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指的是什么

1. 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那些”等)

结合前文内容理解

示例文章:在记叙文《故乡的味道》中,作者写道:“故乡的小吃有很多,这些小吃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比如糖糕、油墩子,这些都是我每次回到故乡必吃的。”这里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解答:结合前文,“这些”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故乡的小吃,具体为糖糕和油墩子,它们是作者用来举例说明故乡小吃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些小吃唤起童年回忆。

确定指代范围

示例文章:“在旅行途中,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那山川、那河流、那云雾缭绕的山谷,都让我陶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这里的“这些”指代范围是什么?

解答:“这些”指代的是前面描述的山川、河流、云雾缭绕的山谷等自然景观,范围是作者在旅行途中看到的所有美丽的自然风景,用于强调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绝美的画卷。

2. 非指示代词(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

从文章背景和主题入手

示例文章:在《老物件的故事》中,作者提到“传承”这个词。“奶奶传给我的那只旧手镯,它不仅仅是一件饰品,更是一种传承。”这里的“传承”指的是什么?

解答:从文章主题来看,“传承”在这里主要是指家族情感、文化传统的延续。旧手镯作为奶奶传给作者的物件,承载着家族的记忆、长辈的情感,可能还蕴含着某种传统的手工艺或家族价值观,通过手镯的传递体现了这种传承。

分析人物行为和关系与之的关联

示例文章:记叙文《邻里之间》中出现“守望相助”一词。“在那个困难时期,邻里们的守望相助成为了我们生活下去的希望。”这里的“守望相助”具体是指什么?

解答:结合文中人物关系和行为,“守望相助”是指邻里之间在困难时期互相照顾、互相支持的行为。比如可能是邻居之间分享食物、帮忙照顾生病的家人、共同抵御外界的困难等具体行为,这些行为体现了邻里之间紧密的关系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根据词语所在段落的细节阐释

示例文章:在《校园生活的点滴》中有“成长”这个词。“在校园的舞台上,每一次的失败和成功都是成长。参与演讲比赛时忘词的尴尬,运动会上夺冠的喜悦,这些都是成长。”这里的“成长”是指什么?

解答:根据段落细节,“成长”是指在校园生活中经历各种事件,包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后所获得的经验和心智的成熟。忘词的尴尬让人学会面对挫折,夺冠的喜悦让人懂得努力后的收获,这些经历都是成长的体现。

中考真题

1. 2023年上海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老街的变迁》,文中提到“这种传统的韵味”,结合上下文,说说它指的是什么?

原文片段:“老街的建筑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韵味。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街边的店铺有着古旧的招牌,雕花的门窗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但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解答:“这种传统的韵味”指的是老街建筑所呈现的古朴气息。包括蜿蜒的青石板路、古旧的店铺招牌、雕花且斑驳的门窗等元素所共同营造出的具有历史感和传统风格的氛围。

2. 2022年北京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胡同里的童年》中,“那些美好的回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原文片段:“胡同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还有那胡同口老槐树下的故事大王,他讲的故事总是让我们听得入迷。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胡同里的阳光,温暖又明亮。”

解答:“那些美好的回忆”具体包括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的游戏场景,以及在胡同口老槐树下听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情景。这些充满童趣的活动构成了作者童年在胡同里的美好回忆。

3. 2021年广东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小镇集市》,文中“这些热闹的场景”指代什么?

原文片段:“小镇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有卖新鲜蔬菜的,大声吆喝着价格;有卖手工艺品的,展示着精美的作品。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追逐着卖糖葫芦的小贩。这些热闹的场景,构成了小镇独有的风景。”

解答:“这些热闹的场景”指代小镇集市上人们熙熙攘攘的状态,包括摊位的密集排列、摊主的吆喝、手工艺品的展示,以及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追逐糖葫芦小贩的情景。这些元素共同展现了集市的热闹。

4. 2020年重庆中考

题目:《校园的角落》这篇记叙文里有“那种宁静的氛围”,请结合文章内容描述它的具体体现。

原文片段:“校园的角落里有一片小花园,很少有人来。花草自由地生长,偶尔有蝴蝶飞过。那种宁静的氛围,让人心神安宁。”

解答:“那种宁静的氛围”具体体现在小花园很少有人光顾,花草自然生长,只有蝴蝶偶尔飞过,没有嘈杂的人声,环境安静祥和,能给人带来心神安宁的感觉。

5. 2019年天津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工厂的记忆》,文中“这些声音”是指什么?

原文片段:“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呼喊声、金属碰撞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这些声音,构成了工厂独特的交响曲。”

解答:“这些声音”是指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呼喊声和金属碰撞的叮当声,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交织,形成了工厂特有的声音环境。

6. 2018年辽宁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车站的离别》中,“这股不舍的情绪”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原文片段:“在车站,大家相拥而泣,眼神中满是眷恋。这股不舍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候车大厅。有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不愿松开;有人红着眼眶,反复叮嘱。”

解答:“这股不舍的情绪”在文中通过人们相拥而泣、眼神眷恋、紧紧握手不愿松开、红着眼眶反复叮嘱等行为体现出来,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离别时人们内心的不舍。

7. 2017年山东中考

题目:《社区的傍晚》这篇记叙文提到“这种和谐的画面”,请指出文中哪些内容构成了这种画面?

原文片段:“社区的傍晚,老人们在广场上跳舞,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年轻人坐在长椅上聊天。花坛里的花儿盛开着,散发出阵阵香气。这种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解答:“这种和谐的画面”是由老人们跳舞、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聊天以及盛开的花儿散发香气这些内容构成的,展现了社区傍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各得其乐,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的和谐场景。

8. 2016年江苏中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乡村婚礼》,“这些传统习俗”在文中具体指哪些?

