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连词
并列连词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连接“峨冠”和“多髯”,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
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连接“由”和“求”两个人名,可译为“和”“跟”。
及:“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连接“庄公”和“共叔段”,可译为“和”“以及”。
且:“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连接“富”和“贵”,可译为“又”“并且”。
既……且:“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既……且”,表示并列关系,意思是“既……又……”。
承接连词
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表示“温故”之后接着“知新”,可译为“就”“然后”。
以:“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假道于虞”的目的是“伐虢”,可译为“来”“用来”。
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表示登上楼之后就有“心旷神怡”的感受,可译为“就”“便”。
乃:“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表示顺势而为,可译为“于是”“就”。
转折连词
而:“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连接“人不知”和“不愠”,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可译为“然而”“可是”。
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可译为“虽然”“即使”。
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可译为“反而”“却”。
递进连词
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而且”。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表示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可译为“何况”“况且”。
矧:“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送董邵南序》),可译为“何况”“况且”。
非独……亦:“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表示递进,意思是“不仅……也……”。
假设连词
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可译为“如果”“假如”。
苟:“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可译为“如果”“假如”。
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如果”。
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可译为“如果”“假如”。
因果连词
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可译为“因为”。
为:“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可译为“因为”。
故:“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可译为“所以”“因此”。
是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可译为“因此”“所以”。
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因为这个缘故”“因此”。
条件连词
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可译为“无论”“不论”。
即:“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可译为“如果”“倘若”。
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为“如果……就……”等。
唯……是:“唯利是图”,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只要……就……”。
但:“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可译为“只要”。
目的连词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可译为“来”“用来”。
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可译为“为了”。
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可译为“用来……的”。
而:“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可译为“以便”。
庶几:“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可译为“希望”“以便”。
选择连词
其……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可译为“是……还是”。
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人……”“或者”。
非……则:“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可译为“不是……就是……”。
抑:“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可译为“还是”“或者”。
孰若:“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可译为“与其……不如……”。