轮廓,奠定古朴的基调;第二层通过古井这一细节,展现建水传统生活的延续,丰富古城生活气息;第三层从古建筑角度,深入挖掘建水的文化内涵,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第四层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展现建水独特的人文魅力,多维度呈现建水风貌。
5. 2019年全国 Ⅱ 卷
题目:阅读《小步舞》,划分文章层次,分析各层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那是一个礼拜天的傍晚,我看见一对老夫妇在街心花园的一条小径上散步。” “他们的穿着很朴素,但很整洁。老先生穿着一件黑色的西装,打着领带,老太太穿着一件蓝色的连衣裙。他们走得很慢,像是在欣赏着周围的一切。”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然后开始跳舞。他们跳的是小步舞,那是一种很古老的舞蹈。他们的动作很优雅,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我在一旁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感动。他们的爱情,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都在这小小的舞蹈中展现了出来。”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通过对比引出看到老夫妇散步的场景,为人物出场铺垫;第二层(第2段),描写老夫妇的穿着,展现他们的质朴整洁;第三层(第3段),描述老夫妇跳小步舞的行为,突出他们的优雅;第四层(第4段),表达“我”的感受,侧面烘托老夫妇的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一层通过特殊的引出方式,引发读者对老夫妇的好奇;第二层从穿着细节塑造老夫妇质朴整洁的形象;第三层通过跳舞动作展现老夫妇的优雅气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第四层通过“我”的感动,侧面强化老夫妇之间深厚的爱情以及积极热爱生活的形象,各层从不同角度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6. 2018年全国 Ⅲ 卷
题目:阅读《微纪元(节选)》,划分文章层次,阐述各层次在构建科幻世界方面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他独自驾驶着‘方舟号’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宇宙中漂泊。” “他来到了地球,这是他的故乡。但现在的地球已经面目全非,曾经的繁华早已消失不见。” “在地球上,他发现了一些微小的生命。这些生命很小很小,它们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 “他决定帮助这些微小的生命,让它们在地球上重新繁衍。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为这些微小生命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设定主角“先行者”是宇宙唯一的人,营造孤独的宇宙背景;第二层(第2段),描述地球现状,展现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构建出一个破败的地球场景;第三层(第3段),引出微小生命,为科幻世界增添新元素;第四层(第4段),讲述“先行者”帮助微小生命繁衍的计划,推动科幻故事发展。
构建科幻世界的作用:第一层奠定孤独的宇宙基调,引发读者对未知宇宙的想象;第二层通过地球的巨大变化,强化科幻世界的沧桑感和神秘感;第三层引入微小生命,丰富科幻世界的生命形态,拓展想象空间;第四层以“先行者”的计划为线索,构建一个有故事发展的科幻世界,使整个科幻设定更加完整且富有吸引力。
7. 2017年全国 Ⅰ 卷
题目:阅读《天嚣》,划分文章层次并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这种联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车上的人都醒了,司机开始在公路上寻找出口。但四周都是茫茫的沙漠,根本找不到出口。” “突然,他们看到了一个黑点。他们朝着黑点驶去,发现是一个小房子。房子里有一个老人。” “老人告诉他们,这里经常有风沙,要小心。他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水和食物。他们在老人的房子里度过了难关。”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描写恶劣的风沙环境,为故事设置艰难背景;第二层(第2段),叙述车上人在沙漠中找不到出口的困境;第三层(第3段),情节转折,发现小房子和老人;第四层(第4段),讲述老人帮助车上人度过难关。
内在联系及对主题的作用:各层次层层递进。第一层的恶劣环境为第二层的困境做铺垫,使困境更显艰难;第二层的困境引出第三层的转折,增加故事的戏剧性;第三层的转折又为第四层老人的帮助做铺垫,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这种联系通过展现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困境与互助,深刻地表现了在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温暖这一主题。
8. 2016年全国 Ⅱ 卷
题目:阅读《战争》,划分文章层次,分析各层次在揭示小说主题方面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我叫艾迪,是一名记者。战争爆发后,我被派到前线采访。” “在前线,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许多人倒下了。” “我遇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他叫汤姆。汤姆告诉我,他想念他的家人,他不想打仗了。” “战争结束后,我回到了家乡。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我,我无法忘记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人们。”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介绍“我”的身份和前往前线采访的背景,引出战争主题;第二层(第2段),描述战争的残酷场景,直观展现战争的危害;第三层(第3段),通过受伤士兵汤姆的话语,揭示战争中士兵的内心痛苦,深入主题;第四层(第4段),讲述战争结束后“我”的感受,强调战争对人心灵的创伤,升华主题。
在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第一层为主题的展开提供基础,让读者了解故事背景;第二层以残酷场景直接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引发对战争的反思;第三层从士兵个体角度,展现战争对人精神的伤害,进一步深化主题;第四层通过“我”战后的心理阴影,突出战争影响的深远,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这一主题。
9. 2015年全国Ⅰ卷
题目:阅读《马兰花》,划分文章层次,说明各层次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夜里,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还不知道吧?’”“过了几天,麻婶的女儿小霞找到马兰花,说:‘阿姨,我妈去世了。我妈欠你的六百块钱,我一定会还你。’”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 - 2段),通过三孬告知马兰花麻婶出事,引发马兰花的关心,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第二层(第3段),进一步补充麻婶女儿从上海赶来的信息,使情节有了新的发展可能;第三层(第4段之前的等待阶段),这一阶段虽未明确写出,但存在时间上的等待,是情节的缓冲,让读者产生悬念;第四层(第4段),麻婶女儿告知马兰花麻婶去世并承诺还钱,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一层引出麻婶出事的消息,打破平静,引起读者对后续情节的关注;第二层增加新人物(麻婶女儿)相关信息,使情节更加复杂,为后续矛盾冲突(还钱与否)做铺垫;第三层的等待过程让读者对麻婶的情况以及还钱之事充满期待,增加故事的张力;第四层推动情节进入新的阶段,麻婶女儿的出现和还钱的承诺引发新的情节发展,如马兰花的反应等。
10. 2014年全国大纲卷
题目:阅读《听雨》,划分文章层次,分析各层次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原文部分内容:“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没带雨伞,又不甘心退回去,于是,顶了一件比较厚实的上衣,冒雨前行。”“路上,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我的心情格外舒畅。这雨声,仿佛是大自然在弹奏一首美妙的乐曲。”“到了单位,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景,思绪飘得很远。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下雨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在雨中嬉戏的场景。”
解答:
划分层次: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段),通过对春雨珍贵的描述,交代下雨的背景,为下文情感铺垫;第二层(第2段),叙述自己冒雨前行的行为,引出下文雨中的感受;第三层(第3段),描写在雨中行走时听雨声的舒畅心情,表达对雨的喜爱;第四层(第4段),写坐在窗前看雨景引发回忆,体现雨对作者情感的触动,深化怀旧情感。
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第一层以春雨珍贵暗示自己对雨的期待,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第二层通过冒雨前行的行为,展现自己对雨的接纳态度,从侧面反映对雨的亲近感;第三层直接表达在雨中的舒畅心情,将对雨的喜爱之情具体化;第四层通过回忆,将雨与童年美好时光联系起来,使情感进一步升华,表达出对雨的深深眷恋和雨所引发的怀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