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强化

1. “股”

古义:大腿。如《狼》“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机关团体中的一个部门;④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如“一股清泉”“股份制”等,意义范围从单纯的身体部位扩展到了其他多种事物。

2. “睡”

古义:坐着打瞌睡。如《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今义:睡觉,进入睡眠状态。无论是躺在床上还是在其他地方进入睡眠都称为“睡”,意义更宽泛。

3. “狱”

古义:官司;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义:①监狱;②官司;③罪案。不仅包括案件本身,还涉及关押犯人的场所,概念更加全面。

4. “再”

古义:两次;第二次。如《送东阳马生序》“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今义:①又一次;②更加。如“再一次”“再好不过”,使用频率更高,含义也有所扩展。

5. “率”

古义:①大概;大致;②全都;一概。如《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今义:①带领;②轻易;不慎重;③直爽坦白;④比率;⑤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率领”“草率”“坦率”“增长率”,从简单的副词扩展到多种词性和含义。

6. “购”

古义:悬赏征求。如《荆轲刺秦王》“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今义:买。如“购物”“采购”,从一种特殊的悬赏行为变为普通的购买行为。

7. “池”

古义:护城河。如《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今义:①池塘;②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如“水池”“花池”,含义从军事防御设施扩展到自然或人工的蓄水区域。

8.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从客观描述地位和见识变为带有贬义的道德评价。

9. “交通”

古义:①交错相通;②交往。如《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今义:①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②通信;联络。从简单的道路相通和人际往来扩展到包括运输、通信等现代概念。

10.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今义: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从包括家人的范围缩小到仅指配偶中的女性。

11.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从地理上的隔绝变为抽象的困境。

12.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从递进关系变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3.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范围有所缩小和明确。

14. “牺牲”

古义:祭祀或祭拜用品,一般是纯色的整只的牲畜,如牛羊猪。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今义:①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从具体的祭品变为抽象的奉献行为。

15.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如《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从需要凭借某种条件变为单纯的可能性或许可。

16. “开张”

古义:扩大。如《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今义:①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②商店每天第一次交易。从抽象的扩大变为商业活动相关的概念。

17.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如《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深切地憎恨。从带有惋惜的情绪变为纯粹的憎恨。

18. “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如《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从自我的情绪激发变为对他人的感恩。

19. “布衣”

古义:平民百姓。如《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今义:布衣服。从指人的身份变为指衣服的材质。

20. “左右”

古义:①身边的侍从;②左右方位;③反正;大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今义:①左和右两方面;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支配;操纵;④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在保留部分古义的基础上,含义更加细化。

21. “烈士”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如《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从有志向的人变为特定的牺牲者。

22.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从学习的人变为有学术成果的人。

23. “所以”

古义:①用来……的;②……的原因。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义:①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从词组变为连词,功能和含义都有变化。

24. “从而”

古义:从,跟从;而,而且。如《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今义:连词,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从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变为一个连词。

25. “众人”

古义:一般人。如《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今义:很多人。从个体的性质判断变为数量的描述。

26. “小学”

古义:①小的方面学习;②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如《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从学习内容变为教育机构。

27.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从不确定变为否定。

28. “肉食”

古义: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今义:肉类食物。从指人的身份变为食物种类。

29. “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如《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义:①策马快跑;②奔走效力。保留了部分奔走的意思,但含义更丰富。

30. “殷勤”

古义:①情意深厚;②热情周到。如《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里的“殷勤”是情意深厚的意思。

今义:热情而周到。含义基本保留,但使用场景可能更偏向于服务等方面。

31. “更衣”

古义:①换衣服;②上厕所。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今义:换衣服。含义有所缩小。

32. “非常”

古义:①意外的变故;②很,十分。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义:很,极;特别。主要保留了程度副词的用法。

33.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从地理方位变为行政区域。

34.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如《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今义:山东省。从古代的地理区域变为现代的行政区域。

35. “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从亲属关系变为夫妻关系。

36. “于是”

古义:①在这时;②在这种情况下;③对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从具体的情境指代变为单纯的承接连词。

37. “约束”

古义:①名词,约定、契约;②动词,限制。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今义:①限制使不越出范围;②管束。含义更侧重于限制。

38. “宣言”

古义:扬言,公开表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今义:①(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②宣告;声明。从个人的言语变为正式的文告。

39. “前进”

古义:走上前去献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从一个具体的动作变为抽象的前进概念。

40. “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义:①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②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从动作变为一种指令。

41. “故事”

古义:①先例,旧事;②旧业。如《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从历史事例变为一般的叙事内容。

42. “其实”

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从具体的事物或情况变为副词。

43. “智力”

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综合的智谋和实力变为单纯的认知能力。

44. “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如《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今义:父亲的父亲。从两代人变为一代人。

45. “至于”

古义:①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②到;③达到。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含义和用法都有所变化。

46. “春秋”

古义:①一年,四季;②年龄;③书名;④编年体史书;⑤时代名。如《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春秋”可理解为时代。

今义:①春季和秋季;②岁月;③人的年岁。含义主要集中在季节和年龄方面。

47. “丈人”

古义:①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②妻子的父亲。如《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今义:岳父。含义有所缩小。

48. “行李”

古义:①使者;②行旅的人携带的物品。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主要保留了物品的含义。

49. “师徒”

古义:军队士兵。如《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挠败”。

今义:师傅与徒弟。从军队相关变为师徒关系。

50. “地方”

古义:①土地方圆;②当地的;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义:①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②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③本地;当地。从地理和区域概念变为行政和地域概念。

51. “形容”

古义:①形体容貌;②描述。如《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①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②指描述事物的词。含义更侧重于表达方面。

52. “从容”

古义:①言语举动适度得体;②舒缓,不急迫。如《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今义: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时间或经济)宽裕。含义更偏向于心态和时间方面。

53. “反复”

古义:①翻转,颠倒;②变化无常;③多次重复。如《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今义: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翻悔;③(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④重复的情况。含义更加丰富,强调重复的动作或情况。

54. “颜色”

古义:①面容,脸色;②容貌;③色彩。如《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含义主要集中在色彩和表情方面。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义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