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夸张
一、定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二、类型
扩大夸张:把事物的形象、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故意往大、多、快、高、长、强等方面说。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高度夸张为“三千尺”,极言瀑布落差之大,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故意往小、少、慢、矮、短、弱等方面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高大的山脉说成是“细浪”和“泥丸”,缩小了山脉的高大形象,突出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迈气概。
三、作用
突出特征:能够使被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比如“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通过夸张强调了这个人的心胸狭窄这一特点。
强化情感:可以有效地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例如“我住的房间只有巴掌大”,体现出作者对房间狭小的不满情绪。
增添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夸张的白发长度来表达愁绪之深,充满艺术感染力。
高考真题
1.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题目:文中“他的食量简直能吞下一头牛”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该句通过夸张地描述“他的食量”,将其夸大到“能吞下一头牛”的程度,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食量极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带有一种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2.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题目:请分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夸张手法的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将蜀道的艰难程度夸张为比上青天还难,突出了蜀道地势险峻、攀登艰难的特点。从情感表达上,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惊叹与感慨,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蜀道之难,在气势上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豪迈的基调。
3.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
题目:“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柏油路晒化了”以及“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种夸张的描写,极力渲染了天气的炎热程度。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酷热的氛围,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也使文字更具画面感和表现力。
中考真题
1. 202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
A. 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B. 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C. 他长得又高又瘦,像根竹竿。
D.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答案:C
解析:A选项“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夸张地表现出教室的安静;B选项“饭没入口,人就饱了”夸大了没胃口的程度;D选项“连根针也插不下”极度形容礼堂的拥挤。C选项是比喻句,把“他”比作“竹竿”,用来形容他的身材,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2. 2023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的心眼比针尖还小。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①比喻 ②夸张 ③夸张
B. ①夸张 ②夸张 ③比喻
C. 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
D. ①夸张 ②夸张 ③比喻、夸张
答案:A
解析:①句“心眼比针尖还小”是把心眼比喻成针尖大小,强调心眼小,是比喻;②句“芝麻粒儿大的事”将事情缩小,是缩小夸张;③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大了瀑布的高度,是扩大夸张。
3. 2022年某地中考
题目: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山崩地裂”以及“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大了声音的响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巨大,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场景的震撼程度,也体现出作者想要强调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4. 202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夸张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跑得比火箭还快,一转眼就没影了。
B. 她脸上的皱纹深得像峡谷一样。
C. 这块面包硬得像石头,咬一口能把牙崩掉。
D. 我的房间乱得像刚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B选项将皱纹形容为“像峡谷一样深”,这种夸张不符合常理,也不具有美感,显得比较生硬。A选项用“比火箭还快”夸张地表现速度;C选项“咬一口能把牙崩掉”夸大了面包的硬;D选项“像刚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夸张地形容房间的乱,这三个选项比较符合夸张手法的运用。
5. 2020年某地中考
题目: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请分析这句诗中夸张手法的妙处。
答案:诗中“雪花大如席”运用夸张手法,将雪花的大小极度夸大。这种夸张生动地描绘出燕山雪花的巨大形态,突出了北方雪景的壮丽和寒冷,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也能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震撼之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6. 201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夸张)
B.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比喻)
C. 他的话如春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比喻)
D. 他饿得能吃下一头牛。(比喻)
答案:D
解析:D选项“他饿得能吃下一头牛”是夸张手法,不是比喻,强调饥饿的程度。A选项对炎热程度进行夸张;B选项把“嗓音”比作“铜钟”;C选项把“话”比作“春雨”,这三个选项判断正确。
7. 2018年某地中考
题目: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 他的头快要碰到天花板了,这个房间太矮了。
C. 我住的房间只有巴掌大。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拟人句,把“风”当作人来写,“寻找”“乱撞”赋予风人的行为。B选项“头快要碰到天花板”夸张地表现房间的矮;C选项“只有巴掌大”夸张地形容房间小;D选项“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地描绘瀑布的高度,B、C、D选项都使用了夸张手法。