原文片段:“乡村婚礼有着许多传统习俗。新人要向长辈敬茶,接受祝福;还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和人们的美好祝愿。”

解答:“这些传统习俗”具体是指新人向长辈敬茶接受祝福、举行拜堂仪式(包括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些习俗体现了乡村婚礼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

9. 2015年河北中考

题目:在记叙文《庙会的记忆》中,“那些诱人的美食”包括什么?

原文片段:“庙会上,各种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有糖人儿,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有炸糕,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还有烤羊肉串,滋滋冒油,香味四溢。那些诱人的美食,是庙会的一大亮点。”

解答:“那些诱人的美食”包括糖人儿、炸糕和烤羊肉串。糖人儿造型精美,炸糕外酥里嫩,烤羊肉串滋滋冒油,这些美食的特点都体现了它们的诱人之处。

10. 2014年江苏中考

题目:《图书馆的午后》这篇记叙文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如何营造的?

原文片段:“图书馆的午后,安静得只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人们坐在书桌前,专注地阅读或做笔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排排书架上。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沉浸其中。”

解答:“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是通过安静的环境(只能听见书页翻动声)、人们专注的学习状态(阅读或做笔记)以及阳光洒在书架上的温馨场景共同营造出来的,这些因素使得图书馆充满了学习的气息。

高考真题

1. 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这一珍贵的瞬间”具体指什么?

解答:由于没有原文,假设文中描述了主人公在经历困难后终于看到日出的场景,并且提到“这一珍贵的瞬间”。那么它可能是指主人公在经历挫折、疲惫等困境后,看到日出的那一刻。日出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这个瞬间包含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动、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以及从困境中走出来的释然等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2. 2022年新高考Ⅰ卷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那种生命的韧性”在文中是通过什么体现的?

解答:假设文本是关于一个经历了战争磨难的人的故事。文中“那种生命的韧性”可能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家园,但依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行为体现。比如,他在废墟中寻找生存的资源,积极帮助其他幸存者,保持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没有被苦难打倒,这些行为都展现了生命的韧性。

3.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这些文化符号”在文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解答:如果材料是关于一个古老小镇的故事,文中提到小镇有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方言等文化元素,并且出现“这些文化符号”。那么它具体包括小镇的古建筑风格(如飞檐斗拱的庙宇、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等)、传统手工艺品(如手工编织的竹篮、精美的剪纸等)以及当地独特的方言(包括方言中的词汇、语调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小镇的文化符号。

4.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这种精神的传承”指的是什么?

解答:假设文本是关于一个家族技艺传承的故事。“这种精神的传承”可能是指家族先辈们对某种技艺(如传统木工手艺)的专注、坚持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长辈对晚辈的教导、示范,让这种精神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例如,长辈教导晚辈要用心对待每一块木材,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这种对技艺的执着态度就是精神的传承。

5. 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那些隐秘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被揭示的?

解答:假设文章是关于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的故事。“那些隐秘的情感”可能包括多年不见后的思念、对过去友谊的珍视以及重逢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喜悦又有陌生感等)。文中可能通过人物的细微动作(如握手时的微微颤抖)、含蓄的语言(如询问对方近况时的欲言又止)、眼神交流(如不敢直视对方又忍不住偷偷看)等方式来揭示这些隐秘的情感。

6. 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在阅读文本(材料略)中,“这种成长的蜕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假如文本是关于一个少年在艰苦的山区生活中成长的故事。“这种成长的蜕变”可能表现在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如从瘦弱变得强壮,能够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性格上的变化,从胆小怯懦变得勇敢坚强,敢于面对山区生活中的困难(如独自在山中赶路、应对恶劣天气等);心理上的变化,从对山区生活的抱怨到理解并热爱这片土地,这些都是成长蜕变的表现。

7. 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这些历史的痕迹”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解答:假设文章是关于一个古老城市的故事。“这些历史的痕迹”可能体现在城市的建筑上,如古老的城墙,上面有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和战争留下的弹孔;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其建筑风格、布局和雕刻都承载着过去的文化;还可能体现在当地的风俗习惯上,如古老的祭祀仪式、传统的手工艺传承等,这些都是历史在城市中留下的痕迹。

8. 2016年全国Ⅱ卷高考

题目:在阅读文本(材料略)中,“这种情感的纽带”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答:如果文本是关于一个海外游子思念故乡的故事。“这种情感的纽带”可能是指故乡的记忆,如故乡的山川河流、儿时的玩伴、家乡的美食等。这些记忆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即使身处他乡,一想起故乡的这些事物,就会涌起深深的思念之情,维系着游子与故乡的情感关系。

9. 2015年全国Ⅲ卷高考

题目:阅读记叙文(材料略),文中“那些时代的印记”包括哪些内容?

解答:假设文章是关于一个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的故事。“那些时代的印记”可能包括当时流行的服装款式(如喇叭裤)、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如老式缝纫机)、社会文化现象(如街头的露天电影)等,这些都是特定时代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印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10. 2014年全国Ⅰ卷高考

题目: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略)中,“这种人性的光辉”在文中是怎样展现的?

解答:假如文本是关于灾难救援的故事。“这种人性的光辉”可能通过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拯救受灾群众的行为展现;受灾群众之间互相帮助、分享有限的资源;还有志愿者们无私地提供各种救援服务等情节来体现人性中的善良、勇敢、无私等光辉品质。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文章中指示代词与非指示代词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