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一、记叙文线索的定义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贯穿于整篇记叙文之中,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推进情节发展,体现文章各个部分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情感等诸多因素。

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或者是时间、空间的转移等。其作用主要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并且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

1. 从内容角度理解

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在《羚羊木雕》里,“羚羊木雕”就是线索。文章从“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友万芳,到父母发现后要求“我”要回羚羊木雕,再到“我”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最后去万芳家要回木雕,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这个事物是引发故事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像在一些以人物传记形式呈现的记叙文中,主人公自身的经历就成为线索。以《藤野先生》为例,“我”(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以及和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是线索。从“我”在东京的见闻,到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件,再到“我”因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离开仙台,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的经历和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还可能是一种情感。比如在《荔枝蜜》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就是线索。作者一开始对蜜蜂是“不大喜欢”的,在品尝了荔枝蜜后,情感发生转变,“不觉动了情”,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种从厌恶到赞美、敬佩的情感变化,把文章中对蜜蜂生活习性的描写、养蜂人的介绍等内容串联起来,体现了作者对蜜蜂勤劳品质的赞美这一主题。

2. 从结构角度理解

线索相当于记叙文的骨架,支撑起整篇文章的结构。就如同项链上的绳子,它将一颗颗珍珠(文章的各个情节、场景、细节等)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如果没有线索,记叙文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各个部分之间缺乏连贯性。例如,一篇游记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如作者的行踪或者游览的顺序,那么在描述景点时就会混乱无序,读者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记叙文线索的作用

1. 贯穿全文,使结构严谨

线索就像一根线,将文章中各个零散的部分,如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场景的转换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这一线索把作者对父亲的回忆、父亲送“我”上车、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等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从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详细描写父亲的背影,到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情节发展。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空间线索清晰地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场景的转换。文章先以百草园为空间范围,描述了百草园中的美景、趣事,如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等自然景物,还有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等有趣的活动。然后以空间转换到三味书屋,叙述在书屋中的学习生活。这样的线索使读者能够很清楚地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

3. 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线索可以引导读者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使主题更加突出。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散步”这一事件线索不仅串联起了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的分歧(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还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如“我”的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我”和妻子的想法等,突出了“尊老爱幼”这一主题。在整个散步过程中展现的家庭温馨氛围和责任意识,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美好和重要性,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 体现人物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当线索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时,能够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比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文中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一情感线索贯穿始终。母亲对“我”的关怀体现在她的每一个举动和言语中,如劝“我”去看花,在“我”情绪低落时默默忍受等。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不断加深,从开始的自暴自弃到后来对生活重拾希望,这种情感变化过程不仅使“我”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同时也体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找出记叙文线索的方法

1. 从标题入手

很多记叙文的标题就直接揭示了线索。例如《背影》,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火车站送“我”时的背影,体现父亲的关爱。

2. 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词语

如果文中多次出现同一事物,这个事物很可能就是线索。比如在《羚羊木雕》中,“羚羊木雕”这一事物反复出现。文章围绕羚羊木雕的赠送、父母要求索回等情节展开,“羚羊木雕”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引发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亲情和友情之间的矛盾。

3. 根据人物的情感变化找线索

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可以体现人物的心路历程。例如《荔枝蜜》,作者的情感从一开始对蜜蜂“不大喜欢”,到后来喝了荔枝蜜后“不觉动了情”,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情感由讨厌到赞美,这一情感变化的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体现了作者对蜜蜂勤劳品质的赞美。

4. 从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找线索

有些记叙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的。比如在游记类文章中,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就是线索。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空间场景的转换,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同阶段。

四、记叙文线索例题及解析

1. 《走一步,再走一步》

线索:“我”的冒险经历及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步脱险的过程。

解析:文章从“我”和小伙伴们冒险爬悬崖开始,陷入困境后,“我”的恐惧心理不断出现。接着父亲到来,引导“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整个过程以这次冒险活动为线索,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和行动过程,表现了在困难面前要化整为零,逐步解决问题的主题。

2. 《紫藤萝瀑布》

线索:紫藤萝花。

解析:作者从看到紫藤萝花的繁盛写起,回忆起过去紫藤萝花的凋零,然后又回到眼前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从花的形态、颜色、香气等方面入手,同时穿插自己的情感变化,以紫藤萝花为线索,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3. 《散步》