8. 201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使用夸张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性格像母亲,善良而温和。
B. 老师的话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C. 他跑得比风还快,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
D. 她长得像她姐姐一样漂亮。
答案:C
解析:C选项“他跑得比风还快”使用了夸张手法,夸大了他跑步的速度。A选项是比较性格,不是夸张;B选项是比喻,把“老师的话”比作“一束光”;D选项是比较外貌,不是夸张。
9. 201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B. 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多变和调皮。
C. 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嗓音的洪亮。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与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之深。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隔阂”比作“厚障壁”,不是夸张。A选项通过夸张突出人物特点;B选项拟人手法判断正确;C选项夸张地表现嗓音洪亮,A、B、C选项解释正确。
10. 201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山谷中回荡。
C. 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D. 他的力气大得能扛起一座山。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比喻句,把“极短的发”比作“刚收割过的庄稼茬”。B选项“声音如同洪钟”有夸张成分,强调声音洪亮;C选项“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夸张地表现酒的香气;D选项“力气大得能扛起一座山”夸张地形容力气大。
11. 2014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 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借代)
C.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喻)
D.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夸张)
答案:B
解析:B选项“千里马”是借代,指代马,不是比喻。A选项“低唱”“弹琴”是拟人;C选项把“文化措施”比作“药方”是比喻;D选项“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是夸张,判断正确。
12. 2013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夸张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的头发竖起来,能把帽子顶起来。
B. 他的眼泪像黄河决堤一样,止也止不住。
C. 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
D. 他的手瘦得像鸡爪一样。
答案:D
解析:D选项是比喻句,把“手”比作“鸡爪”,用来形容手瘦,没有使用夸张手法。A选项“头发竖起来能把帽子顶起来”夸张地表现头发的状态;B选项“眼泪像黄河决堤一样”夸张地形容眼泪多;C选项“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夸张地描绘眼睛的大小,这三个选项比较符合夸张手法的运用。
13. 2012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 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选项“几千几万里”“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夸张地描述路的长度和峡道的深度,使用了夸张手法。A选项是比喻,把“云”比作“招牌”;B选项“像”表示比较,不是夸张;D选项“狡猾”是贬词褒用,不是夸张。
14. 2011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A
解析:A选项“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夸张地表现天气的炎热。B选项是拟人,赋予毛竹人的品质;C选项是拟人,赋予风人的行为;D选项是比喻,把“隔阂”比作“厚障壁”。
15. 2010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各句中,夸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 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答案:B
解析:B选项“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踩在棉花上”一般给人柔软、无力的感觉,与“猛冲”“轻快”不符,且没有明显的夸张手法。A选项“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可以看作有夸张成分,强调走路的艰难;C选项“仙女”和“云朵”的描写有夸张氛围;D选项“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可以和人的恐惧状态联系起来,有夸张化的感觉。
16. 2009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运用了夸张修辞的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答案:A
解析:A选项“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夸张地表现出天气的炎热。B选项“孤帆”是借代;C选项是拟人;D选项是比喻。
17. 2008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答案:A
解析:①句把花比作火、霞、雪,且句式相同,是比喻和排比;②句引用诗句,把“风”比作“母亲的手”,是引用和比喻;③句“静默”将房屋拟人化,是拟人。
18. 2007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是( )
A. 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B. 他的声音大得能把房子震塌。
C. 一滴汗珠摔成八瓣。
D.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拟人句,把“秋天”当作人来写,“迈着脚步”“走来”赋予秋天人的行为。B选项“声音大得能把房子震塌”夸张地表现声音大;C选项“一滴汗珠摔成八瓣”夸张地形容辛苦;D选项“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夸张地体现安静。
19. 2006年某地中考
题目: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B. “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D.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
答案:D
解析:D选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但没有使用排比的修辞方法。A选项对夸张和比喻的判断正确;B选项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特点正确;C选项反问句表达情感正确。
20. 2005年某地中考
题目:下列句子中夸张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C. 他的脸色很难看,好像刚生了一场大病似的。
D.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答案:A
解析:A选项“看见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通过夸张的联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麦苗长势良好让人充满期待的感觉。B选项是拟人句,“梳理”赋予山风人的动作;C选项是比较,没有夸张;D选项“芝麻粒儿大的事”是夸张,但相比之下A选项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