线索:散步这件事。

解析:文章围绕一家人散步的过程展开,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通过描述散步中的对话、场景和人物关系,体现了家庭中的亲情、责任和尊老爱幼的主题,“散步”这一事件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4. 《秋天的怀念》

线索: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解析:文中母亲的关爱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体现,如劝“我”去看花,在“我”情绪不好时默默忍受等。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作者的回忆和对生活态度的转变都是围绕这一情感线索展开的,展现了母爱的深沉和“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

5. 《我的老师》(魏巍)

线索:“我”对蔡老师的回忆和思念。

解析:文章通过回忆蔡老师教“我”跳舞、看蜜蜂、教“我”读诗等一系列事件,每一个事件都体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我”对蔡老师的敬爱。这些回忆的片段以“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为线索串联起来,表达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6. 《老王》

线索:“我”与老王的交往。

解析:从“我”最初认识老王,到老王给“我”送冰、送默存去医院、送鸡蛋香油等事件,都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为线索。通过这些交往中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老王的善良和“我”对老王的同情、愧疚等复杂情感,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 《最后一课》

线索: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文章以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课堂上的变化(包括老师的神态、语言和同学们的表现等)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从开始的贪玩、害怕上学,到最后对法语课的珍惜,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全文,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8. 《爸爸的花儿落了》

线索:毕业典礼和夹竹桃花。

解析:一方面,毕业典礼的进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我”在毕业典礼上的经历和回忆相互交织。另一方面,爸爸的夹竹桃花贯穿始终,花的盛开、凋落象征着爸爸的健康和离世。两条线索相互呼应,展现了“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怀念。

9. 《安塞腰鼓》

线索:安塞腰鼓表演的过程。

解析:文章从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场景写起,然后描写腰鼓表演时的壮阔、豪放的场面,最后到表演结束后的寂静。以表演过程为线索,通过对腰鼓表演的节奏、舞者的动作、观众的反应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的力量和生命力。

10. 《端午的鸭蛋》

线索:端午的鸭蛋。

解析:作者从端午的习俗说起,引出端午的鸭蛋这一主要对象。然后详细描写了鸭蛋的特点、吃法等内容,通过对端午的鸭蛋的回忆和描述,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和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 《社戏》

线索:“我”去看社戏的过程。

解析:文章从“我”盼望看社戏开始,写了和小伙伴们一起乘船去看戏、在看戏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对戏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但对看戏的氛围很享受)以及归途中偷豆等一系列情节,以“我”去看社戏的整个过程为线索,表现了乡村少年的天真无邪和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12. 《猫》(郑振铎)

线索:“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解析:文章分别叙述了三次养猫的情况,包括猫的来历、外貌、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通过这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以“我”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快乐喜爱到最后的悔恨自责)为线索,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反思。

13. 《济南的冬天》

线索:济南冬天的景物。

解析:文章围绕济南冬天的山、水等主要景物展开描写。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然后详细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和济南冬天的水。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以济南冬天的景物为线索,展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4. 《背影》(朱自清)

线索:父亲的背影。

解析:文中四次提到“背影”,开篇设疑,点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两次具体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亲的爱;结尾再次提到“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体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

15. 《藤野先生》

线索:“我”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对藤野先生的回忆。

解析:文章从“我”在东京的见闻写起,然后到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过程,包括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件。同时也穿插了“我”的思想变化,如弃医从文的决定。以“我”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线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16. 《故乡》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行程为线索,从“我”渐近故乡时看到的萧索的荒村,到在故乡见到儿时的伙伴闰土,再到离开故乡。通过描写故乡的环境、人物的变化(闰土的变化和杨二嫂的变化),“我”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和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贯穿其中,体现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17. 《孔乙己》

线索:“我”(小伙计)在咸亨酒店的所见所闻。

解析:文章通过“我”在咸亨酒店的视角,观察到孔乙己的出场、在酒店的言行举止、被打折腿后的悲惨遭遇等。“我”的观察和回忆以在酒店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孔乙己这一科举制度受害者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冷漠。

18. 《芦花荡》

线索: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的过程。

解析:文章围绕老头子护送女孩这一事件展开,包括护送途中遇到敌人的情况、老头子的智慧和勇气的展现(如设计诱敌、痛打鬼子等)。以护送过程为线索,塑造了老头子这一抗日英雄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19. 《蜡烛》

线索:老妇人掩埋红军战士的过程。

解析:从老妇人发现红军战士的尸体,到她艰难地掩埋尸体,在掩埋过程中她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如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对战争的痛恨等。以掩埋过程为线索,展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人民之间的同情和支持。

2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线索: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事件的批判。

解析:文章以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的批判为线索。从开头表达对巴特勒上尉的“赞誉”的讽刺,到中间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谴责,最后再次强调对侵略者的批判和对正义的呼吁。通过这一情感和观点的线索,展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正义批判。

中考记叙文真题

1. 《家徽》(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请简要概括文章是如何围绕“家徽”谋篇布局的。

答案:本文以“家徽”为题,以“家徽”为线索。文章开头以“家徽”之特别点题,并以刻鱼图纹留下悬念;中间部分写我们家和贼发生的系列故事,明写刻鱼暗写家徽来历;结尾揭示悬念,呼应前文。

2. 《与稻田重逢》(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以“稻田”为线索。文章先写儿时记忆里村里稻田的名字及村民对稻田的温柔态度,接着写爷爷分得了长丰大丘并在其中干得风生水起,后来稻田被槐三爷家后辈分去,爷爷为此郁闷,最后表达了对稻田的怀念和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3. 《栅栏两边苹果甜》(2024·某地·中考真题精选汇编):

题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以“栅栏两边的苹果”为线索。艾尔因苹果树与胡安产生矛盾,从艾尔不满分享果树修建栅栏,到发现树枝伸过栅栏心事重重,再到发现苹果被“偷”向市长投诉,最后到艾尔得知真相,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栅栏两边的苹果展开,苹果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变化。

4. 《赠先生一束西湖梅》(2024·某地·中考真题汇总):

题目:本文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之一,两次提到陶元庆给鲁迅先生寄赠梅花,将鲁迅与陶元庆的交往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艺术上的共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富有诗意和雅意。

5. 《父亲的田园》(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以“田园”为线索。文章先写父亲对田园的热爱和坚守,即使在艰苦的岁月里也不放弃;接着写田园里的四季景色和各种农作物,以及父亲在田园里辛勤劳作的身影;然后写父亲对田园的改造和付出,如修筑堤坝、挖掘沟渠等;最后写父亲年老后依然牵挂着田园,表达了对父亲和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6. 《一碗热汤》(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以“一碗热汤”为线索。文章开篇写“我”在寒冷的冬天里渴望一碗热汤,接着写“我”在面馆里遇到了一位陌生的老人,老人为“我”买了一碗热汤,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然后写“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位卖烤红薯的老人,“我”想起了面馆里的老人,心中充满了感激;最后写“我”回到家后,母亲为“我”端来了一碗热汤,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碗热汤”贯穿全文,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7.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以“老枣树”为线索。文章先写老枣树的样子和它在院子里的位置,然后写“我”和小伙伴们在老枣树下玩耍、摘枣的快乐时光,接着写老枣树见证了家里的变迁和家人的悲欢离合,最后写“我”对老枣树的怀念和对童年时光的眷恋。

8. 《母亲的刺绣时光》(2024·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以“母亲的刺绣时光”为线索。文章开篇写母亲刺绣的场景,展现了母亲的心灵手巧;接着写母亲在不同时期刺绣的作品,如为“我”绣的书包、鞋垫等,以及这些刺绣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故事;然后写母亲在刺绣中度过的岁月,体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付出;最后写“我”对母亲刺绣时光的回忆和怀念,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9. 《时光的珍藏》(2023·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以“时光的珍藏”为线索。文章先写“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些珍藏的物品,如老照片、旧信件等,这些物品勾起了“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接着写“我”回忆起童年时的玩伴、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然后写“我”在回忆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也体会到了珍藏的意义;最后写“我”决定将这些珍藏的物品好好保存,让它们成为时光的见证。

10. 《那盏叫父亲的灯》(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以“灯”为线索。文章开篇写“我”怕黑,父亲为“我”点了一盏灯,让“我”不再害怕;接着写父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像一盏灯一样,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然后写父亲生病后,“我”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灯,成为了父亲的依靠;最后写“我”在父亲去世后,心中的那盏灯依然亮着,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灯”贯穿全文,象征着父亲对“我”的爱和关怀,以及“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高考记叙文真题

1. 《马兰花》(2023·全国甲卷):

题目: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

2. 《赵一曼女士》(2023·全国乙卷):

题目:本文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采用了多视角、多时空的叙述方式。文章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如“我”、董宪勋、韩勇义等,展现了赵一曼女士的多面形象;同时,在叙述中不断穿插回忆和现实的场景,使文章的时空交错,情节更加丰富和生动,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天嚣》(2017·全国卷Ⅰ):

题目: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渴”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从队员们受困时的干渴难耐,到发现“水”时的惊喜,再到最终发现真相的意外,都围绕着“渴”展开。②通过对“渴”的描写,更能突出队员们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困境和坚韧精神,凸显了小说的主题。③“渴”的状态不断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 《窗子以外》(2017·全国卷Ⅱ):

题目: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文中提到的“铁纱窗以外,话可不就在这里了”,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窗子,是人们观察外界的窗口。②象征着隔绝与限制,如“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人们通过窗子只能看到表面的景象,无法真正了解窗子以外的世界。③象征着心灵之窗,如“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暗示人们的心灵受到束缚,无法真正触及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与丰富。

5. 《我们的裁缝店》(2020·全国卷Ⅰ):

题目: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我们”“你们”“咋样”“嘛”等,使文章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运用方言词汇,如“歪歪扭扭”“鼓鼓囊囊”“叽叽咕咕”等,增添了地域特色和生活韵味。③描写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如顾客来店里做衣服的场景、与顾客的交流等,生动地展现了裁缝店的日常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氛围。④语言幽默风趣,如“我妈的裁剪刀,让我偷出来耍了大半天,第二天我模仿着大人的样子,把床单从中间给铰开了”,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6. 《记忆里的光》(2020·全国卷Ⅱ):

题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以“光”为线索。文章先写“我”对童年时期那束神秘的“光”的记忆和追寻;接着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那束“光”的不断思考和感悟;然后写“我”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终于明白那束“光”的真正含义,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写“我”在心中永远保留着那束“光”,并将其传递下去。

7. 《越野滑雪》(2020·全国卷Ⅲ):

题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情节安排:小说只选取了尼克和乔治在滑雪前后的短暂片段进行描写,如他们在小客栈的交谈、滑雪的过程以及滑雪后的对话等,对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只字未提,对滑雪之外的生活场景也几乎没有涉及。效果:①简洁凝练,小说通过简洁的情节展现了尼克和乔治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对滑雪的热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②以小见大,通过这短暂的片段,读者可以感受到尼克和乔治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境等,使小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代表性。

8. 《古渡头》(2015·全国卷Ⅰ):

题目: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渡夫的故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可信度。②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与渡夫的对话,逐步揭示渡夫的身世、经历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对环境的描写,如“夕阳照在河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等,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了渡夫的心情,也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④故事的叙述有一定的波澜,如渡夫开始时的冷漠和后来的热情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最后渡夫拒绝“我”的钱等情节,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9. 《马裤先生》(2016·全国卷Ⅰ):

题目:小说是如何塑造马裤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马裤先生一上车就不停地叫嚷“茶房!”,以及他对茶房的各种无理要求和辱骂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粗俗、自私和无礼。②运用动作描写,如“他脱了上衣,光了膀子,把两条腿伸得老远”等,刻画出他的邋遢、不拘小节的形象。③通过对比衬托,如“我”的礼貌和忍耐与马裤先生的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马裤先生的恶劣品质。④借助细节描写,如马裤先生的“马裤”这一细节,暗示了他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10. 《塾师老汪》(2015·全国卷Ⅱ):

题目: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有一定的学问,老汪讲《论语》,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等。②都比较迂腐,老汪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显得有些刻板和固执,孔乙己则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③都善良、正直,老汪对银瓶和老范的孩子都很好,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等。不同之处:①老汪精神困境的根源是无法排遣内心的孤独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找不到归属感;而孔乙己精神困境的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又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②老汪虽然孤独,但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希望;孔乙己则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逐渐失去了自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记叙文: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